分享

微说 | 活得坦荡

 昵称37581541 2019-04-08

微博竟然也可以设置“半年可见”了?!

很多网友揣着好奇心实验过后,发现微博里彻底“变了天”。那些曾经的转发如今都被一条“半年可见”的提示所取代,只剩下自己在转发时随手写下的“哈哈哈哈”。“大明湖畔的我到底转发了什么?蒙!”同样不开心的,还有明星们的忠实粉丝,跑去明星的微博围观旧照,意外发现了“半年可见”的时间界限,内心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欺骗感,恨不得放声大哭:以后是不是没办法“考古”了?

“半年可见”这个功能并不是微博的原创,在微信里,几亿网友早就已经熟练地给自己的朋友圈围好了“栏杆”。而且,和微信比起来,微博算是仁慈的了,微信给你设置的时点节点更加残忍,仅仅“显示近三天的朋友圈”,谁要是对你“半年可见”,那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了。

同样是一亩三分地的“围栏”,放到微博就显得格格不入。原因在于,产品经理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微博和微信虽然同为社交媒介,然而在社交模式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区别。微信朋友圈主打“熟人链条”,信息的传递是“圈养”模式,但微博就不一样了,熟人链条之外,还有着公开的信息集纳和获取功能,是信息“放养”的大平台,“放养”显然不需要制造边界。

“半年可见”最初在朋友圈的诞生,其实是为了迎合网友的需求。朋友圈的简洁与碎片化,让大量网友获得了随时随地展示自我的机会,但也在自言自语中暴露了自己的冲动型人格。醒过神来该如何反悔?最快速高效的方法便是设一道“防火墙”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没来得及看到自己“冲动”的朋友圈好友,依然会保持对你的完美印象。至于一眼掠过想要回看的人?对不住,过时不候。

这种印象整饰,带着刻意和虚假。那些被藏起来的“见不得人”,只会引来更多的猜忌。然而在微博里,我们却常常能够对着陌生人掏出心窝子。这也是当下社交媒介里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微信用来“功能型社交”,发出的每一张照片,转发的每一条链接都带着极强的目的性。而微博却成了真正的消遣和放松。在开放的平台上,志同道合的人们进行着信息与知识的互换,也在分享着久违的信任。这种信任带着边界,不是朋友圈里仗着“熟悉”就觉得有资格“踩过界”的指手画脚,还有着社交中久违的坦荡。

一道“半年可见”的设置,足以将这种刚刚建立不久的信任摧毁得一干二净。让活得坦荡都成为一种奢侈,这是当下社交媒介最大的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