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广场四周围绕着四座教堂:十二使徒教堂(大天使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报喜教堂及圣弥额尔教堂。这四座教堂,建筑风格各异,但都庄严华丽,处于广场的四周,和谐美满,是克里姆林宫的一道亮丽风景。 广场最北面的十二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Twelve Apostles即牧首宫)(5),1656年由当时的东正教大主教Nikon下令建造,用来举行重大礼拜活动及大主教私人的礼拜活动。 
牧首宫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体。小礼拜堂十二使徒教堂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由墙垛相隔的华美拱门轻松支撑着高高的双排窗教堂。牧首宫的不少建筑装饰元素都借自克里姆林宫内的古代教堂,比如,十二使徒教堂的纤长圆鼓状屋顶能让人联想到天使长大教堂,南墙的假连拱取自圣母升天大教堂。教堂面对教堂广场的白石大门则让人联想到牧首宫当年的回廊。建筑师也考虑到了建筑装饰的多样性和美观。南墙的假连拱装饰着第2层和3层的厅室,上层小弧拱支撑在纤细的壁柱上,下层小弧拱则支撑在白石棱面柱上,柱冠雕有各式图样。一楼窗户的形状具有17时代中期的典型风格,并带有龙骨状的山墙。2层和3层的窗孔与假连拱极为和谐。牧首宫的高耸而起的钟楼与娱乐宫的钟楼相似。 面向内院的牧首宫北墙看起来有些不同。其外墙和窗孔采用以异形砖处理的常见手法。排列不对称的窗孔及拱形和龙骨形的山墙更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拱形立柱回廊是17世纪90年代增建的。

十字厅是牧首宫中用以举办盛大活动、接待贵宾的大厅。其石砌建筑水平之高对17世纪中期来说颇不寻常。大厅面积达280平米,虽然使用了高大的枝肋拱顶,却并没有按惯例在大厅中心使用立柱支撑。这是举行东正教大会的地方,也是大牧首接待沙皇的地方,在此也曾摆设各种盛宴。17世纪在十字厅建造了用于熬制圣油的炉子,十字厅也因此有了“圣油厅”的别名。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赐赠了一个重200公斤的银圣质油桶。  银圣质油桶盖的顶端是先知撒母耳膏立大卫王的镀金铸像,桶盖上则是四福音书作者的铸像。圣油桶桶身上则饰有小天使、棕榈叶、皇冠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交织花体首字母。桶的托架则装饰着植物枝芽。
 在十二使徒大教堂中,如今陈列着1929年从耶稣升天修道院移入此地的圣像壁,该修道院如今已不复存在。圣像壁于1930年被正式安装完毕。框架及圣像是同时安装的。
 如今在教堂展出的,是17世纪的圣像画,大部分都出自克里姆林宫工坊的画师之手,或是曾经装点过克里姆林宫的教堂。 这幅十字架圣像由五幅圣像故事组成:中央为基督受难场面,上方是《祖国》,左边为《圣母步入教堂》、右边为《圣母帡幪》,在《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之下,是清晨赶来手持圣油的女子,发现基督的棺材中只剩下布。这幅圣像画外框是较窄的银镀金并有雕刻图案的薄板。
 圣像画《三位一体》是一幅创作于鲁布廖夫之前的作品,上有亚伯拉罕、撒拉、面团、宰牛的年轻人。从中显然可以看到,画师试图将日常的饮食气氛表达出来:除桌上的碗之外,还绘有天使面前的高脚杯以及餐桌上的其他常见之物,即餐刀、叉子。这幅画以细腻优美的画风、精心描绘的背景而著称。
 沙皇大门来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米迦勒天使长奇迹大教堂。它由六部分组成,分别绘有:报喜场景以及四幅福音书场景。在左门扇的上方,是加百利天使长的及腰像。他的右手举起,做出祝福的手势,弯曲的左手持红色量尺。下方的矩形框内,是福音书作者之一约翰的及腰半身像。他的右手放在翻开的福音书上,右肩上是着深色长衣披红斗篷的天使,左边是约翰的象征,即鹰。下方是作者路加的及腰像,他手持翻开的福音书,黑色字体,左边是他的象征,即公牛。在右门扇上,上方为圣母的及腰像,她的双手举至胸前。中央为福音书作者之一马太的及腰像,身穿黑棕色衣服,满是金粉。右边是及腰的天使,是马太的象征。下方圣像则是福音书的另一位作者马可的及腰像。他披红色长衣,左肩披有深棕色带金粉斗篷。右肩上方则是他的象征,即狮子。所有人的脸都用了光影明暗的绘法。
 《圣母诞生》中,地面是两色交错的方格花纹,几根发散的线条传神地勾勒出天花板的横梁,另一侧墙上是有格栅的窗户。在纵深处,垂挂着华丽帘布的床上,躺着安娜,一旁的椅子上坐着约瑟。前景是两位女子以及刚刚降生的玛丽亚,且前景中的人物离圣像边缘还有一定距离。圣像是为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侧祭坛的功德排而创作的。
 伊凡大帝钟楼(7)耸立在广场东侧,平面为八角形,共 5层,高81米,是宫中最高的建筑物。1505~1508年由意大利的建筑家弗里亚茨因设计建造了伊凡大帝钟楼的主体,1532~1543年彼得罗夫·马里在钟楼的主体上又加上了八角形的钟楼。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攻入克里姆林宫,曾在此栓过战马,其后,他撤退的时候曾在此埋过炸药想摧毁钟楼,但炸弹并没有全部爆炸,留下了18个钟,伊凡大帝钟楼神奇般地保留下来了。1992年又重新修复完成,恢复了教堂的功能。

伊凡大帝钟楼背面。 对所有来克里姆林宫圣地朝觐的人来说,向“伊凡大帝”钟楼教堂钟迈进是铭记一生的路程。在敲钟的围层,首都莫斯科的全景一览无余。这些都发生在1918年之前,当克里姆林宫成为东正教教徒的“封闭城市”——教堂内的祷告和塔楼里的敲钟都停止了。 仅仅过了90年,2008年,被修复的克里姆林宫钟楼重新对外开放。在“伊凡大帝”钟楼内开设了新的博物馆,教堂-钟楼本身和它独具特色的内部空间成为了最主要的展品。因此“伊凡大帝”钟楼也是克里姆林宫九百年历史的博物馆。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买钟楼的票,错过了这一胜景!

伊凡大帝钟楼背面有著名的炮王和钟王。炮王铸造于公元1586年,炮身比一般的炮要大得多,重40吨,炮口的直径达0.92米,炮前陈列有四个堆在一起的炮弹,每个就重两吨,炮架上也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沙皇费多尔像。重达40吨,本用于守卫莫斯科河渡口与斯巴斯基大门的,但一直没发射过。  钟王,当之无愧,重202吨,高6.14米,直径6.60米。比北京永乐大钟重四倍半。花了两年时间于1735年铸成,可是由于大火,钟上掉下来一块,就重11.5吨。钟上铸有沙皇阿列克谢伊和皇后安娜的像,以及神像等。
 广场北侧是圣母升天大教堂(Uspensky Sobor),又称圣母安息大教堂(Dormition Cathedral),是俄罗斯东正教的中心主教堂(2)。1475–1479年由意大利建筑师 Aristotele Fioravanti 根据伊凡三世的要求仿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安息教堂所建,此教堂为俄罗斯最重要教堂之一,许多大公、沙皇和主教的加冕与册封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这里也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首领——都主教和大主教最后安息之地。 圣母升天大教堂体现了俄罗斯国土统一思想,也反映了莫斯科大公们对于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追求。它不仅外观具有一种庄严雄伟的力量之美,其内部由十五至十七世纪的水彩壁画装饰的墙壁和柱面更让人感到神圣而华美。也是广场上的教堂中我最喜欢的一座。 大教堂的墙壁和屋顶上有很多圣像画和彩色浮雕壁画,据说这里的圣像图共画有1000个左右的圣人。12世纪的《圣格奥尔基》像、13~14世纪的《圣三位一体》像还有著名的《弗拉基米尔圣母》都保存在这里。
历代莫斯科大主教,还有后来历代俄罗斯东正教总主教,都安息在这座教堂里,沿墙排列着他们的坟墓。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这座教堂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俄罗斯各地诸侯向莫斯科大公宣誓效忠的地方,在“伊凡雷帝”给自己加上“沙皇”头衔以后,又成了沙皇加冕的教堂,靠南边还保存着于1551年建造的装饰有精美木雕的伊凡四世宝座。教堂内的银制吊灯据说是为了庆祝夺回被拿破仑军队掠夺走的300公斤黄金和5吨白银而建的。 侧面

圣母升天大教堂的造型呈长方形,具有从西向东拉伸的效果。整幢建筑被分隔成大小相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覆盖有十字形穹顶。这些被分隔的部分由六个高大的柱子支撑起来,其中两个柱子隐藏在圣像壁后面,具有传统的十字形造型,另外四根圆形大柱勾勒出教堂的主体面貌,营造出浑然一体的空间感。五个红色的圆表示圆顶。箭头指向正北。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四根圆柱,三个圆顶,三盏吊灯,若干拱顶壁画。 
圣母升天大教堂五个穹顶上的壁画上画有各种基督圣像。中央圆顶上是全能救世主,东南圆顶上有圣婴基督的画像,东北圆顶上绘有伊曼纽尔救世主,后面两个在圣像壁后,看不到。  西南圆顶上是圣父。
 西北圆顶上是耶稣肖像。
 四根圆形大柱支撑着的中央拱顶上绘有《基督升天》。复活后第40日,耶稣基督当众升天。
 按照传统,4位传福音者的圣像通常位于大教堂的拱顶上。拱顶上还有反映复活节后的12个重大节日的图案。

 大教堂中部的四根圆形大柱和圣像壁。
 圆形大柱上有135位殉教者圣像。



 1513–1515年根据瓦西里三世大公的命令,教堂内部全部画满了五颜六色的壁画。1626年大教堂内发生火灾,内部物品被焚烧一空。1642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命令重新把墙壁画上彩画。来自俄罗斯各地的约一百五十位著名圣像画家被沙皇召来修复壁画和圣像。1643年画家们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圣母升天大教堂内部的作品。共有249幅主题作品和2066幅个人画像。为了镀金,用掉了1721个金硬币。由迪奥尼修斯创作的9.5米高圣像壁1481年被现在我们看到的差不多达到教堂拱顶(高度超过16米)的五层圣像壁代替。尼孔被选举为牧首后订做了新圣像壁。
圣母升天大教堂圣像壁曾用现在已失去的镀金银框子装饰。1812年拿破仑侵入俄罗斯时,这个镀金银框和其他圣像框被敌人掠走,1813-1882年修复圣像壁时根据保存的部分重新制造了框子。 中央圣像壁

 左下角的沙皇大门通往圣像壁后面的圣坛。其右侧第二幅神像是“圣母升天”,按东正教教堂命名的规则,这座教堂就叫“圣母升天教堂”。

北圣像壁除了来自圣母升天大教堂里的圣像外,还有1923年从关闭的索洛韦茨基修道院运来的圣象。最精彩的两幅圣像是《博戈柳博沃之圣母与佐西马牧师和萨瓦季牧师传》和《诚应为洵》。
 南圣像壁东部和陈列台里是最古老的圣像,是从古罗斯各种古代艺术中心 -诺夫戈罗德和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地区运来的。
 “最后的审判”是镇堂之宝。规模巨大,占据了西墙的整个墙壁。画面中央是光荣耶稣基督,圣母玛丽亚和施洗约翰环绕在旁边。俩人后面是手中拿着福音书的十二个使徒。十二圣徒的圣像后边是众天使。上面窗口上的拱窗上是手里拿着生命册的天使,象征末日审判的来临。上面摆放着基督受难的器具。一条象征人类罪恶的蛇探身爬向亚当的脚前。圣徒坐在桌子两边。下层左边是义人,右边是罪人。

1326年12月21日都主教彼德被安葬在当时还未建成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从此大教堂被变成俄罗斯总主教们及都主教们之陵寝。除了圣徒圣骨棺(圣人的圣骨保存在套棺里)外,总主教与都主教的陵墓都在大教堂的地板下保存着。十七世纪葬地上面安置了墓碑。南墙前的总主教陵墓上有白石碑文雕刻。1913年陵墓都被盖上了八角镀金的黄铜镀银套子。

 多棱宫(Грановитая Палата)位于教堂广场的西侧(10),是克里姆林宫内除教堂外现存的唯一一座建于伊凡大帝(伊凡三世)时期的建筑物。严格的比例和立方体容积使多棱宫显得优美、简洁而清晰。墙由砖砌成,并从正面(东面)开始就镶上了削成四面体的白石—多棱宫由此得名。1491年根据全罗斯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大公的命令,马尔科·弗里亚辛建造完成了这座宫殿。彼得大帝等前历代俄皇的宝座均设置于此,是举行庆功盛典、接见外国使臣的殿堂。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位于圣母升天大教堂和多棱宫之间(6),白墙黑顶并有一个金色的穹顶,在克里姆林宫教堂广场建筑群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这座教堂兴建于15世纪,因圣母法衣存放节得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俄罗斯都教廷建筑之一,是俄罗斯都主教和牧首的礼拜教堂。 这座保存至今的教堂由都主教格龙季于1484年修建。15世纪中叶之前,这里一直俄罗斯都主教庄园所在地。1448年,梁赞主教约纳被选为俄罗斯都主教,约纳被视为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杰出领袖。俄罗斯都主教由俄罗斯主教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君士坦丁堡牧首指定,这意味着与数百年传统的决裂,是俄罗斯教会向独立之路迈出的重要一步。约纳牧首后来成为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的盟友。 1451年夏天,蒙古军队突然逼近莫斯科,他们烧毁了莫斯科城郊并包围了克里姆林宫。为建造防御工事,城市保卫者们彻夜未眠,约纳都主教的祷告鼓舞着他们。7月2日清晨,圣母法衣存放节这一天,蒙古人扔掉劫掠物,解除包围,开始后撤。为纪念莫斯科摆脱蒙古入侵,修建了一座都主教礼拜教堂,并以圣母法衣存放节为它命名。 
它旁边的特雷姆诺伊宫(Terem Palace)伫立在角落里很不起眼,但却风格独特,顶上的十多个金色小洋葱头造型可谓独树一帜。 
大厅有两根绘有彩绘的大方柱。教堂西侧柱子画满俄罗斯圣大公与都主教圣像。  神父的面容画在圣像壁后边的东柱子上、券门上与券门上面。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为圣母节而建造所以墙壁的壁画内容包括两个对“赞美圣母”有关题材的构图。用壁画技巧化的壁画充满墙壁上的四层。上面的两层都用水胶颜料描绘着介绍圣母玛利亚地上生活的“圣母生活“周。下面的两层表现有赞美圣母事迹的福音——“圣母颂歌词”周。



 柱子上部、拱顶、教堂拱门上还可以看到画有圣人半形像的颈饰。特别是第一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家庭的天堂保护者。


 祭坛壁画上的主题就象安息升天大教堂内的圣像壁画。众所周知,礼拜堂内部下层的壁画通常被祈祷者的衣服毁坏。据一种拜占庭传统这些墙壁部分上贴着大理石或蒙上着各种织物。圣母法衣存放教堂墙壁的下层都画满仿造绣制品的装饰图案。教堂内的壁画真象挂着的装饰精巧绣花的擦巾。栅形的花纹可以见在15世纪拜占庭与意大利的布上。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的圣像壁属于古罗斯圣像壁。这座大教堂的圣像壁由木板做成。这种圣像壁的圣像保存在几层上,安排在几排的水平板 -供奉在墙上。 圣像壁的构造是19世纪被改变了,50年代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大多数圣像壁的圣像属于为教会统一建筑群,1627年牧首菲拉列特为教堂订做新的圣像壁。牧首菲拉列特为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的父亲。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有权力的牧首之一。20世纪50年代圣像都被发现出来了。它们贵重的写生画与镀金镀银靛蓝粉的框子相结合。 圣像壁前有17世纪40年代约瑟夫牧首教会施舍两个主要意义的蜡烛。所叫做的《细》蜡烛原来是空心的用蜂蜡或木材做的烛台。这种烛台带有彩色图案。蜡烛上面还有五颜六色的装饰。烛台有镀银的铜制底部,下面由狮子雕塑支撑。 
根据菲拉列特牧首的命令,圣像画家创作了圣像壁上面三层的圣像壁包括基督层、节日层、先知层以及当地圣人层中的一些圣像。下面的当地圣人层中有一副被纳扎尔丽·伊斯托明绘制的“旧约圣三一”,三个天使象征着圣三一(圣父、圣子和圣灵) 
不久发现的“圣母赫得戈利亚“圣像。
 由古罗斯工匠们制作的镀银的铜吊灯也属于17世纪。吊灯上镶着俄国的国徽双头鹰,这种国家政权的标志通常指着沙皇赠送的礼品。
 中间穹顶直通大金顶。光线通过穹顶的窗户和墙壁上方的七个窗户照进教堂。主穹顶画有上帝圣父。穹顶的上层环绕有旧约神仙的形像。下层绘画着福音书通知者像。拱顶和连接的拱窗上装饰有与耶稣相关的传说题材,包括耶稣诞生、上升故事,还有三个天使象征着圣三一(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圣像。  在有顶长廊里可以看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的木头雕刻陈列品。展出的收藏品介绍在15-19世纪中的教堂使用美术的发展。大多数收藏品属于17世纪,是全国最古老的俄国与外国装饰是用艺术的博物馆兵器陈列馆的全盛时期。从陈列品可以看到莫斯科、诺夫哥罗德、大罗斯托夫城与俄国北方的修道院等文化中心雕刻整套收藏品。这里收藏有约80个从1918 到 1931年被收集的展品。
右侧是圣乔治塑像。古罗斯名胜古迹之一的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制作的木雕。这个塑像被藏在克里姆林宫一座建筑物的一个阁楼里了。1910年代末博物馆职员把它发现出来了。 圣乔治塑像是高浮雕。这样的塑像以前保存在特种的壁龛上。人们崇拜它们象崇拜圣像。 左侧展柜左起第一个木雕是帕拉萨克娃殉教者,被认为是家庭保护者。 左起第二个木雕是圣尼古拉,他被认为是新娘的保护者。  “耶稣与强盗受难”这幅高浮雕圣像是17世纪末由兵器馆的雕刻家而雕刻。它创被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匠多夫修道院。装入框架的高浮雕多形像空间的构图主题为耶稣在各各他受难像的十字架的题材。这座文物的风格特征与艺术特点就象木质地板的小圣坛。
 广场东南侧天使长教堂是为了祭祀军队的守护人天使长天使米迦勒而修建的(4)。它是在原来一座14世纪老教堂的位置上由意大利建筑师诺维在1505~1508年间建造的,既保持了俄罗斯五穹顶教堂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在外观上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特点。


天使长大教堂室内布置的特点是四根正方形的大柱(4-7)将建筑纵向分成3个长形大厅(8-10),祭坛处有两个(13. 圣乌阿尔祭坛,14. 施洗约翰祭台),大教堂的祭坛部分(2)用高大的圣像壁与祈祷空间分隔开。  中央大厅

北厅  天使长大教堂现存至今的壁画都是1652-1666年期间完成的,最初是为装饰莫斯科执政皇族的陵寝而进行的绘画装饰。当时执政的沙皇是亚历山大。在动工前,曾经列出了所有壁画的名称及其所处的具体位置。

在穹顶、在圆鼓状屋顶皆绘有天神、先知及祖先。在中央穹顶上,在传统的基督图案位置,是《祖国》壁画,展示了三位一体的主要教义。  在西侧的穹顶处,是米迦勒和加百利两位天使长的半身像。
 拱顶的壁画。
 在主拱顶的北坡,绘有《全球第一大教堂》,它是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于公元325年建于伊斯坦布尔市郊的。

 逾60幅俄罗斯公爵的肖像被绘在立柱以及墙上壁画的第一层。

 圣像壁分为四部分:最上面是《基督受难》,基督层中间是《光荣救世主》,当地圣人层中最重要的是《圣母与喜天》和《救世主伟大总主教》两个圣像。最下层左起第二幅是《米迦勒天使长和天使事迹》,它是教堂中最古老的圣像。

《基督受难》 
中央有《报喜》的沙皇大门以及4位福音传道者。而大牧首尼康所引进的希腊传统也愈加巩固,即在沙皇大门右侧摆放救世主圣像,而在左边摆放圣母像。

1703年彼得大帝把首都迁往圣彼得堡以后,沙皇的遗体又被安放在圣彼得堡与圣保罗大教堂里,不过1727~1730年在位的彼得二世例外,所以游人可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这座教堂里见到他的棺椁。大公和沙皇的遗体原来都安放在白色石棺里,到20世纪初石棺用专门的青铜材料包覆起来,所以游人现在看到的是一口口“铜棺材”。 天使长教堂总共有48口铜棺,里面安卧着52位大公及沙皇,王公的棺椁以一定顺序沿大教堂墙壁安放。南墙边主要是莫斯科大公,西墙是大公的近亲,北墙是失宠并死于非命的王公。 在大教堂的墙上、在墓碑上,皆绘有长眠于此的大公以及封邑公爵的画像,他们皆面向祭坛,就像是抵达教堂祷告一样。他们头部周围皆绘有圣洁的光环,在其身体的上方,有不大的圆圈,那里有他们的保护神。 
其中包括1328~1341年的莫斯科大公,为俄罗斯统一奠定基础的“钱袋子伊凡”即伊凡一世,还有1380年领导俄罗斯军队在顿河上游库里科沃打败蒙古“金帐汗国”的“顿河的德米特里”,第一个拒绝向蒙古人称臣纳贡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第一个使用“沙皇”称号的伊凡四世(因办事雷厉风行而又严厉苛刻,因而号称雷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1596~1645年)。 伊凡四世对于在教堂圣坛南部的圣器存放区内建立自己的陵寝非常重视。之所以要打造一座独一无二的陵寝,是因为他正式使用了沙皇这一称号。  在沙皇陵寝中, 16世纪的壁画得以部分保留。第一层的所有壁画无疑皆与殡葬有关。一切场面的主题皆是人对尘世的远离。
 伊凡四世的幼子德米特里,他未满9岁,便卒于乌戈利奇。在瓦西里·叔伊斯基沙皇执政期间,他因无过失而被杀害之故而获封圣徒。圣棺上方为白石雕花覆盖物,三面皆有铜铸的网状格栅:在仿葡萄藤上,盘绕着若干独角兽,这是基督教中纯洁与无辜的象征。
 米哈伊尔·切尔尼戈夫斯基公爵的圣骨,他于1246年9月20日卒于金帐汗国。他前去汗国领取公国统治诏书,但却拒绝履行对于基督徒而言尤显屈辱的礼仪:向鞑靼人的神鞠躬,穿过火焰(从两处火堆之间经过)。大汗拔都下令对公爵施以酷刑并砍掉了他的脑袋。俄罗斯教廷特封为基督教信仰而献出生命的米哈伊尔·切尔尼戈夫斯基为圣徒。
 罗曼诺夫王朝沙皇的圣骨在方柱旁。
 我在教堂广场。

广场西南侧是天使报喜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nnunciation,又称Blagoveschensky sobor)(3),是当年沙皇的私人礼拜堂,1484-1489年建造。初建时教堂只有三个圆顶,1547年一场大火将教堂毁灭。1660—1670年重建时又增加至九个圆顶。九个金色穹顶与白色墙体完美的结合已是这座教堂的一大特征,它赋予了天使报喜大教堂庄重而典雅的风格。 
教堂的正门入口通向西北回廊,门孔周围构建了两对单独立着的带科斯林柱头的圆柱框架。  教堂大门上有“报喜”的图案。



 教堂中极为引人注目的是由细小的燧石块和夹杂着玛瑙和碧石的漂亮非凡的地板。
 中央圆顶下、圣像壁前悬挂着17世纪多层的铜制枝形吊灯,上面有24根蜡烛。

使报喜大教堂里的圣象壁约有100幅圣像,共六层:当地圣人层、小圣象层、基督层、节日层、先知层、祖辈层(从下到上)。圣母报喜大教堂中央部位的大部分壁画作品内容是启示录。共有三个主题:天上发生的事情,人类遭遇的灾难,善恶之争以及正义的胜利。在南墙壁画的上层可以看见天国发生的事情。北墙上的壁画讲的是天使铸造了撒旦。因为这座教堂几经改建,所以西墙上的大部分壁画已经消失。 
沙皇之门 教堂圆顶象征天空,所以在拱顶上有全能基督的上半身画像。下面有虔诚地站在上帝面前的八位天使长。窗户之间有全身圣经中的祖先:亚当,夏娃,拿着手杖的亞伯,挪亚和方舟,以诺书,塞特,拿着杯的麦基洗德和雅各。在圆鼓状屋顶上画有雅各的12儿子,是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祖先。 
设计成古罗斯陵墓形状的圣骨匣位于灰色大理石底座上。圣骨匣表面布满被模压的16世纪风格的浮雕图案。同时,分隔南边附属建筑和回廊的镂空栅栏也被浇铸,两个落地式烛台被模压上图案。 
南走廊里的现代展览是被修复了的雷帝时期的内饰。
南走廊圣象展品种包括两大组圣象:第一组包括以前位于教堂中央部分的内饰(主圣象壁、祭坛、大柱前的木制神龛),第二组来自上面的侧祭坛。
至此,教堂广场全部参观完毕。对东正教及其教堂有一个基本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