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清明的浪漫与悲伤

 刘常规 2019-04-08

本报记者 李世醒

对中国人来说,清明,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业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习俗节日,人们在此时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而古代,清明节有着更多内涵,文人骚客也常常以“清明”为由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清明这天也被无限放大。

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调侃,现代人能把任何一个节日过成情人节,除了清明。其实,这样说完全没有道理。在古代,清明节期间正是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礼记》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清明期间,可以“奔者不禁”,暂时废除了那些男女之间的条条框框。

所以古代的清明节,是名副其实的“情人节”,那些在清明时节,表达爱意的诗句和故事,自然不少。

唐末诗人杜牧,曾经创作过脍炙人口的诗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从这首《清明》看出了思乡愁绪,但创作的背后,却是一段爱情故事。

杜牧担任黄州刺史后,黄州地方官员举办了酒会,为杜牧接风洗尘。席间,有一歌妓程氏前来助兴,引起了杜牧注意。官员看到杜牧这么垂青程氏,就给程氏脱了妓籍,送给杜牧做妾。

程氏跟了杜牧,两人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可杜牧的夫人不接受程氏,杜牧只好在外面租了一套房子安置程氏。

几年后,杜牧调任湖州刺史,先行开拔。程氏已有身孕,行动不便,只能随后。途中偏又碰到连绵阴雨,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湖州的杏花村,在杜牧的好友杜筠家住了下来。

忙完公事,杜牧赶到杏花村,看望爱妾程氏。两个久别的有情人见面,分外亲热。程氏哭诉了一路之苦后,把自己当时的感情吟给了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别了酒家问牧童,

那里才是杏花村。

第二年,程氏产下一子,取名杜荀鹤。孩子满月时,杜牧前来,又逢清明阴雨连绵。杜牧想起去年便痛心疾首,于是和着程氏的诗,将其改编成后来脍炙人口的《清明》。

对于唐代大诗人崔护,清明节可谓大悲大喜。在清明这天,久处陋室的崔护外出踏青。不知不觉中,崔护来到都城南一处桃花掩映的村庄,口渴脚累,于是叩开一家柴扉,讨口水喝。开门赠水者为一妙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桃花人面,铭刻心中。

第二年又到清明,崔护本想以口渴为名,再续前缘,然而所敲屋舍无人应答,与妙龄少女无缘相见。失望之余,崔护提笔在柴扉之上写下千古名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少女归来,读诗伤情,竟然相思而死。数日之后,崔护再访城南庄,闻知此事,后悔莫及,他前往凭悼,一声“某在斯”,死去的佳人竟然被唤醒,从此成就一段传奇姻缘。

崔护的故事,在唐朝孟棨所著《本事诗·情感》中有记载,其中虽有夸张成分,但人们对爱情伟大的赞颂,从中能看出一二。

这么多的爱情故事,可见清明在古代的重要意义。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很多时候,古人清明节在水中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吟歌而回才是他们的真实生活。

清明无客不思家

在古代,清明节内涵众多,但缅怀先人祭拜祖先,始终是最主要内容,古人自然将悲愤怆然之意寄托其中。

被称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生于沦陷之地,不堪忍辱偷生,立志光复中原。辛弃疾少年抗金归宋,与苏东坡齐名,和李清照并称,可他命途坎坷,壮志难酬。

他思慕先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壮心不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无尽惆怅,“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清明时节,辛弃疾更是伤感,他曾经创作一首《行香子·三山作》尽抒胸臆:“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後,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辛弃疾恨清明时节的天气多变,“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实际上是对朝廷“天心”难测的不满。但面对丧权误国,他势单力薄,无力回天。

元代乔吉,本是杂剧、散曲大家。他精通音律,工于锤炼。可乔吉终其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有小令:“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以此宣泄对时局,对社会的不满。

在乔吉五十岁时,正值清明,乔吉一首《客窗清明》化用李白的诗句,慨叹客居艰难,人生苦短:“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在这里,乔吉对人生的悲愤之意溢于言表。

高启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初四杰”“北郭十友”。清人赵翼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毛泽东评价更高,尊之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可纵观高启一生,他仕途仅为三年,桀骜不驯,自命清高,明太祖朱元璋委以重任,却坚辞不受。高启的态度,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又怀疑高启作诗讽刺自己,于是借高启所书《上梁文》,有为张士诚歌功颂德之嫌,将其腰斩于市,三十九岁便惨死刀下。

高启在担任翰林院编修时,曾于清明节写过一首《清明呈馆中诸公》:“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清明无客不思家”之句,可以看出虽然高启身兼要职,客居京华之地,但思乡之情却让其不胜唏嘘。再加上“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之句,即使忠勇如晋朝的卞壶,美貌如传说中善歌的莫愁,如今在清明时节,只剩下坟头的一把青草和门前的几朵残花而已,字里行间显露着岁月无情的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