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林的“漫懂人生” 公众号开始推出经典名著《菜根谭》书籍连载 希望喜欢本书的朋友添加上方“漫懂人生”关注公众号持续更新浏览 恶隐祸深 善显功小 【原文】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译文】 做了坏事最忌讳认识不到自己的过错反而拼命遮掩,做好事最忌讳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劳而到处宣扬。所以显而易见的坏事所造成的灾祸较小,不为人知的坏事所造成的灾祸较大;显而易见的善事所积的功德较小,不为人知的善事所积的功德较大。 【精读解析】 世间万事有好坏之分,不可能件件都是完美无缺的。有的时候,坏事于不经意间造成,或许本无关紧要,但是由于不能坦然地面对,就只能受到它的牵制,遮遮掩掩,反而失去克服它们的勇气与机会,也容易引来别人的怀疑。 做了好事不要宣扬,做了坏事不要回避,应当学会坦诚面对,缺点不隐瞒,优点不显露,同样能让人觉得你是性情中人。做坏事,有缺点没有什么可羞愧的,然而,如果明知自己干了坏事,有某一缺点却不自我反省,做任何改进,反而口是心非,弄虚作假,那就变成一种虚伪,一种耻辱。正人君子纵横天下,应当率性而为,真诚相见,这就自然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 北宋鲁宗道嗜酒如命,经常到酒店喝酒。有一天,皇帝派遣使者召见他,使臣来到他家门口却到处也找不着他,原来鲁宗道又喝酒去了。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晕乎乎地回来,这时已经超过了皇帝召见的时间了,使臣只好先走一步,并问他:“圣上如果怪罪你来迟了,你当用什么原因来回答?”鲁宗道说:“应该实话实说。”使臣好心地提醒说:“若这么回答,只能得罪圣上。”鲁宗道说:“我好喝酒,这是人之常情,圣上知道了也可原谅,但是欺君的罪过可就大了。”使臣便拿鲁宗道的原话禀告了皇帝。 鲁宗道入朝,皇帝问他为什么去酒家饮酒,鲁宗道谢罪说:“臣家境贫穷,买不起上好的酒器,只好到酒市上去喝。今天正好有位远道而来的亲戚,便邀他喝一回。但臣子事先特意换了衣服,市人认不出我是陛下的官员,所以也无伤为官的体统。”皇帝听他一说,笑道:“你身为朝廷大臣,还敢到街上饮酒,这件事如果传出去,恐怕被御史弹劾,所以你才这么狡辩吧。”皇帝虽然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却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能说实话,是个可以信赖的人。 后来,鲁宗道做了参知政事。他果然为人正直敢言,邪佞之人都忌他三分。当时的人戏称他叫“鱼头参政”。 鲁宗道喝酒误事,却因为他坦诚和自省,坦然呈“坏”,终被皇上谅解。 为了掩饰自己自己做的坏事,必然要用谎言去应付别人,甚至暗地里做更大的坏事,一旦被别人识破,他也就成为了一个虚伪的人。如果没有被人识破,这样的人在身边只会是一个大的祸害。 一个人做了坏事最可怕的是遮掩过后没有被人发觉,而做了好事最忌讳的是为了显耀自己而到处宣扬。所以做坏事要坦诚交代,及早发现,那灾祸就会小些,如果隐瞒,那灾祸就会大些;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到处宣扬,就算有再大的功劳也会变小,只有在暗中默默地做好事才可能功德圆满。 真正懂得自省的智者,内心是充满平和宁静的,是不会刻意去显摆或做了好事后期待他人回报的。到处宣扬只会干扰内心的平静,它使你老是在想: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应当去索取什么。如果做好事而有所图,很有可能好事会变成坏事。 所以《菜根谭》说的做了坏事最忌讳遮掩,做好事最忌讳张扬是人生至理。坦诚地做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将是件快乐的事情。 冷眼观物 勿动刚肠 【原文】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译文】 一个有才学品德的君子,要以冷静的态度来面对事物,要小心从事,不要轻易地表露自己刚直的心肠。 【精读解析】 冷静,是勇敢机智的表现。能于非常情况下做到镇静自若的人,必定拥有超常的勇气。一位文学家说:“冲动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冷静、平和的性情,一旦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戕害的囹圄之中。 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在危难之中能够保持冷静,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而且是战胜困难、避免危险的重要条件。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危险和突发状况时,应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此才能控制意外的局面。 在一次暴雨之后,有一堵围墙被雨冲倒了,一个穷人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他一夜暴富。有了钱之后这位穷人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于是,他就向一位老人诉苦,希望老人能指点迷津。 老人告诉他:“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于是他就来到城里,见到一个智者,就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智者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两银子。” 那个穷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于是那个智者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急着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穷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智者骗他的钱。智者从他的眼中看出他的心思了,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 当晚回家,在昏暗中,他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他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做了三次,突然间,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净试冷眼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穷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智者送钱去了。 “向前走三步,向后退三步”无非是告诉我们在遇到事情时,要能够保持冷静,等了解事情真相后再做决定。 任何有才有德的成功人士也总是在明晰情况后,才付诸行动。可以想象,如果方向错了,行动越快,就会陷得越深。只有遇事沉着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才可以“终成正果”。 冷静是智慧的珍宝,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冷静是成熟的经历,来自于对事物规律不同寻常的了解。一个冷静的人不会在任何事情面前大惊小怪,而会在大风大浪中如岩石般岿然不动。保持冷静,就会拥有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人生。 君子宜净拭冷眼,说的就是要冷静对待一切事物,擦亮眼睛,看透事物的因果。千万不要轻动刚肠,也就是说遇事不要急躁妄动,过于刚烈则失去理智,损人亦损己。 律己要严 待人宜宽 【原文】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译文】 对于别人的过失应该采取宽恕的态度,而如果错误在自己那么就不能宽恕;自己遇到困境和屈辱应当尽量忍受,如果困境和屈辱在别人身上就不能置之不问。 【精读解析】 朝廷里有位高官这日在家中宴请宾朋,酒过三巡之后,高官向一旁的悬云观道士请教道: “怎样才能提高一个人的修养?” “从最根本做起。” “愿闻其详。” “在你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在指出别人不对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做正确了。所谓‘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便是此理。” 道士之言说出了最简单也最明了的为人之道:待己要严,待人要宽。任何事物都离不开一个规则的束缚,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要善于律己。人只有时时自省,在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提高自我,这才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内在的品质一如清水,不在于对别人如何,而是在于自己能否如何。严于律己,才能以平心容人,这是一个人对自己基本的道德要求。严格对待自己,是使自己不要轻易犯错误;宽容对待别人,既是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空间。 唐代狄仁杰非常看不起娄师德,但实际上娄师德并不计较这些,并推荐狄仁杰当宰相。还是武则天捅开了这层窗户纸。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说:“娄师德贤能吗?” 狄仁杰回答说:“作为将领只要能够守住边疆,贤能不贤能我不知道。” 武则天又说:“娄师德能够知人善任吗?” 狄仁杰回答:“我曾经与他共事,没有听到他能够了解人。” 武则天说:“我任用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 狄仁杰知道后非常惭愧,尽管自己经常对他嗤之以鼻,但是娄师德却仍然能以宽厚、公平的心来对待自己。他深深地感叹道:“娄公德行高尚,我已经享受他德行的好处很久了。” 娄师德不仅不计前嫌,反而向皇帝推荐狄仁杰,正所谓任人唯贤,这种品质非常难得。包容别人,也会给自己创造更大的心灵空间。而这一点,正是“人之过误宜恕”的一种解读。他的德行不仅体现在他的宽容上,也体现在他的不计前嫌上。而这种不计前嫌也是一种自律自制的表现。 从人的本性上来说,总是看别人的错误比较清楚,看自己的错误比较糊涂;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嫌弃容易,因此不忽视这个人的优点比较糊涂。所以能看出评论别人的错误,并放宽心怀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是一件有益的事。这本是无声的事,但是一旦对方明白了其中原委便能加以改正,则更加功德无量,何乐而不为呢?许多时候,自律加宽容才是贤人所说的自省自戒的至高境界。 有人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若想与他人和平相处,不仅需要我们内在自省的修为,还要有外在的宽容。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菜根谭》这里说的“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就是暗指此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缺少自省和宽容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双方陷入泥潭而难以挣脱。 感觉文章好的话,请分享出去,传播传统文化就是传播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