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燕——明·袁凯 来自相约八点半 00:00 01:06 白燕——明·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姐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诗词文本从《金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赏析 唐代诗人郑谷由于写了一道鹧鸪诗,名噪一时,被人称为郑鹧鸪。无独有偶,明代诗人袁凯作了一首《白燕》诗,被人称作“袁白燕”。相传袁凯写此诗还有一个故事,据都穆《南濠诗话》说,时袁凯尚未出仕,一天与友人去拜会当时诗坛领袖杨维桢,见茶几上有时太初的一首《白燕》诗,诗曰: 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 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 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 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 袁凯读后说:“此诗写白燕尚未心体物之妙。”杨维桢不以为然。袁凯回家后,连夜步其韵亦作《白燕》诗,次日呈杨维桢,杨见诗叹赏不已,连书数纸,尽散坐客,袁凯一举成名,一时呼为“袁白燕”。袁凯《白燕》比时太初《白燕》好在哪里呢? 袁凯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著名的“燕”的典故。“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说江山如故,人物已非,秋去春来的燕子又飞回到当年王谢居住的繁华地来了。借王谢旧事点明所咏为燕, 同时诗人又作一个补充说明:这次飞回来的燕子已不是旧时王谢堂前常见的乌燕,而是另一种较少见的全白色的,再用“见应稀”三字进一步点出“白燕”这个题目。 接着,诗人展开想象,极写白燕之白,“明月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看,那高高飞翔的白燕啊,在三五之夜飞越汉水的时候月光如水银船洒向江面,千里一白,它那星星点点闪光的白色羽翼也溶入这片广袤的银色世界里去了,连影子都见不着了!还有在那严冬季节“雪满梁园”之时,如果白燕飞入这银装素裹的北国大地,它那雪白的身影也是难以辩认出来的,不过此时白燕不会飞来,它正滞留在南方呢。诗人用汉代梁孝王与文士梁园赋雪故事,但不是写雪,而是以雪比燕之白,故云“未归”。 人们写燕子,总离不了写它“度帘幕中间”:还相雕梁藻井,袁凯避开了这类俗套,别出心裁地专为白燕设计了活动的新天地——“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院落冷侵衣。”白燕飞集遨游在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境界里,春水池塘,柳絮飘飞满地,大月光下,白燕似是飞花,飞花似是白燕,恍如进入美丽的梦境。白燕又活跃在重门深掩的梨花院落,春风料峭,梨花从树上纷纷飘下,白燕在花丛上下翻飞,白燕与落英齐飞,白羽同梨花一色。生机勃勃的白燕啊,你难道不怕春寒的侵袭么?诗人以柳絮、梨花等洁白的景色造成典型意境,衬托白燕,唤起人们的联想,字面上无一“燕”字,而白燕自然从景中浮现。“柳絮池塘”“梨花院落”二句,化用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诗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似乎是两幅画屏,而且您似感觉到画面一角有玉剪飞舞的燕影呢。 袁凯用空灵蕴藉的笔法,为白燕传神写照,写出了白燕特有的精神气质,诗人把白燕想象成无缘的纯洁、灵巧,美丽,在他的笔下,简直就像是冰清玉洁的姑射仙子的化身了。所以诗人于诗的末尾倾注了无限珍爱、怜惜的感情,叮咛白燕说:“赵家姐妹多相护,莫向昭阳殿里飞。”说汉成帝宫中的赵飞燕姐妹生性多妒,你千万不要飞进帝王家啊!最后用赵飞燕这位汉宫美人的名字 ,关合题面的“燕”字,也颇有妙趣。 回过头来读时太初的《白燕》诗,就感到作者没有把白燕的体态风神写足,“珠帘十二中间卷”,是燕子共有的习性,非特白燕。又如“玉剪一又高下飞”,以“玉剪”比喻白燕也太实了,而没有传白燕之神。袁凯就聪明了,全篇都紧扣白燕来写,驰骋想象,避实就虚,用类似国画家写意的手法,构造意境来烘托白燕特有的风采。脱略形骸,传其神韵,确要比时太初高出一筹了。 相传袁凯白燕诗一出,一时学习此种诗体者不少,著名诗人高启作《梅花》诗,就用袁诗格调,诗云“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见愁寂几回开!”从其风流绮丽的风调是不难看到袁诗的影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