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和文化领域内,俄国和前苏联有众多世界著名的伟大人物,光莫大就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20世纪以前的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等文学大师,20世纪以来俄国就有5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蒲宁1933、帕斯捷尔纳克1958、肖洛霍夫1965、索尔仁尼琴1970、布罗茨基1987。 伊凡.彼得罗夫斯基(1901-1993) 世界著名数学家。从1951年_1973年长期担任莫斯科大学校长。他的墓碑上有一道数学题,不少中国学生都求解过这道难题。 施坦菲尔德(1905-1980) 苏联宇航学奠基人之一。他是生在波兰的犹太人,在法国受的文化教育,最后他亲自申请成了苏联公民。他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爱因斯坦有过书信往来。他第一次运用相对论去分析星际飞行。他的专著《宇航学导论》(Initiation a la Cosmonautique)(1934)第一次提出了宇航学、第一宇宙速度和太空港等术语。这部学术专著被译成40种文字,在世界五大洲的39个国家发行,是苏联宇航员们的必读书之一。 施坦菲尔德的墓碑像一本打开的书。左边是他的浮雕头像,上面镌刻着科学家的生卒日期。右边是施坦菲尔德计算的卫星偏离地球的轨道和他喜欢用拉丁文说出的人生座右铭:“通往星球之路布满了荆棘。” 冈德洛夫 水电专家。河水顺着堤坝奔流而下,形象地反映了冈得洛夫,为俄罗斯水电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1899-1980) 著名化学家,曾担任莫大校长、苏联科学院院长,登上过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主持麻雀山莫大新校园的建设,包括“七姐妹”之一的莫大主楼。1950年,苏联政府为了纪念首都莫斯科建城800周年,建设了七座雄伟壮丽的标志性高楼。分别是莫斯科大学,艺术家公寓,文化人公寓,外交部,列宁格勒饭店,乌克兰饭店和重工业部大楼。七座建筑不同于同时代欧美高层建筑,更兼具古典与现代并存,每座建筑都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塔尖直冲云霄。象征着共产主义苏联的蒸蒸日上! 这座墓的墓碑就很忠实的记录了莫斯科七姐妹的雄伟形象。 巴库列夫(1890-1967) 苏联著名医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医学科学院主席。莫斯科第二医院医生,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联第三-五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获列宁勋章3枚,劳动红旗勋章和红星勋章各1枚,外国勋章及奖章多枚。他是一位多方面学科的外科医生,创建了外科医生学校,他在儿童外壳,骨外科,溃疡病外科治疗,等方面取得的卓越的成就!在1948年首次参与心外科的研究,并于1957年成功实施了先天性心脏病缺陷手术,而获得列宁奖。至今巴库列夫心血管外科研究院仍然是享誉全俄的心外科,神经外科医疗机构。 他的墓碑前一双手的雕塑托起一颗红宝石的心脏,此刻这已经不再仅仅是心脏那么简单了,这两只手捧起的更是生的希望,是灵魂的涤荡。代表着这位白衣天使的终极价值! 别尔希阿尼诺夫·列昴尼德·谢梅科维奇(1908-1978) 他是俄罗斯最伟大的妇产科医生,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针对二战后俄罗斯人员伤亡惨重、人口急剧下降的现状,他提出了鼓励多生多育的国略,建议国家奖励“英雄母亲”,以大幅提高人口数量。这一国策确实扭转了前苏联人口太少的窘状。但是若干年后,俄罗斯人的婚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现在仍然处于下降趋势,人口数量呈负增长。他接生医术高超,不管多可怕的难产,到他手里都迎刃而解。为了纪念他一生为俄罗斯迎来数不清的新生命,专门为他打造了这个墓碑。
是苏联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是苏联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1888-1972)的儿子。 施密特(1891-1956) 苏联大百科的主编。施密特毕业于基辅大学数学力学系,最初是研究数论的,他是苏联数学家,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曾经是莫斯科大学教授和苏联科学院院士。这座墓上雕左下角是他的妻子维拉·费多罗夫娜的名字。 金兹堡(1916-2009) 是俄罗斯苏维埃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03)。 金兹堡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工程师的家庭里。1938年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考入该系研究生并于1940年获得副博士学位。 金兹堡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在于超导体和超流体、天体物理学、等离子体和晶体光学等领域。他在固体物理领域撰写了400多篇论文和10部专著。金兹堡是苏维埃时期的一位最著名无神论科学家,他认为,宗教是古代童话故事引出的结果,宗教就像占星术。他还断言,在俄罗斯科学院的1万2千名院士中间,有1万名不相信上帝。 金兹堡是列宁勋章、劳动红旗勋章以及其他奖章和勋章的得主。 金兹堡的墓上雕的作者是雕塑家谢尔盖·曼采罗夫。许多认识金兹堡的物理学家认为,金兹堡的肖像逼真地表达出他的性格。金兹堡的妻子也对雕塑家表示感谢,她说:“万名感谢所有前来参加金兹堡葬礼的人,尤为感谢雕塑家谢尔盖曼采罗夫。他付出了许多劳动并且希望把一切做得像应做的那样。” 阿尔诺利德(1937-2010) 俄罗斯苏维埃数学家,也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阿尔诺利德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是经济学家,其父是莫斯科大学数学教授;他的外祖父是著名律师,他的母亲是普希金博物馆的艺术研究员,他是莫斯科大学数理系毕业生。他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从1987年到去世一直在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工作。阿尔诺利德著述等身,他的论文问世界各国学者广泛引用,引用率是苏联数学家中最高的一位。 阿尔诺利德的墓碑上写满了他的数学研究公式,这对于一般观者似乎是天书。右上角是他的一段名言:“作为以数学为职业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当借助于特殊的顿悟从一个事实过渡到另一个事实的时候,这种顿悟迫使你去辨别也许在旁人看来似乎根本毫无关联的那些现象中的共性。这时候,我不得不常凭着种种感觉、猜测和假想,而不是依靠证据。” 切尔托克(1912-2011) 杰出的俄罗斯苏联宇航设计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切尔托克出生于犹太人家庭,为此在苏维埃政权时代吃了不少苦头,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一生从事飞机和宇宙飞船的控制系统研究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迄今为止,他创建的学派依然决定着载人宇宙飞船的科研方向和水平。他是苏联著名的宇宙飞船设计师С.科罗廖夫的亲密战友之一。他从1946年起就与科罗廖夫合作,为苏联的宇航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普罗霍罗夫(1916-2002) 是苏联杰出的物理学家,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量子电子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196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普罗霍罗夫出生在一个俄罗斯革命者的家庭。其父被沙皇政府追捕流亡国外,1923年全家才回到俄罗斯。他1939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上前线,当过步兵和侦察兵。1944年受伤复员,开始搞科研工作。1946-1982年,他在苏联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82年人苏联科学院普通物理所所长,同时兼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66年,普罗霍罗夫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共获得5枚列宁勋章以及其他几十种勋章和奖章。
阿·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 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墓碑上的浮雕突显了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转变的历史过程。阿·托尔斯泰代表作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童话故事《狼和小羊》:"小羊乖乖,把门开开,妈妈回家,带来鲜奶……"深深刻在多少人的脑海里。 第一位托尔斯泰,即阿列克赛·康斯坦京诺维奇·托尔斯泰(1817–1875)。是当时俄罗斯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谢列勃良内公爵》是其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诗剧《唐璜》,三部历史剧《伊万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伊万》和《沙皇鲍里斯》等。 第二位托尔斯泰,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这位托尔斯泰是中国人了解最多的,其代表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果戈理(1809-1852) 他是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一位照耀文坛、透心灵的文学大师!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的著作《钦差大臣》、《死魂灵》被翻译成中文,传入我国。左翼作家联盟还将《钦差大臣》搬上了话剧舞台。鲁迅先生称赞果戈里为写实派的开山鼻祖。2009年是果戈里诞辰200周年,全俄上下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墓地也进行了重建。 不过,此番复原也只是异地重建,果戈理剩余的身体遗骸,仍未回到157年前下葬的所在。他那颗曾经充满了智慧的头,则依然不知去向。旧的墓石也没拿回来,不得不用新石仿制。原版石头,已用于其崇拜者布尔加科夫在新圣女公墓的墓碑。 1852年,果戈理焚毁手稿,经历野蛮治疗后,痛苦地去世,随即入葬莫斯科河右岸著名的达尼洛夫修道院。斯大林时代兴起除旧立新运动,全面清理整顿宗教场所,达尼洛夫修道院被废,改为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少年监狱。果戈理墓亦遭拆迁,骸骨于1931年移至现地,装入黑色大理石棺。原立坟前的耶稣受难石及巨大的东正教十字架被弃,改以新制的白色作家头雕。中国的俄语文学翻译家高莽前些年曾到此拜谒,记录黑色花岗石圆柱墓碑上的铭文如下:伟大的俄罗斯语言艺术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苏联政府敬立/1951年9月9日。不知何时,又换回耶稣受难石及巨大的东正教十字架。 契柯夫(1860-1904年) 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三支笔冲天而立,还有多少要写啊…… 法捷耶夫(1901-1956) 法捷耶夫是斯大林时期的文联主席,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捷耶夫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集《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1944)。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描述了青年一代和全体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机智的、奋不顾身的斗争。 法捷耶夫曾长期担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铁杆的斯大林拥护者,迫害其他作家。1953年斯大林死后被降职,1956年法捷耶夫因对时局绝望,在家中开枪自杀,留有一封遗书猛烈抨击时局,赫鲁晓夫看了十分恼火,扣压下来,直到1990年才在《苏共中央通报》上公布。苏共中央的讣告中说,“因酒精中毒,在精神抑郁中自杀而死”。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被雕塑家永远地定格在了这块石板上。他的一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墓碑下面还雕刻着,伴随了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 著名的俄国诗人,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著名长诗《好》。以史诗的形式,描写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战斗历程,展望社会主义苏维埃祖国的美好前景。著名短诗《开会迷》(1922)以辛辣尖锐的语言,讽刺嘲笑苏维埃政府中那些整天浸泡在会议里的官僚主义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 由于长期遭受未来派的攻击和“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中国翻译家蓝英年认为:“这时单独的任何一次打击都不足以导致他自杀,但所有打击合在一起,他便经受不住了。现实杀害了骄傲、敏感、自尊心强的诗人。” 他死后留下一封信:“我现在的死,不要责怪任何人,更不要制造流言蜚语。死者生前对此极其反感。”五年前当自称为“最后一个俄罗斯乡村诗人”的叶赛宁自杀时,马雅可夫斯基曾评价此事:“在今天,死并不新鲜。可是活下去,却困难得多,要有勇气。” 诗人自杀5年后,声望到达了顶点——莉莉娅写了一封信给斯大林,呼吁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这正好符合斯大林重整文化圈、打击不服从势力的需要。此前的诗人样板是帕斯捷尔纳克,他由斯大林的政敌布哈林树立,也不温顺,而一个死去的诗人更容易被塑造。斯大林批示:“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诗歌从此成为革命的口号和肃反运动中具有打击力的武器,遂成了苏联诗歌乃至苏联文学的样板。 高尔基(1868-1936) 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作家,本名(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他的《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之歌》等作品在中国曾经畅销过。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在十月革命之前,高尔基支持左派的革命论,特别倾向布尔什维克的暴力革命观点。但当十月革命爆发后,高尔基转向布尔什维克的对立面,然后出国,后由于列宁的容忍和斯大林的计谋逐渐回归,回国后无法抵御权利和利益的诱惑,并最终成为“御用”的“红色文豪”。可以说,高尔基的政治理念摇摆很大,其感情用事的个性也注定了其后期的悲剧。 1936年因病离奇死亡,三名医生被控谋杀,疑似被当政者暗杀。联共中央通告全国“伟大作家高尔基不幸逝世”,高尔基的骨灰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中。 乌兰诺娃(1910-1998) 著名芭蕾舞演员。是一座洁白色的大理石墓碑雕塑,她优美的舞姿永远的留在了像幕布一样的碑刻上,让世人无法忘记。诗人艾青曾这样描写下她的舞姿: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和苏联交好,乌兰诺娃曾经三次访问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巡回演出,所以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这位享誉世界的女神。 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 《喀秋莎》这首歌创作于1938年,它已几乎成为中国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它还是一首流传世界的歌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喀秋莎》曾经是意大利人最喜爱的歌曲之一,一度成了解放罗马的意大利游击队员的队歌。况且不仅在意大利,而且欧洲各国的人们都在传唱《喀秋莎》可见这首歌的流传广度和魅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谁,起码在中国是这样。 《喀秋莎》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维埃诗人,被誉为“斯摩棱斯克夜莺”的М.В.伊萨科夫斯基,歌曲由作曲家М.布朗杰尔谱曲。 他曾经获得四枚列宁勋章,两枚劳动红旗勋章,两次斯大林奖金,还是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以及许多奖章的得主。 伊萨科夫斯基出生在斯摩棱斯克州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再加上天生弱视,所以11岁才上学,但4年后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因此,伊萨科夫斯基后来之所以成才,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强不息,刻苦努力的结果。伊萨科夫斯基从小热爱诗歌,在上中学时(1914年)就在《处女地报》上发表了自己的习作《一个士兵的请求》。后来,他在斯摩棱斯克的几家报纸工作,1931年去到莫斯科。伊萨科夫斯基一生创作了近250首诗歌。他谱写的诗歌抒情流畅,通俗易懂,老幼兼宜,雅俗共赏,尤其适合谱曲传唱。因此,一些著名的作曲家,如М.布朗杰尔、И.杜那耶夫斯基和В.扎哈罗夫等为他的诗作谱曲,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大众歌曲。其中,流行甚广的有:《喀秋莎》、《孤独的手风琴》、《敌人烧毁了故乡的农舍》、《候鸟飞翔》、《命令下达》、《灯光》、《在巴尔干的星空下》、《送别》和《有谁知道他》等。尤其是伊萨科夫斯基与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联袂为影片《库班哥萨克》创作的两首歌曲《红莓花开》和《你从前是这样》不但传遍整个苏联,而且风靡全球。 如今,在伊萨科夫斯基的故乡格洛托夫卡村竖立了一座“喀秋莎”纪念碑,在高高的河岸边摆着一块巨石,嵌入一个铜牌,上面镌刻着《喀秋莎》的歌词。当人们看到《喀秋莎》歌词,立刻会想到在这里诞生的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伊萨科夫斯基……
她是著名电影《乡村女教师》主人翁的扮演者。《乡村女教师》时间跨度很大,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苏联卫国战争,讲述了一名平凡的乡村女教师在经历了大半生的时间,最终桃李满天下,展现出的不平凡的精神。影片中女教师瓦尔娃拉的扮演者薇拉·玛烈茨卡娅拍摄该片时已经41岁,然而在片中饰演刚学校毕业时完全没有用替身,只凭借自己过人的演技,把小姑娘的天真稚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影坛传为佳话。薇拉本人更是因在该中的出色表现而成为苏联的功勋演员。
俄罗斯戏剧导演,演员和教师。的创始人,系统的著名演员,100年在俄罗斯和在世界上有一个巨大的人气。苏联人民艺术家。十字架下方是一幅还没拉开的幕布,幕布上方的海鸥意指他曾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工作过。莫斯科艺术剧院因上演契诃夫的戏剧而著名,因首演《海鸥》成功,剧院大门上至今还刻着一只展翅高飞的海鸥。
苏联人民演员,俄罗斯20世纪著名的舞蹈家和芭蕾舞大师,莫伊谢耶夫国立民间歌舞团的创始人。他出生在基辅,后来舞蹈学校毕业后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独舞演员。1937年,他创建了苏联民间歌舞团并一直任该团的艺术总监。这个歌舞团到芬兰、法国、美国、印度、中国和南美等世界各国巡演并享誉全球。2007年他以102年高龄去世。他的去世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 雕塑特别引人注目。 列维丹(1914-1983)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的命令、指示、演说以及苏联情报局的重要战报,大多由他播出。他的声音通过电波鼓舞了无数苏联士兵的士气,令德国人闻风丧胆。 一九四一年冬,德军兵临莫斯科近郊时,拟定的十三人黑名单中,第一名是斯大林,第二名便是列维坦,德国高层下令,谁能打死他,就可以得到数目惊人的赏金,引得无数德国兵摩拳擦掌。莫斯科保卫战最后还是以德国军队败北告终。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 作曲家。从1941年7月10日到1944年8月9日,德国人把列宁格勒围困了3年零1个月,在这1000多天里,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共牺牲了90万人,其中仅饿死和冻死的就有46万多人。1942年8月9日,德国人认为列宁格勒已经唾手可得,但是,那一天,酒店没举行德国人的庆功宴,取而代之的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首演。在战火和硝烟中,尽管当时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只剩下指挥和15名团员。其余的人,不是被饿死或冻死,就是受伤躺在医院里,再就是上了前线打仗,但人们还是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克服困难。乐团在全市征集临时乐手,空军为乐团运来了总谱。 音乐象山洪暴发一样淹没了整个城市,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里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倾听着英雄的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响彻在阴霾密布的城市上空,支撑人们战斗到最后一刻。为了鼓舞全世界反法斯战斗的信心,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总谱,被拍摄成微型胶片,通过军用飞机飞越伊朗、北非、南美,最后运抵美国。 这次音乐会演出的实况,由美国全国和南美成百家的广播电台同时转播,影响涉及到了整个西半球。 仅1942至1943这一个年度,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交响曲,就在美国演出了62场之多。他用音乐铸造了一个民族的脊梁!1945年当全美国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演奏了《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大师的墓碑低调朴素,没有豪华的雕塑,除了姓名和生卒年份,就只有4个五线谱音符,代表了他的音乐人生,
著名作曲家,就是是影响了与中国一代人的苏联歌曲红梅花儿开的作曲者。表达了少女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这首歌也是电影《幸福生活》的插曲,电影和歌曲均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 米留金(1903-1968) 苏联作曲家,俄罗斯人民演员,斯大林奖金获得者。 米留金年轻时当过演员,学过音乐,19岁开始为剧本配曲,后来又转为创作滑稽歌剧。《演员的一生》、《初恋》、《马戏团灯火辉煌》、《阿妞达的眼睛》、《平静的家庭生活》等滑稽歌剧音乐均出自于米留金之手。 然而真正让米留金获得巨大声誉的是他在30年代和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爱国主义歌曲。诸如《夏伯阳之死》、《在远东》、《别动我们》、《海鸥》、《在喀琅施塔得城附近》、《反正都一样》和《蓝色信封》等。 战后,米留金又创作了一系列旋律明快、抒情感人、情感真挚和便于传唱的抒情歌曲,如《列宁山》、《海军近卫军》、《送别手风琴手》、《在俄罗斯田野中间》和《蓝眼睛的姑娘》等。其中,米留金根据多尔马托夫斯基的歌词谱曲的《列宁山》一歌成为苏联大学生的颂歌,这首歌很快就译成中文,也成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青年人和大学生喜欢的歌曲。
正是他,将俄罗斯的马戏表演,带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他将马戏与哑剧的滑稽表现手法和电影表演结合起来,打造了让无数观众捧腹的笨手笨脚的形象。他精湛的表演深入人心,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一位真正的巨星从沉睡中苏醒了。对此,尼古林总是说:“我的职业就是引人发笑,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当我制造快乐时,我自己也很开心。” 尤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尼古林坐在一片松林中,眼睛看着他前面卧着的他忠实的朋友,那只聪明的狗,据说他和他的狗是同天死亡的,这是心灵交融的结果,比人和人的情感更为真挚,动人。 雕塑家将这只狗的模型,也放在了尼古林的墓碑下,让这只狗也永远伴随着它的主人。真是“人狗情未了”! 杜罗夫(1863-1934) 俄罗斯著名的杂技演员和马戏团的驯兽演员。他16岁开始登台演出并最终成为俄罗斯的驯兽大师。他仔细研究了俄罗斯医学家谢琴诺夫和巴甫洛夫的小说,基于科学方法驯兽,对动物进行心理训练。他著有《我的野兽》一书,出版后多次再版。 肩膀上还有一只调皮的小猴子。 邦达尔丘克·谢尔盖(1920-1994) 苏联著名导演、编剧。电影《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等电影的导演,长达6小时的《战争与和平》于1967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像奖。 夏里亚宾(1873-1938) 提起夏里亚宾的名字,耳际就会响起那支深沉、悲壮的《伏尔加船夫曲》。 俄国男低音歌唱家。被誉为世界低音之王,他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艺术家,表演与人物、语言 和歌唱高度融合,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富有表现力。主演过电影《可怕的沙皇伊凡》和《堂吉诃德》,录有近 200张唱片,著有《我生活的一页》和《面具和人》等书。 旅居巴黎期间,他在俄罗斯教堂的院子里看见两个衣衫褴褛的俄罗斯妇女带着几名残疾儿童在行乞。这一情景使他心中非常难过,随后他通过一位神父向当地俄罗斯难民捐款5000法郎。没想这一善举竟酿成大祸:那位神父在巴黎的俄国侨民报上发表了对捐款者表示感谢的话,于是苏联驻巴黎使馆便向莫斯科发出一份有关此事的秘密电报,于是莫斯科轰动了,说夏里亚宾资助了白卫军,投靠反革命。此后,夏里亚宾在美国定居,后移居巴黎。1935年,夏里亚宾曾来中国做旅行演出,1935年12月至1936年1月间,夏里亚宾先后在哈尔滨、上海、北京和天津四大城市举行独唱音乐会,受到广大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雕像的姿态是当年著名画家列宾为他画的肖像。夏里亚宾靠坐在沙发里,一手搭在扶手上,一手插在坎肩里,头略微上扬。神情专注,似乎在聚精会神地倾听音乐。这座传神的雕像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夏里亚宾歌声的追忆,更唤起了许多俄罗斯老人对他的挚爱和怀念。令许多俄罗斯老人至今还在追忆他的歌声。他生前一直受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据说他曾经赌气说道,我连骨头也不能埋在这个国家。但是在他去世46年后,他的遗骸终于从巴黎迁葬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索比诺夫(1872-1934) 苏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的墓碑被称为最有文雅气息的墓碑。女雕刻家穆希娜在他墓碑上设计了一只垂死的天鹅。它卧在一座高起的石台上,侧着身躯美丽长脖无力地低垂在张开的翅膀上,作品像一幅画面充满了艺术的美。灵感来源于他的代表作《断翅的天鹅》。这只美丽的天鹅,不仅是撼动人心的艺术品,也象征索比诺夫灵魂的化身。 一只洁白的天鹅在唱完最后一支歌后 凄婉地死去,表达后人对他的崇敬与思念。
柳德米拉·泽金娜(1929-2009) 俄罗斯著名歌唱家,有伏尔加女王之称。剧目中有2000多首歌曲和浪漫曲,其唱片的发行量达600万张!曾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其代表作《伏尔加河长流水》等歌曲在中国流传广泛。被称为是“俄罗斯的象征”、“民间之心”、“歌曲之灵”。泽金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她的崇拜者数以百万。在她6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她的歌声不仅征服了俄罗斯人,甚至成功地征服了整个世界。当年,卓别林、蓬皮图、西纳特拉、甲壳虫队员、甘地夫人和沙戈尔……对她的演唱都赞叹不已。2009年6月10日,俄总统夫人在克里姆林宫剧院为她举办了80岁寿宴。梅德维杰夫总统授予她"为国家作出贡献"一级勋章。 她墓前的雕像沉稳优雅,仿佛正要一展歌喉。 扎塔耶夫(1869-1956) 民间艺术家。列宁在聆听。 布鲁诺夫(1922-1997) 俄罗斯人民演员,导演、教授和国立莫斯科室内剧院的艺术总监。布鲁诺夫出身于杂技世家。10岁登台演出。后来参军去远东,参加了业余文艺活动,并成为太平洋歌舞团的主持人。1953年回到莫斯科,之后一直到70年代活跃在苏联各地的舞台上。 喀山斯卡娅(1920-2008) 俄罗斯影视女演员,1971年获俄罗斯人民演员称号。她的丈夫是电影导演鲍里斯·巴尔涅特,女儿叫奥尔迦·巴尔涅特。 喀山斯卡娅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女演员。她过生日从不邀请任何人来参加,然而她生日这天家里总坐满自己的朋友和学生。俄罗斯人民演员柳德米拉·马克萨科娃这样评价她:“她总能发现一个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而不去看他的弱点和不足。阿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是位极佳的对谈者,真正的朋友和出色的俄罗斯女性。” 这个墓上雕似乎是喀山圣母形象,但她手拿十字架而不是抱着圣婴,这点有别于喀山圣母。凡懂俄语的人都知道,这里下葬的女演员喀山斯卡娅的俄文Казанская 就是喀山圣母(Казанская Богоматерь)的前半部。了解这点后,恐怕就可以理解这里的雕像为什么像喀山圣母了。 卡伊罗娃 这个墓上雕别具一格,十分吸引游人的注意: 一位漂亮的女人站在一片树荫下,她的一直受拖着下巴,肘子倚在墓碑上,眼睛盯着下方,仿佛在沉思着什么…… 这个墓碑的下面几个字是她的丈夫和儿子敬献的:“谢谢你曾经来过这个世上。” 卡伊罗娃是一名戏剧演员,她的丈夫当过苏联的教育部长。 萨文娜(1936-2011) 俄罗斯著名影剧女演员。1990年获得了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她本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但后来走上了演艺道路,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她主演和参演了《车库》、《眼泪在流》、《带小狗的女人》、《聆听寂静》、《私生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等48部影片和15部电视剧。 这个墓碑左半面镌刻着萨文娜的名字和生卒日期,右半面是她主演的影片的镜头,让人立刻知道这里埋葬的是一位电影艺术家。 古尔琴珂(1935-2011) 1956年在影片《真理之路》中初登银幕,同年在导演梁赞诺夫的影片《狂欢节之夜》里扮演女大学生莲娜·克雷洛娃,该片大受观众欢迎,她也一举成名,成为一颗新星。接着,她在影片《拿吉他的姑娘》(1957)里出演女主角。但此后9年息影,原因是影片《狂欢节之夜》由暗讽苏联的官僚主义之嫌。于是,她作为影片的主演也就同样被打入冷宫了。9年后,她重新出山,凭着自己出色的演技一拍便不可收,一生共拍了80多部片子,她最后的一部影片叫《多彩的黄昏》(2010),她在其中扮演歌唱家安娜。此外,她还参加过多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和舞台演出。柳德米拉·古尔琴柯还是一位出色的女中音,经常为影片演唱主题歌和插曲。她从1983年就成为苏联人民演员,并且获得苏联和俄罗斯的各种大奖和荣誉。
是杰出的俄罗斯苏维埃雕塑家,被誉为“俄罗斯的罗丹”,俄罗斯雕塑艺术的 “牧首”。苏联人民艺术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列宁勋章和列宁奖金和斯大林奖金得主。革命胜利后,他创作了大型浮雕《向为争取和平和各民族友谊而牺牲的英雄致敬》等作品。1923年,科尼奥科夫夫妇去美国并侨居纽约22年,在那里创作了一系列以福音书人物为题材的雕塑。1945年,科尼奥科夫回到了苏联,他的许多作品也与他一起运回苏联。 科尼奥科夫一生创作了700多个雕塑作品,陈列在俄罗斯和国外的40多家博物馆内。其中,有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宇航学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科学家泽林斯基、作曲家巴赫和小提琴家巴格尼尼等名人的肖像;此外还创作了普希金、托尔斯泰、苏里科夫和普利什文等人的纪念碑。 1954年八十寿辰时他为自己创作了这座《自雕像》墓碑:微微向后仰起的头颅,飘洒的白须和白发,火一般的目光,使人感受到饱经风霜的智慧的老人的形象。这座雕像使他荣获了列宁奖金,他对这座作品的评论:“当我在工作室的寂静中雕刻《自雕像》时,我是在深思熟虑,我考虑的不仅是形象的相似,而首先想表达的是自己对劳动与艺术的态度。” 墓碑旁有一把石头椅子,是他夫人喜欢落座的木雕椅的仿制品。他夫人逝世后,墓碑座上刻上了她的生卒年月(1895-1980)。 玛尼泽尔 苏联雕塑家,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他擅长创作大型雕塑,纪念碑,他的作品造型完整,表现力丰富,艺术语言简洁厚重,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其中哈尔科夫市中心大型青铜花岗石纪念碑最为有名!为了纪念他,所以一副类似于他作品的雕像陪伴着他。 塞尔盖·瓦西里耶维奇·盖拉西莫夫 画家、教师。墓碑设计很有特色! 科罗廖夫(1884-1963) 是苏维埃雕塑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雕塑艺术把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元素结合在一起。20世纪20年代是科罗廖夫的雕塑创作繁盛时期。他创作了一大批领袖雕像和革命题材的大型雕塑,成为苏维埃俄罗斯雕塑的领军人物之一。 武切季奇(1908-1974) 是杰出的苏联雕塑艺术大师,苏联人民画家,苏联艺术院副院长,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列宁奖金和斯大林奖金得主。武切季奇是一位宣扬正义战争必胜的雕塑家。 在柏林的大型雕塑《解放者战士》。一位苏军战士右手拿着一把利剑,砍断了脚下德国法西斯的万字,右手爱抚地抱着一位被救的孩子。这个雕像成为苏联军人战胜法西斯的象征,获得了全世界的公认。 此外,武切季奇还是维善于刻画人物的雕塑大师。他创作了许多名人雕像,像列宁、斯大林、捷尔任斯基、朱可夫元帅、布琼尼元帅、格列奇科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瓦西里耶夫斯基元帅,作家肖洛霍夫、革拉特珂夫,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等等。 尼古拉耶娃(1858-1938) 歌剧演员。其实我之前并不知道她,只因为雕塑太美了!才查到她的点滴信息。 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 是上世纪苏联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他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同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大师相比美,在世界音乐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与钢琴家奥波林合作举办奏鸣曲音乐会,两人又与大提琴家克努舍维茨基组成三重奏团到欧洲数个国家巡演,而他个人演出的曲目几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现代最优秀的小提琴作品。特别是1954年的访英演出,更是轰动了整个欧洲乐坛,以致次年访美时,剧场门口排起了7000余人的长队等候售票,这种热情在美国实属罕见。从此,他便名扬四海,成为人们所仰慕的世界级小提琴大师。 斯特科维茨基(1923-1958) 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被评论界誉为“永远的小提琴家”。他4岁开始学琴,8岁登台独奏。9岁便与基辅交响乐团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他14岁在莫斯科登台、之后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在第三届全苏音乐节上,他获得小提琴第一名,与他同时获奖的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和钢琴家李赫特。此后,他在布拉格与小提琴家克甘共享第一名。1952年获得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比赛银奖。他的演奏风格与克甘的相近似,其妻子是蜚声世界的钢琴家贝拉·达维多维奇。 这是公墓里唯一的商人墓地,埋葬着帕·米·特列季亚科夫和谢·米·特列季亚科夫两兄弟。他们是19世纪俄罗斯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和画家们的赞助和保护人,于1856年创办了全俄最著名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1892年特列季亚科夫将他所有收藏品2500幅精品油画捐献给国家,这个画廊收藏了10万件作品,十月革命后成为国家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前苏联著名的飞艇——cccp-B6 。一九三七年此飞艇曾飞行了一百三十小时零二十七分钟后降落,创造了最长时间不着陆飞行的世界纪录。但一九三八年二月五日,cccp-B6载着十九个人撞上了卡累利阿共和国的内博罗山,十三人死亡,三名机组成员受伤,遇难者埋葬在这里。
人们自由自在地来到这里,与先贤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对话、与生命对话。这里不只是一个公墓,它是一幅展示俄罗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画卷!一座精湛雕塑艺术的博物馆!一个解读人生、净化灵魂的圣殿! 一处到莫斯科必去的旅游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