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1031唐少华: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布利丹毛驴1991 2019-04-08

活动:浙江省初中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30年高峰论坛——特色课堂展示

授课地点:杭州市采荷中学报告厅

授课年级:八年级

【导入:课题与任务】

出示:中国疆域图

师:这张图熟悉吧?

生:熟悉。

师:熟悉啊!谁来说说看,浙江省在哪里?你上来指吧。

(学生指出对应省份)

师:在这里。台湾呢?

(学生指出对应省份)

师:台湾是这里。西藏呢?

(学生指出对应省份)

师:西藏现在叫什么?西藏省还是——

生:西藏自治区。

师:你们知不知道这个“省”是什么开始的啊?

生:元朝。

师:哦!课前看书了是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所学的是这样一个内容。

明确课题: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出示学习目标:

师:先看第一条。看大屏幕,现在还没叫你看书本。要你干什么?

生:画年代尺。

师:画年代尺,会画的咯!好,第二条,干什么?

生:填表格。

师:填表格是吧。第三条。

生:解释概念。

师:解释概念,怎么解释?要求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是吧。好,第四条。

生: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师:好!第五条是推导结论。

【任务1:知识梳理】

师:好!下面开始看第一条吧。课本第几页啊?

(学生看书,画年代尺)

师:没问题吧?

师:哪一年统一啊?元朝哪一年建立?蒙古政权什么时候建立?哪个民族建立?没问题吧?

  (学生做出相应回答)

师:建立后,它最后灭掉的朝代是哪个朝代?

生:南宋。

师:都城在哪里?

生:临安。

师:临安在哪里?在哪个省?

生:浙江省。

师:是江干区啊,还是上城区?

生:上城区。

师:下次去看看,临安都城的遗址还在那个地方。元朝统一以后的版图怎么样?,你看书本上的图,看到吧,再对照大屏幕上这张《中国疆域图》,比较下版图谁大?

生:书本上的大。

师:书本上的大,大在什么地方?哪一块特别明显?

生:岭北行省。

师:岭北行省。头抬起来看大屏幕。大概在什么地方?

师:元代统一后,它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很多。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时候的版图是哪个朝代的?

出示:秦朝形势图(教材图3-1)

生:秦朝。

师:秦朝就这么一点点。我们再来看一张,这是哪个朝代?

出示:西汉疆域图

生:汉朝。

师:是东汉还是西汉?

生:西汉。

师:西汉哪一块正式成为我们国家的行政区划的?

生:西域。

师:西域,现在的新疆一带。

师:所以从版图上来讲,元朝是最大的。课本上有这句话,有没有找到?

生:(齐读)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师:这么大的一个版图,皇帝怎么去管呢?下面你们看课本,他用什么办法把这么大的地方给管起来。对照学案的这张表格,从这几个方面加以概括。来不及填,阅读课本划出来也可以。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师:好像大多数人都差不多了,现在把书本盖上。书本盖上,书本盖上,你看过了吧。第一个什么措施?

生:行省制度。

师:在西藏地区设什么机构?

生:宣政院。

师:台湾是怎么管的?

生:澎湖巡检司。

师:只有这么几个人说得出来哦!经济方面,重视什么?

生:农业。

师:交通方面有什么?

生:海运、运河、驿站。

师:到外面去的有没有?民族关系方面呢?

生:马可·波罗行纪。

师:马可·波罗行纪是民族关系方面吗?

生:中外交流。

师:中外交流当中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生:马可·波罗来华。

师:到这来干嘛?

生:文化的交流。

师:民族关系方面有什么?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叫什么?

生:回族。

师:再翻一遍,再翻一遍,看这些东西有没记牢了。

(学生再次看书)

【任务2:概念解释】

明确任务:

师:好!头抬起来。现在我要你们看看这张图。如果叫你跟别人介绍下行省制度,一句话跟别人讲清楚,什么叫行省制度。

师:来!来!来!头抬起来看大屏幕。你有没听说这个概念,也就是我国省的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

生:元朝。

师:那我再问你们,县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置?

生:秦朝。

师:秦朝?

生:郡县制。

师:郡县制到底是秦朝还是再前面一点?我告诉你们,这答案是错的,你们课本里去找一下。

师:行省制度的含义,知不知道?如果有机会让你去查字典,你看字典会怎么解释。现在我教你们一个方法,什么叫行省制度,你去说明白。第一,行省制度是什么?它不是什么?第二,为什么有行省制度?第三,行省制度是怎么运作的?概念是任何一个学科都非常重要的学习基础。概念怎么学,把行省制度再看一遍,用这三句话,是什么,不是什么,你试试看能不能说灵清。为什么要有行省制度?它是怎么运作的?

(学生思考)

师:你自己试着说说看,把这段文字看完后,你再想想看怎么来说。

(阅读思考)

师:谁说得灵清?那几个字你都认识的,也就这么两行。头抬起来!一提到问题,说不灵清了,头就低下去了。来来来,谁说得灵清?没人说得灵清,是吧?哦!谁举手了啊?哦!你来说说看,书本盖上,既然说给人家听,还用书本?行省制度是什么?你说!

(学生没有用话筒,声音轻。教师不断以“嗯”做出应答)

师:哦!它不是完全创新的,而是联系原来的制度,是吧?

(学生没有用话筒,声音轻。师生之间有对话。)

师: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啊?讲得好不好?到底好不好?

生:好!

师:好好好!给他点掌声吧。

师:我再来把这句话说下啊!我如果跟人家讲什么是行省制度,我会这么说。我前面跟他一样——忽必烈为了统治全国,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它不是一种中央的管理制度,中央的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啊?

生:中书省。

师:对!刚才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它是一种地方的管理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它就是为了统治全国。它是怎样运作的,它其实是行中书省,代替中书省去执行各种任务啊!他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明白了吧?所以要讲清楚一个概念,要说清楚是什么,不是什么,它是怎么运作的。

师:第二个概念,回族,自己再试试看。在课本第几页?

生:108页。

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试试看能不能说清楚。

(学生阅读思考)

师:谁能够说得明白的?

(学生未做应答)

师:有谁说得明白的?哪位说得明白?

师:你来说说看,能不能说得明白,可以稍微说点。

(学生没有用话筒,声音轻。教师不断以“嗯”做出应答)

师:说得怎么样?

生:可以!

师:可以在哪里?你来说说看。

(学生没有用话筒,声音轻)

师:嗯!概括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哪几个知识点?

生:回族是一个新的民族,是因为元朝疆域广阔而形成的民族,原因也说出来了。

师:你觉得他说的这个原因说得对不对?

生:我觉得是对的。

师:我觉得不是很对。到底怎么样?你们自己再去想想吧,好不好?

师:回族人没见过啊?

生:没有。

师:没有啊?江干区没有啊?到底有没见过啊?那你们见过什么少数民族吗?

生:满族。

师:满族见过的啊?给你们个任务,到江干区找些回族的人出来。回族什么样的特点,你们自己去找找看就知道了。

师:好!关于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就不说了。下面就按照这样一个方法去学这样这种概念,要讲清楚这个概念包含哪些内容,包括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它是怎么样的,按照这个逻辑关系把它讲明白。读书不要以为字都认识的,看过了就觉得都懂了,你只是听说过,其实你是不懂的,你一定要把它弄明白,知道吧。

【任务3:材料解释】

明确任务:

师:接下去,大家刚才看到了一些内容,其中一个图讲到了海运。这个海运开通了两段,我用红颜色标出来了。元代开凿大规模的海运线,你能从当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阅读书本)

师:哎!不用看书本的,这个书本上肯定是不用看的,你就盖牢好了,把书统统盖牢。这个就看你自己怎么得出来的。你去看书本,背书本上的结论,那不是你的结论。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什么结论?你说。

(学生没有用话筒,声音轻)

师:他说看到了对外贸易,你们看到没有?

师:你们看到什么?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来来来,举手说。

生:为什么要海运?我觉得海运可以代替车马牛羊之类的,一次性更大地运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元代北方需要这么一个粮食运输。全国非常广阔,应该从粮食生产比较多的地方往周围去运。

师:那你的意思说元代开辟的这条海运线,说明南方生产的粮食比北方多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生:是这样的。

师:然后这条海运线有什么作用?

生:大大减少了粮食运输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加方便。

师:在他的启发之下,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生:我还看见了朝廷对这种海外贸易的鼓励和支持。

师:元代开出这条海运线,主要是做贸易用的,还是?

生:运粮食用的。

师:那你看到了是什么东西?

生:就是一种对外的交流。

师:好像他们有不同的意见,是什么啊?

师:就看到这一点啊?还有什么?

生:还可以看出疆域辽阔。

师:疆域辽阔,所以它需要海运去做,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对。

师:还有没有?真没有啦?

师:我怎么看见很多,你们只看到这么一点点啊。来来来,启发你们一下。这个海运线往海上走,什么工具?

生:船。

师:说明什么?在海上走得准确,需要使用什么工具?

生:指南针。

师:不要觉得前面唐宋历史还没学过,就不会了,凭经验就知道啊!还有没有?到这个时候说明南方的粮食越来越多了,原来我们国家经济重心在哪里?南方还是北方?

生:北方。

师:说明经济重心在南移啊,是不是?能看到很多东西啊!接下来看第二条。

师:刚才有人提到马可·波罗来中国了。这书里面写道:杭州“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它城市之冠。这里的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城内有一大湖(西湖)。这段读了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来,你说。

生:马可·波罗到元朝的时候,已经开凿了西湖,就是水利工程很发达。

师:他说看出西湖可以看出水利工程很发达。有没有不同意见?你说。

生:西湖不是体现水利工程,而且早在宋朝已经建好了。

师:那到底是还不是水利工程,你也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还有什么结论?你说。

生:交通比较通畅,所以马可·波罗到杭州来。

师:就是交通比较发达,所以外国人到杭州来了,是吧?

生:嗯!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不同的结论?你说。

生:我认为中国这时候经济非常繁荣。因为马可·波罗在书中写到,城市庄严和秀丽,是其它城市之冠。这说明杭州非常的好,应该说明中国也是非常的繁荣,国力强盛。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结论?

生:我认为马可·波罗对中国很感兴趣,然后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

师:还有没有不同?你说。

生:我认为这个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系。因为元朝的首都是大都,但马可·波罗认为杭州是世界城市之冠,所以可以看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你说。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中国是比较开放的,能够接受马可·波罗这种外国人,不是以前那种很封闭的社会。

师:你的意思是元朝也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是吧?还有吗?我觉得马可·波罗这个人可能没有来过杭州,吹牛皮的。你想想看,杭州秀丽,世界城市之冠,这东西我不相信。他世界上其它城市都去过了吗?

生:不一定。

师:不一定,是吧?那我讲的是对的咯!

(学生笑)

师:对啊!所以我们在读一段材料,在得出结论的时候,一定要再做思考。事实上,是有人说马可·波罗没有到过杭州啊!史学界确实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所以他是瞎吹的,他听人家说说这个地方很好,也有可能。我们在读这种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这种形容词我们要特别关注,很有可能是骗你的。

(学生笑)

师:平时看微信吧?讲得很厉害的那些词,可能就是骗人的。下面来看,马可·波罗在书中说:这个国度的幅员、人口和繁荣程度胜过欧洲的任何地方。

生:骗人的。

师:啊?骗人的啊!他都骗人的吗?比如说国度幅员是最大的,是不是?人口是不是最多?还有繁荣程度也是最高。也有可能的,需要证据去证明。

师:好!再看第三条材料,回族的形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阅读思考)

师:又去看书本了哦!又去背书本上的结论了哦!这个结论你要想办法自己得出来啊!谁能够来说?回族的形成,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

生:因为回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所以可以看出交通比较发达,外族人才可以到汉族这里。然后也可以看出当时元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师:有不同意见吗?还有其他结论吗?

生:回族是很多民族进行通婚形成的民族,所以说肯定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师:还有没有?你说。

生: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元朝对整个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师:表现在哪里呢?

生:元朝是少数民族创建的一个朝代,它不像之前汉族的朝代那样封闭。由于幅员辽阔,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可以了解到这么一个国家,可以多民族融合。

师:我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个民族啊?怎么形成的啊?我们这课的标题是什么啊?

生: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师: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怎么形成的啊?难道从回族的形成当中得不出结论来吗?回族这么一个新的民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它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未做应答)

师:又想不明白,又讲不清楚了哦!讲不清楚,慢慢去想哦!

师:现在我们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当你去看课本中的材料,不要急着去看课本中的结论,不要急着去背,那个结论其实是别人得出来的。你完全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啊!你得出来后,可能跟他不一样,然后你再去想一想,那就可以了嘛!要独立思考,去阅读材料,清楚了没有?

生:清楚。

【任务4:海上丝绸之路探因】

师:还有几分钟啊?

生:4分钟。

师:还有4分钟,干点什么事情呢?要不把这个看一看。这个我估计你们也看不懂,不看了。

(学生笑)

师:要不看看这个。这条叫什么路?

生:丝绸之路。

师:这条呢?

生:海上丝绸之路。

师:这条是从西安走的,这条是从福建泉州走的。说明什么问题,知道吧?这条叫海上丝绸之路,也叫陶瓷之路。那也就是说,这条运丝绸为主,这条运陶瓷咯!说明什么问题啊?

生:制陶业发达。

师:制陶业,制瓷业,陶和瓷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江浙附近有一个很有名的制瓷器的镇,知道吧?

生:景德镇。

师:注意啊!海上丝绸之路不是到元代才有,以前就有的,唐代也慢慢有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照样有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去思考的。工具是什么?

生:船。

师:还使用什么?海上行使。

生:指南针。

师:为什么以前往这边走,现在往这边走啊?然后之前运丝绸,现在还运什么啊?

生:陶瓷。

师:说明这些地方,可能哪些地方陶瓷业特别的好。这都是以前宋代历史当中的,因为你们没有学过,但是我们可以去做这种推测,去分析,就可以找的出来。

师:原来路上可以的走的,就这么走好了,干嘛要弄一条路出来呢?它总是有原因的。以前运丝绸的,现在运陶瓷的。比如说这条路上运输靠什么?

生:骆驼。

师:那几个破碗就容易碎了,海上就相对平稳。是不是这道理,我也不太清楚,我想是这么想的。所以你看到这东西,你自己一定要去想,要去做各种各样的推测,然后再去找这个证据。所以历史不是用来背的,要不断动脑筋,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结课:自我评价】

师:看看,有几分好得?第一条。

生:3分。

师:用表格整理知识,五个方面有没问题?

生:3分。

师: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有几分好得?

生:3分。

师:吹牛吧!跟马可·波罗一样的。

师:这个你们有几分好得?

生:2分。

师:你看这么不自信,3分么就3分,你说我坚持就行了么。

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探讨原因,有几分好得?

生:3分。

师:这个班不得了,18班,我跟你们结缘了。

师:推导结论有没问题?

生:3分。

师:老师们,你看我这节课,全部得满分哦!谢谢大家!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堂实录由温州市洞头区第二中学林建海老师提供)

学习心得一:

      十年前,有机缘拜唐老师为师,在富阳市永兴学校跟岗一月有余,受益至今。记得唐老师指出:社会课教学要关注四个维度,即:知识点,思维点,方法点,启情点。知识点是最基础的,思维点是第二层次,一般的课堂只要达成这两点就可以了;方法点是第三层次,授人鱼不若授人渔嘛;而情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都必须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载体,比如知识的掌握,问题的分析等。他认为,当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过多关注了情境的创设,媒体的运用,活动的体验,而忽视了课堂最基本的追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比如,导入迂回,浪费时间;情境创设不自然不协调,难以激发学生动机;课外资料补充过多,对文本运用不够,舍本逐末。尤其是媒体运用一定要恰当,不能喧宾夺主,要避免因为课件的预设而忽视生成。

       2018年10月31日,在杭州市采荷中学的报告厅,唐老师执教《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让我重温了唐老师的孜孜教诲,清晰呈现了他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深刻理解。

       首先,知识点、思维点、方法点和启情点各有侧重,以思维提升和方法掌握为重点。知识点的落实,唐老师采用制作年代尺和完成表格(梳理元朝在政治、经济、交通、中外交流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措施)的方式完成,没有常规课堂上常见的抽丝剥茧般的分析,甚至连PPT上的表格也未呈现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是唐氏风格的特征之一——学生可以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唐老师将重点放在历史思维的提升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一是用行省制度为例,与学生一起探索历史概念的表述——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以“回族”“陶瓷之路”举一反三,能力迁移;二是提供材料推导结论,突出基于材料的合理推导,这是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两个环节,体现出唐老师一贯的理念——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历史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记忆的。在整堂课,唐老师并没有刻意地区渲染情感和历史价值观,但是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尤其是杭州史料的运用,对体现了家国情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自信心。

       其次,初听唐老师课的老师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刚刚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显得比较拘谨,师生互动和课堂氛围显得比较沉闷。但是,随着课堂的进展、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表述会越来越好——从有话说到严谨、合理的表述再到个性化的观点表达。我认为这与唐老师教学的本真风格密切相关的。首先,从导入到情境到结语,都直指问题,不务虚;其次,课堂上不断的追问:还有新的观点吗?有补充吗?给学生充分思考、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的留空,是最高的教学艺术。第三,不给学生“标准答案”,高度肯定学生的思考。甚至在学生暂时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唐老师会说:“我不能给你答案,你可以回去慢慢思考”。

        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科关键能力的把握,简约开放,综合联系,构成了唐氏《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的显著特征。

学习心得二:从学习论再品唐特之《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唐少华老师一贯强调学为中心的教学立场,曾多次要我系统学习施良方的《学习论》、盛群力的《教学设计》等。唐老师认为,从学习论的角度看,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学习不是记忆和背诵,而是思考,学习要促成学生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因此,唐老师主张从要三个角度准备一堂课,即:学什么(基于学情分析和知识分类的分析)、怎么学(基于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的讨论)、学习结果(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估)。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细细体味唐老师的《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课。

       从学什么角度看,即学习内容维度。唐老师在《元朝统一多民主国家的拓展》一课中特别关注了概念解释、材料解释和问题探究。行省制度、回族、陶瓷之路,这些概念怎么解释,怎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唐老师强调具体的方法——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材料解释,主要是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多角度理解和解释结论。唐老师在《元朝统一多民主国家的拓展》一课中,用空前的海运、杭州的繁荣、回族的形成、马可波罗的评价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探寻、发现元朝,鼓励解释的多样化。问题探究,一是指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二是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来回答问题。在《元朝统一多民主国家的拓展》一课中,上述两个教学任务,既充分尊重学情(学习者的前概念),又具有适度的开放性。

       从怎么学的角度看,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来促进学生思考呢?唐老师在《元朝统一多民主国家的拓展》一课中通过任务驱动、问题驱动来完成。在概念解释中思考,在从材料中得出结论中思考,在问题探究中思考,而且是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知识来探究,而不是通过补充资料来让学生概括答案。从具体的教学方法看,概念教学主要是模仿—迁移,让学生研读教材,深度认知加工,即深度思考;材料解释教学采用尝试—启发--总结等学习活动,逐步学会从多角度解释材料;问题探究教学,主要是采用生成学习,即从已有知识出发,寻找答案。

       从学得怎么角度看,首先得反观学习目标的设定。从认知水平的维度看,唐老师强调了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与层次化。进入学习之前,呈献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有:1.阅读课文105-106页第一段,用年代尺描述元的建立和统一;2.根据表格,阅读课文106—108页,填写表格并概述元朝的特征;3.根据表格提示,用自己的话解释3个重要概念:行省制度、回族、海上丝绸之路;4.读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探讨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5.根据表格中呈现的材料,尝试推导结论。这五个目标同时也是这堂课的五个教学活动任务,具体而可操作,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方法,体现了合理的梯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来评价,如用自己的话解释、多角度得出结论、推测多方面原因。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上,采用学生对照评估表进行自评的方式。唐老师设置的学生自评表涉及五个维度:1.我能用年代尺描述元的建立和统一;2.我能用表格整理知识并概述元朝的特征;3.我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重要概念:行省制度等;4.我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探讨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5.我能根据材料推导结论。这个自评表一是基于学生视角,强调的是“我能”;二是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完全对应5项学习目标,即学习目标要能够被检测,可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