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扫墓习俗的发展:东汉庙祭改墓祀,宋代开始放假3天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9-04-08







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扫墓活动早在秦以前就有了,秦以后开始在寒食日扫墓。

东汉庙祭改墓祀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篇》“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古籍把“清明”一词的含义解释为“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

东汉应劭的《汉官仪》中就记有月底、月中、二十四节、伏日、社日、腊日等日子到坟前去“上饭”的事;王充在《论衡》中也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

唐朝明令寒食节扫墓

到了唐朝,扫墓盛行。据传,有一年清明,唐高宗在渭阳为征战有功的亡魂举行祭奠,他赐给群臣每人1个柳条圈戴在头上,说这样做,1年当中可以不被蜂蜇蛇咬。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另据史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寒食节时扫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描述了唐时清明扫墓的情景:

“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

宋代开始寒食节到清明节放假

五代时,《五代史》记载为“寒食野祭,焚纸钱。”宋代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三日,当时的“太学”放假3日,“武学”放假1日,以便师生扫墓、郊游。

上坟时,人们往往在林间岭上野餐,并从郊外买回糕点、花果、玩具、鸭蛋、小鸡等物品,叫做“门外土仪”。《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清明日,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人倾城出郊,…四野如市。”

清明时节祭扫华夏祖先

清明扫墓不仅祭自己的祖先,而且还要祭拜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中国历代政府每逢清明时节,都派官员到黄陵祭扫祖先陵墓。

黄陵即黄帝陵墓。历代相传轩猿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陵墓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面1公里的桥山之巅。为了悼念黄帝的功德,相传人们把他的衣带、靴子、宝剑等物安葬在桥山,这就是今日的黄帝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