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胡具体尺寸及制作调试流程

 昵称5582764 2019-04-08



一、京胡基本尺寸

琴筒长11.4、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

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又名担子,多用紫竹、白竹、龟背竹或染竹制成,有5节琴筒长11.4、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弓子用江苇竹制,上拴马尾,长74厘米。张二弦,设有“千斤”。

粗细即直径,在18mm—20mm之间,长短:京胡担子共分五节,要求第一节长80mm,第二节长90mm,第三节长100mm。西皮担子自第一节至第四节应小于400mm(370-390mm)。

二、京胡的选购

1.选购京胡要注意它的音质、材质及工艺:一把优质京胡,音质上应音色清脆、明亮、纯净、圆润,发音灵敏集中,无噪音。在选材上杆竹必须干透,竹质坚实、饱满,不能有干缩、沟槽、虫蛀或劈裂现象,杆身直而不弯。

2.紫竹应保持原有颜色、光亮润泽。筒竹应坚实、纹理顺直均匀、纤维粗大、无水渍现象。蛇皮要鳞大(脊部以五个半鳞者为上乘)、线白、板脆,以纯黑色的为佳。

3.在制作上,杆与筒的安装应适度,蒙皮松紧适宜,蛇皮鳞尖向下,脊部位于筒口中央。弦轴瓣纹均匀、线条清楚。轴与孔接触严密,无滑弦现象。

三、京胡制作流程

京胡是京剧音乐中的主要乐器。声若金石、穿云裂帛的优美琴音如同天籁,对于广大琴票具有一种勾魂摄魄的吸引力。有一把音色优美的京胡是所有爱好拉琴的琴票(其实也包括专业琴师)的最大愿望。

笔者将多年来制作京胡的一点经验和体会总结出来,向广大爱好京胡的老师和朋友们献拙,欢迎爱好京胡的老师和朋友给予批评和指导。

(一)选料

1.担子。做京胡担子的材料主要是紫竹,其次是凤眼竹(斑竹)、罗汉竹、龟背竹等等。

紫竹产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上等紫竹(花紫竹)不仅花纹颜色好看、独特,而且质地坚实,是做京胡的上选之材。

当然凤眼竹也有纹若凤眼、花似斑豹的上等材料。不过凤眼竹虽然质地一般都很坚实,但尺寸往往不甚理想。

好的罗汉竹、龟背竹也可做成高档的京胡来。总之选料第一要看品相,即颜色与花纹。常见的花紫竹有黑紫竹(俗称黑老虎)、白紫竹、黄紫竹(俗称黄老虎)、芝麻点、阴阳脸、鳝鱼黄等。第二要看尺寸:(1)粗细:即直径,一般应在φ18mm~φ20mm之间。(2)长短:京胡担子共分五节,通常要求第一节长80mm,第二节长90mm,第三节长100mm。

西皮担子自第一节至第四节应小于400mm(370~390mm);

二黄担子自第一节至第四节应大于400mm(400~430mm)。超出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

凤眼竹往往第一节偏短,那没关系,只要第二节、第三节合适就行。而罗汉竹和龟背竹则要看其下三节的尺寸,尤其是第五节最为重要,不应长过120mm;也不应短于100mm。

罗汉竹总节数一般都是奇数,所以罗汉竹琴常见的是:“三节棍”、“七节鞭”、“九节鞭”、“十三太保”等,当然最难得的“十八罗汉”是偶数节。

2.筒子

筒子是毛竹取其内径为φ42~φ52mm的竹节锯下而成。筒子要质地坚实,竹黄厚且匀。铁心里当然最佳。其尺寸:西皮筒长115mm,内径:φ42~mmφ44mm;二黄筒长117mm~120mm,内径:φ45mm~φ52mm。

3.蛇皮

京胡用的蛇皮乃野生的乌鞘蛇。产于湖北、湖南、浙江、云南、贵州等地。一般从颜色上分三种:黑色、褐色、绿色。其中以黑色为最好。又因捕蛇的时间不同而皮子的厚薄质量不一样。惊蜇后的蛇皮最好,而夏天蜕皮后的蛇皮最好不用。

蛇皮的花纹大小与蛇的粗细有关。花越大越好。花纹要黑白分明。常说的“白如线,黑入缎”就是对好皮子的最精辟的形容了。

一张蛇皮能取6-8张。尾端的皮子最厚,但花也最小,适用于西皮琴;靠近肚皮的皮子薄,可用于二黄琴。

4.琴轴

轴子:它用担子底托:起着挂弦,拴弦的作用,按正确的上弦方法,轴子往上转,琴弦由松调紧;上轴拄粗弦为里弦,下轴拴细弦为外弦。轴子材料的优劣顺序为:紫檀轴、乌木轴、红木轴、黄杨轴、大檀轴、柴木轴等。近年来牛角轴的使用也较为广泛,实际上更加深了京胡头重脚轻,重心不稳的作用,为京胡的技巧发挥增加了难度,利弊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旺;在选择京胡时,要注意到,轴子和轴眼要相互吻合,就是说担子轴眼能抱得住轴子,它不应有滑轴的现象。轴子外观要以洁静、无断裂、无疤痕为标准,一般琴轴常用的木料有枣木、黄杨、红木、乌木、檀木等。长短尺寸为:148-152mm。

其中枣木轴最为好用,因枣木又硬又有韧性,因此能“咬住”坚硬的竹子。但因价值低而往往被人所忽视,所以目前高档琴上的轴子大多都是乌木或紫檀的。

5.琴弦 琴码

目前市场上的京胡弦有天津、北京、上海等地产的各种品牌。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北京常青琴社产的产的“常青”牌京胡弦为最好。它的韧性,抗拉力和音色都是非常棒的!已经逐渐被专业琴师所认可。

(二)加工制作过程

1.烤担子。因为竹子是在山里自然生长的,故而其外形扁、园、弯、直不一。一旦选好料后,必须对其进行加工烤制校直调圆达到要求。

(1)工具

烤担子的工具有:炉子、板凳、校圆钳等。

炉子就用普通的蜂窝煤火炉即可。

板凳用平常家用木凳即可,但必须在上面钻一个斜孔(如图一)。

在烘炉用的火钳头上焊上两块铁板,铁板上用螺钉镶上木块。木块是特制的,上面各有一个半圆孔。这就是校圆钳。

(2)烤制

将要烤的担子上打上工业用蜡,当蜡被溶化后渗透竹皮内,使担子色泽光亮。这种自然色是任何油漆都难以比拟的。

然后将担子放在蜂窝炉上方约5、6厘米处进行烘烤。烤至担子本身温度达70~80℃立即拿下用校圆钳将其夹圆,快速转动担子,用钳子给与压力,这样,扁的就变成圆的了。夹至担子的椭圆度不超过0。5mm即可。在校园的同时,利用板凳上的斜孔,将担子调直。这两样工作可交替进行,而且必须进行多次加工,才能达到技术要求。加工过程中,千万不要心急,否则容易造成担子的劈裂。在校圆和调直的同时,担子也烤干了。

2.加封头

烤制前的担子一般为6节,烤完后须将最上一节锯掉,然后锯第五节。

西皮F调琴(娃娃调琴)最后一节为:103mm;

西皮E调琴(旦角琴),最后一节为:105mm;

二黄F调琴(生、净琴)最后一节为:107mm;

二黄D调琴(旦角琴),最后一节为:110mm。

下料后,将锯口挫平,然后加封头(如图三)。用502快速胶粘好。

封头的木料一般用红木或乌木车制而成。

3.钻、烫轴孔

分出担子的前后(阳前阴后)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对称划一直线(如图四),然后在第一节的二分之一处上下画横线,与原先的线成十字,从此处量至第二节80MM画第二条横线(如图五)。在这两点(上下共四个点)上用钢锥钻下样冲眼。画好线后,即可钻孔。前面的两个钻φ10MM的孔,后面的两个钻φ12MM的孔(如图六)。孔钻完后,即可烫孔。烫孔用的火棍是特制的(如图七)。烫孔时应注意两孔的平行度和同心度。一般一个孔要烫3~5次,每烫一次后,都要将选好的琴轴安上试一下。随时校正孔的偏正和深浅,至达到要求为止。轴头的长度一般为:36MM~39MM(如图八)。

轴孔烫好以后,用刀子把轴孔被烧焦的部分刮掉,然后配研修刮轴孔、琴轴,直至琴轴和轴孔配合严密好使为止。最后在轴孔上下缠上黑色尼龙线。

4.烤筒子

筒子烤前先撑内圆:将筒子放在锅内用沸水煮4~6分钟,然后取出,一头塞上一个木撑子(如图九)两头轻轻敲击,直至撑子与琴筒无缝隙为止,然后将琴筒带着木撑子放置在微波炉内。用中火烘烤2~3分钟后取出,待冷却后将木撑子取下,即可上车床车旋外圆。筒子的壁厚一般为:5。5MM~6。5MM。

5.筒子钻孔

钻孔前,先在筒子上画线:在筒子小头的端面上划一中心线(如图十),然后在筒子上下将中心线各引出一条直线,用游标卡尺在上面线上40MM处划一横线,与原线交叉成十字,再用游标卡尺在下面线上41。5MM处划一横线与原线交叉成十字(如图十一),并在上下十字处用钢锥钻出浅孔为钻孔记号。钻孔前应先量一下所配担子的直径,如担子粗19MM的话,就选φ18MM的扩孔钻;如担子粗18MM的话,就选φ17MM的扩孔钻。孔钻好后,就可以配担子了。

6.担子与筒子的研配

量一下筒子的直径,然后把担子下端往上在筒子内径的尺寸上加上10mm处划一圈铅笔印,先用锉刀将封头下端至封头与担子结合处上延10mm滚锉成圆锥形(如图十二),后用砂布(80#)自铅笔印处至末端打磨圆滑光洁。要注意不要磨成椭圆。此时将打磨好的担子与筒子进行研配。筒子的上孔要用刀子刮修成正锥形,即上小下大。下孔则修刮成反锥形(如图十三)。

筒子的上下孔一定要与担子研配得十分严密,以研好后不透气为准。

7.蒙蛇皮

过去老艺人蒙蛇皮用的是“八卦阵”法,即用八根小木棍缝在皮子上,用木楔子将蛇皮拉紧。而现在看来这种办法显然是有些笨拙与落后了。

目前大多数人都采用了模架与锥圈蒙皮。这种方法的有点是方便、快捷、蛇皮受力均匀。这套蒙皮工具如图十四。

蒙蛇皮之前应将筒子前端内外打坡口(如图十五)。

将蛇皮放在冷水中浸泡5~6小时,取出剪去肚皮部分,呈八角形,用报纸将蛇皮上的水份吸干。在筒子上抹匀已经熬好的骨胶,将蛇皮放正,在筒子上用锥形套压住,上模架,用扳手均匀旋紧四个螺母,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等待干固,切莫曝晒或烘烤。

蛇皮蒙得松紧程度完全是靠经验来完成的。而蛇皮的松紧又与琴的调门、音色有关。一般高调门的琴蒙得紧一些;低调门的琴蒙得松一些。总之,蒙的多了,也就驾轻就熟了。

8.蒙布、开风口、拴千斤钩

蛇皮蒙上后,放在通风处夏天6小时,冬天八小时后即可把筒子从模架上取下来,除去锥套,将多余的胶用小刀刮掉,在蛇皮周围蒙上一块宽30MM的黑色或蓝色棉布,以作封边保护。蒙布前,应在筒子下沿粘一块垫皮,以免琴弦磨破蛇皮。

将担子插入蒙好的琴筒内,用铅笔在筒内划线,然后取中开风眼(音孔)。一般琴的风眼约长20~25MM,宽约3~4MM。风眼要开正,如音不理想,可加长加宽风眼,但风眼对琴音的影响是有限的。

这时将担子插在筒子上,就可以上弦、拴千斤钩了。

千斤钩是用H68黄铜或不锈钢作成S形,并用丝弦或尼龙线缠绕于担子第三节之上。直径是1.2MM~1.5MM。千斤的宽度一般是20MM左右。千斤钩的宽度与音色有关,如音色不理想,调整一下千斤钩会起到一定作用。千斤钩:它和琴码的距离产生出“有效弦长”振动部位。京胡高低音的演奏就是在这段距离上完成的。千斤钩与担子之间的间距,大约是自身演奏者大拇指指宽直径的距离,并以此为标准稍作一些调整就可以了。

(二)调试琴声

好千斤钩后,就可以安上琴码试音了。

一般地说,小琴码的音比较透,而大琴码的音则比较闷。一把琴要经过反复调试,才能找出它的最佳声音来。一把好的京胡应具备相当的穿透力,同时又要有酥音和金属音,如果这些都有了,那么一把好琴就诞生了。

1.音阶

京胡以自然大音阶为基础音阶。它的音程结构是五个全音(大二度)、两个半音(小二度)。两个半音在3—4之间和7一1之间。一个全音相当两个半音。这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音阶。

京胡是单音演奏的旋律乐器,故采用首调记谱法。所谓首调,京胡是以自然大音阶的首音“1”为准。初学京胡的人,应以自然大音阶为依据,调整按弦的指距。简言之,“全音”的指距较大,“半音”的指距较小(半音即3→4,7→i)。

2.定音与调名

京胡的里外弦应是按纯五度定音的。由于演员“调门”不同,还由于西皮、二黄、反二黄各种调式的“1”位音高也不同,因此,京胡的定弦不是固定的。过去,某些琴师把外弦定得偏高,谓之“宽五度”,俗称“阴阳弦”。这是不正确的定弦方法,目前已不采用了。

在京剧界,关于调名,有它自己传统的叫法。为了便于了解过去,我们把传统调名和现代通行的调名列出一表:

现代:  D  bE    F    G    A     bB     C

传统: 小工调  凡字调   六字调    正宫调    乙字调    上字调    尺字调

3.指序与把位

左手按弦由四个指头(不算拇指)组成。指序由大写的数字表示,即:食指(一)、中指(二)、无名指(三)、小指(四)。

以上指序是目前各种拉弦乐器的通用标指法,至于小指,在传统京胡演奏的按指中,一般不用或少用。小指指位常以无名指代替,这大概是由于京胡弦硬,而小指无力,按音不实之;还有,京胡比二胡,板胡等弓弦乐的弦距较短,以无名指代替比较方便实用。作者认为,忽视了小指的运用毕竟有可用而弃之的遗憾,在演奏传统京剧唱腔或曲牌时还是可以的,但演奏比较现代的、七声音阶的旋律时,就会产生手指不够用的情况。特别是在独奏大型京剧音乐时则更嫌不足。作者以为还是兼用小指为好。

京胡演奏,一般是以第一把位为主,兼用第二把位,第三把位极少用或不用,这是京胡音域特色所决定的。

京胡高把位极少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以伴奏京剧唱腔为主。伴奏与唱腔的关系,常常是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你繁我简,你简我繁。这正是中国民间音乐支声复调的原则。

4.京胡换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夹担的左手,虎口要放松。手腕先行下垂,同时带动手指,在换把的瞬间压住琴身。

(2)以腕提手指,随虎口急速而坚定地移向把位。此时,按指的指压应尽量适度减轻,如滑雪般移向新把位,一旦到位立即停止滑动,中间不露痕迹。

(3)不移虎口的换把,必须是换把手指迅速而准。这种换把适于手指较长的人。

5.京胡的定弦:

京胡以五度关系定弦,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调。

京胡的两条弦以五度关系定音,根据伴奏京剧曲牌的不同,经常定成c1 、g1 弦(反二簧),g 、d1 弦(二簧),a 、e1 弦(西皮)和d1 、a1 弦(反西皮)四种,有時還定成f1 、c2 弦和e1 、b1 弦等等。

京胡使用丝弦時,一般外弦用二弦,里弦用老弦,因为京胡的弦较短,音域不宽,所以不适于一般音乐演奏或为歌舞伴奏。

演奏京胡时,奏者两脚平放分开,左手虎口执琴于千斤钩下,將琴筒放在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傾斜。左手按弦時,手型呈半圓形,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以指尖和指肚之間的部位触弦。右手持弓拉奏,运弓要平稳。

京胡的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和快弓等。指法除按音外,主要有揉弦、打音,滑音和倚音等技巧。

6.京胡的弓法:

右手持弓运弓的方向、部位、长短、快慢、强弱等演奏方法统称弓法。

首先要明确弓法中弓段的划分:

整个弓子叫全弓,靠近持弓右手的—端叫弓根,只一端叫弓尖,中间部分叫中弓。如果将全弓分成两部分:从弓根到中间叫右(后)半弓,从弓尖到中间叫左(前)半弓。

了解弓段划分的概念后,我们再明确弓子运动的方向:弓子从左向右运动叫做“拉弓”(出弓),反之叫做推弓(入弓)。这种一拉一推的运弓次序就叫“弓序”。在乐谱上拉弓记号为“→”,推弓记号为“←”。

运弓的一般方法:在第一条中已简明提到运弓,这里将比较细致地介绍一下。

京胡运弓是右肩关节、大臂肘、小臂手腕和手指动作的有机配合。其中,腕关节的动作是关键动作。它对各部位起到协调和缓冲的作用。如前述,我们把运弓要领概括为四个字:平、直、匀、实。

一平,是指弓子运动要干稳,不可忽上忽下,出现常见的毛病,俗谓“跷板式”运弓。这是由于拉弓时,右手抬得过高,使马尾离开琴简,推弓时,右手又压得过低,使弓尖跷起,这是运弓左右不平的毛病。另一种是右手持弓时弓杆和马尾不平,过于向里扣腕,则弓杆碰擦琴弦,过于外折手腕,则弓杆又碰到琴简。这两种毛病不但造成乎腕紧张,尤易出现杂音。

二直,即运弓日人马尾成一条直线,不要内外摆动,无论是奏内弦或外弦,马尾在运行中终不离开琴弦、琴杆和琴筒。尤其拉里弦时,马尾虽没有紧贴琴杆,但千万不可离琴杆太远。运弓是否成一条直线,可看松香槽沟是否成一直线,运弓不直,则槽沟呈扇状或散乱无沟。

三匀,是指运弓的全过程中速度和力度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忽强忽弱,推拉往返都要保持干和稳健,不能出现结状音和“疙瘩”音。

四实,指运弓发音纯厚坚实。京胡的运弓与其它弓弦乐器运弓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马尾紧贴琴杆,尤其是拉外弦时,右手必须向外(前)用力,使马尾与琴杆之间形成一个小小的角度,产生杠杆作用,在“平”、“直”、“匀”的基础上,就能轻松自如地发出高爽、脆亮和饱满圆润的音响,这才是京胡最大的特点。只有如此,京胡的运弓才能做到“实”。

综上所述,初学京胡的朋友们可利用下面的练习曲,不用左手按指,只拉空弦。在正确的坐姿,正确的左手握琴的基础上,耐心地练习平、直、匀、实的运弓方法。

京胡的弓法繁多。通常分为:全功、中弓、顿弓、快弓、颤弓、垫弓等基本弓法以及连弓、换弦弓、柔弓、渐弓等特殊用途的弓法。

(1)全弓

全弓是右手运弓最基本的训练。拉弓时,以手腕的弹力发出一个具有爆发力的短促的音头,“吃”住弦,然后,肩、肘、腕协调用力,既不松懈,又不发僵,马尾始终紧贴琴杆和琴筒:在指近中弓时,手腕与小臂形成一直线:拉到弓尖部分手腕逐渐向外突出,大臂抬起,肩、臂、肘、腕形成一弧形。以上过程的结束,就完成了全弓的拉弓动作。

推弓的方法与拉弓相反。推弓时,不能像拉弓开始那样使马尾吃住弦,因腕、臂不容易用上力,故音头不明显。因此,推弓时应有意识地加强肩,臂、肘,腕给予持弓手指的力量抵住弓杆,加强马尾擦弦的力度,才能完成推弓的动作。

全弓的练习除了要做到平、直、匀、实四大要领之外,还应做到慢而不空、缓而不虚。尖而不散、悠而不断等发音效果。

全弓一般用于较慢的导板、散板、慢板等较舒缓的音乐节奏或唱腔中,它是京胡演奏的首要基本功,只有掌握好全弓的正确奏法才能奏出优美、舒缓,华丽动听的音乐,使京胡进入独奏的领域。

还有一种强奏全弓,这是京胡托腔中很有力度和气魄的弓法.它常用于托腔尾部,把唱腔推向高潮,从而造成强烈的剧场气氛。

强奏全弓要求起弓和换弓的音头要非常有力并富有弹性,声音要坚实、清晰,爆发力。

演奏时,以右臂突然快速有力的动作带动手腕运弓,马尾与弦、筒。担子磨擦力度加大,音响要重而不拙,强而不噪。

初学者应遵照练习曲中标记的弓法,一弓一弓地练习,练多了就可以从无标记的旋律上意识和运用正确的弓序了。

(2)中弓

这是京胡最常用的弓法。中弓、在弓子中部或偏左的部分运弓,它的动作是以小臂带动腕子,所以要特别加强腕子的灵活与弹性的练习。

中弓的特点是一弓一音,适合演奏中速的曲牌和唱腔,如原板、二六、流水等板式。

(3)顿弓

这是发音短促,刚劲有力、有内在弹性的一种弓法.顿弓要求发音干脆、利落、清晰,有力,各音之间均匀不混。练习时,要特别注意用右小臂。右腕灵活而有弹性的动作带动弓子。

顿弓大体分三种:

一是大顿弓:停顿的时值大约等于四分音符时值的一半,节奏有力、千净而明快。

二是小顿弓:顿音的时值大约是四分音符时值的l/4。这种弓法能严谨地配合演员的唱腔和气口,使唱腔顿挫分明。

三是连顿弓:即把两个以上的顿音用一弓演奏出来。它在演奏时犹如蜻蜓点水,旋律轻巧、跳跃、活泼。

三种顿弓既有共性,又各尽其妙,练习时应注意侧重点,努力掌握各自运弓要领,体会不同顿弓的音响特点。

(4)快弓

这是京胡伴奏中,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弓技巧,通常使用连续单弓,构成了京胡弓法的特点。

京胡快弓,一般用中弓偏左部位触弦,以富有弹性的腕、指用力为土,小臂在协凋中起辅助作用,欲快要先慢,节奏在快中求稳,旋律要清晰、单音清脆、扎实,颗粒性强。连续的快弓应给人以珠落玉盘的酣畅美感。

(5)颤弓

俗称抖弓或碎弓。它和其它拉弦乐器奏法略似,即用弓尖进行快速推拉,多以拉弓起始。

抖弓时,肩臂肘虽着力紧张,但不僵硬,肩关节尤其要放松,以小臂带动手腕急速抖动,发音要均匀、清晰,将许多颗粒状的单音联成一气奏出。颤弓记号是“〃”。

(6)垫弓

又叫小抖弓。这是京胡独具特色的一种弓法。小抖弓的奏法是用小臂带动手腕,拉弓时顺势一抖,发出两个极为短促的音。腕子要灵活,发音要清楚、干净、颗粒性强。垫弓具有加强音乐力度,使某一个音突出和缓解、调整弓序的作用。

还有一种连续小抖弓,常用在托腔尾部,使唱腔在结东时顿挫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弓法外,京胡还有几种特殊用途的弓法。在这些弓法中,一般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和乐谱记号,它是随音乐的需要而变通地应用的。

(7)连弓

一弓演奏两个以上的音符叫连弓。这种弓法有两个目的:一是使旋律优美流畅,二是调整弓序,避免产生不合理的“逆弓”。连弓有三种:一是同弦连弓,二足内外弦交替的连弓,三是跨节拍的连弓。

连弓的技法要点是:运弓与按指密切配合,运弓力度要一致,按指要匀实。不论是几个音的连弓,每个音都要清晰均匀,构成的旋律应十分连贯流畅。

(8)换弦弓

京胡以第一把为主,在演奏的进行中,内外弦不断交替。这是京胡弓法中极为重要的特点,也是难度较大的弓法。初学者常出现下面的毛病:换弦不灵敏、旋律不清楚、节奏快不上去等。

演奏换弦弓的要领是:从里弦换到外弦时,拇指与食指持弓杆处向外用力,食指第一关节拢住弓杆以防止弓杆向外脱手;从外弦换到里弦时,无名指撑住马尾,拇指顶住弓杆防止弓杆蹭上外弦时因不稳发出噪音。不论哪种换弦,弓子运行都要平稳,换弦时内外角度应尽量小,使内外交替不露痕迹。

(9)柔弓

柔弓也可理解为柔和的慢全弓。其特点是起弓、换弓都不要音头,运弓缓慢,音色圆润,旋律流畅而柔美。柔弓多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它要求柔中有韧,弱中带刚,轻而不飘。柔弓看似简单,实际要求演奏者对唱腔、剧情、人物心理和音乐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在控弓、运弓和按指揉弦等方面部达到相当的水平和修养才能步人较高的艺术境界。

柔弓的要领在于:右臂放松,用力轻巧,保持内在的控制力;换弓时,腕部轻柔,使音如游丝、柔而不露、换而不断。

(10)渐弓

渐弓就是通过运弓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产生音响上的渐强或渐弱的效果。渐强时,运弓速度要渐快,力度也渐大;渐弱时则相反,弓速渐慢,力度也递减。

在本节的最后,我们特别谈谈京胡的弓序问题。京胡在何时拉弓,何时推弓,都有一定严格的规律。弓序错了,被称为“逆弓”或“戗弓子”,它就奏不出京胡特有的韵味。这是初学者必须重视的基本功。

7.弓序的基本规律是:

(1)乐曲都是拉弓开始,推弓结束;

(2)每拍第一个音(即强位音)基本上用推弓,第二个音(即弱位音)基本上用拉弓;

(3)旋律中的重音基本上用拉弦。

通常所说“基本规律”,就是京胡弓序虽然严格,但不是绝对、刻板而不变的。在许多特殊情况下,时常临时打破基本规律,以保证伴奏的唱腔的严谨和旋律的连绵流畅;有时则为了与后面音符连接得自然,临时改变弓序,经过合理的、暂短的调整,再回到正常的弓序上来。

掌握弓序规律不是朝夕之功。初学者应遵照练习曲中标记的弓法,一弓一弓地练习,练多了,就可以从无标记的旋律上自觉地意识和运用正确的弓序了。

8.京胡的演奏姿势:

学习京胡的第一要求,就是掌握正确的姿势。它是练琴前必要的准备。正确的姿势是许多名师代代摸索、总结出来的。

正确的姿势是科学地:针对琴的特征和人的自然特征而形成的。它应符合以下原则:

一是京胡的特殊形制和发声特点;

二是不同人的生理特点;

三是否有利于掌握琴艺;

四是外部形象是否自然美观。

京胡与一般民族拉弦乐器在发声上独具一格。因此,它对演奏姿势的要求尤为严格。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坐姿、握琴按弦和持弓运弓等。

(1)坐的姿势

常见的有三种:架腿式、垫脚式和平腿式。

架腿式坐姿:将左腿架在右腿上,俗称“二郎腿”。这是一般老琴师惯用的姿式。因京胡短小,放在架着的左腿上,操琴就比较方便了。但也同时产生两个缺点:一是琴身过斜,易搁置不稳定,二是右腿负担左腿重量时间一长,两腿易酸。为了缓解腿酸而不自觉地活动,就可能引起琴身不稳定的毛病。

垫脚式坐姿:这是架腿式的变通姿式。习惯左腿较高而又避免架腿的缺点,就在左脚下垫一个小木凳以升高左腿。琴师如果稍嫌腿短,也常用垫脚式弥补,但外观欠雅,且时时携带小凳也麻烦。

平腿式坐姿:这是现代乐队队员在舞台上最通用的姿势。平腿式坐姿,就是双腿平放,自然分开,操琴时比较自然大方,也可避免以上两种坐姿的不足。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平腿式坐姿比较科学。

首先,上身要自然正直,表情大方。伴奏时可注视演员的口型,听着唱腔;独奏时应注意全身放松,自信而大方,头部略转向按指以示专注投入;偶尔把视线移向台下中后部,与观众适度地交流情感。

持琴时注意双腿平放,要如生活中的坐姿一样自然,将琴筒底部贴实在左大腿中部靠前约一寸处,琴身左倾约30度,琴担子顶部正对着左肩边缘,蛇皮面略向前斜。

要特别注意:

一是琴身不能过于前倾或后仰,要与上身基本平衡。过于左倾则运弓力度不够;过于正直则琴身不稳,且外观呆板。

二是时时注意调整姿式上的疏漏,尽量避免自我陶醉时出现的前仰后合、左右摆动的毛病。

三是切忌毗牙咧嘴,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和用足掌踏拍子的不良习惯。

(2)京二胡与京胡的配合:

京二胡是专门从事京剧伴奏的乐器,是我国民族器乐中年轻的一员,只有不到八十年的历史。1923年梅兰芳在排演新编剧目《西施》的过程中,感到乐队伴奏弱而单调,便与他的琴师徐兰沅及王少卿商议加以改进乐队伴奏音响效果,先后尝试用四胡、大忽雷、小忽雷与京胡配合,效果都不理想。他们接着试用了在南方流行的一般二胡(即南胡)感到既没有干扰京胡的演奏,又能起到衬托的作用,音色也比较谐和,便决定在唱腔中加入二胡,由王少卿演奏,以丰富乐队。他们经过与乐器制造师共同切磋,结合了四种乐器的长处,不用蟒皮,采用蛇皮形成中音效果,用红木担子,和六块木合制的花梨木筒。演奏出来的音色较为松驰,并改造了琴弦,由细丝弦改为粗丝弦,把二胡改制得与胡琴音色更为协调。此后这种乐器就成为“京二胡”。起初二胡只在伴奏曲牌中应用,梅兰芳感觉效果较好,又发展为将二胡加入到旦角唱腔中,在《西施》演出之后,京二胡的加入已引出了不同的反响,内行人颇有非议之辞,某些观众还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进行讽刺;梅兰芳坚持了这一改革。此后他在演出和唱片灌制中,全部都加入了二胡。在他的影响下,其他班社的旦角演员也开始采用二胡随腔演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创新终于得到社会上的一致认可,后又将京二胡加入到小生唱腔中,京二胡逐渐在假声演唱区运用。特别是京剧捧演现代戏后,生、旦、净各种角色的唱腔都加入了二胡。目前在上演传统戏时,根据演员及剧情的需要、意向,来酌定是否加入京二胡。

京剧伴奏中,京胡是文场乐队的领衔乐器,以它为中心带动其它乐器的演奏。文场(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统称四大件儿。在音色上各有不同,京胡:高昂、明亮、激烈、穿透力强,某些音色近乎噪音;月琴的弹奏特点为“颗粒状”;京二胡:浑厚、连贯,形成它们的中和之色彩,使唱腔和伴奏、京胡和京二胡的配奏达到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