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自由行之21圣彼得堡之三喀山大教堂、滴血大教堂和伊萨基辅大教堂

 hsgzlgg 2019-04-08

喀山大教堂俯瞰图(网络图片)


    喀山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喀山大教堂名称来自于教堂内所供奉的喀山圣母像。1579年,当恐怖伊凡的军队突击喀山时,一个女孩在喀山城的一个废墟中发现了这尊圣像画。之后,多次显灵使蒙古大军不战而逃。1612—1613年之间当由德特里·玻扎尔斯基公爵所组成的民兵,在解救被波兰军队所占领的莫斯科的战役中,亦带着这块圣像画。在喀山圣母的庇护之下,与波兰军队的交战得到了空前的胜利。

    1710年从莫斯科运送一幅无论在造型,或构图上类似喀山圣母的圣像画至圣彼得堡。当俄皇保罗一世访问罗马期间,曾下令于圣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道上兴建一座以罗马的圣玻勒可莱·得·托里彼得教堂为设计蓝本的石造教堂。这是一座独一无二的俄式礼拜堂。     由俄罗斯建筑师沃罗尼欣设计,于1801年8月开始奠基仪式,教堂以古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原本,历经十年于1811年竣工。

    1812年俄法战争,元帅库图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到喀山圣母前祈祷,圣母托梦给库图佐夫将出现从没有过的寒流,这次寒流使拿破仑军队不战而逃冻死过半,而且全无战斗力,使库图佐夫一战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正教教皇向喀山圣母像祈祷,圣母再次托梦给教皇说寒流将第二次出现,这次寒流使德军冻死过半,坦克无法开动,飞机无法起飞,手无法扣动扳机。喀山圣母像在每次都会消失。

    从此圣像画被视为俄国军队的守护神,因此,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雅罗斯拉夫尔都供奉喀山圣母圣像。俄罗斯人民相信当俄罗斯再次出现灾难的时候将会再次出现。

    1904年,圣像原件被几个毛贼从喀山的教堂中偷走,小偷们的目标是镶满珠宝的圣像金框。几年后,警方抓到了那小偷也找回了金框,但圣母像却不知所踪。有个小偷供称圣像被他们焚毁,也有小偷承认圣像被转移到西伯利亚的一座修道院,后来还有说法圣像在列宁格勒围城期间现身过,更有圣像被卖到国外的说法。东正教认为圣像的遗失是俄罗斯要遭受厄运的标志,的确在圣像被盗的当年年底,本来占据优势的俄罗斯军队在日俄战争中输给了日本,同时爆发了一九〇五年的革命,随即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问题。

    关于圣像原件究竟在哪里,说法不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重新浮出水面,多年后又辗转流入了梵蒂冈。2004年,梵蒂冈枢机主教沃尔特·加斯帕代表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将《喀山圣母像》交还给了俄罗斯东正教会总主教阿雷西斯二世。盛大的交还仪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梵蒂冈方面希望借此改善天主教会与俄罗斯东正教会之间的关系。喀山圣母像原古本现存放在雅罗斯拉夫尔的yelokhovo大教堂,但这幅圣像被证实是一七三〇年代的复制品。而我们在雅罗斯拉夫尔没有找到这座教堂。也有的说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 

    十月革命后,喀山圣母教堂的宗教活动被停止,一九三二年起被辟为国家宗教与无神论历史博物馆,收藏涉及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宗教的展品多达十七万件。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这座教堂才恢复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并成为圣彼得堡的主教堂。与相距不远的伊萨基辅教堂和基督复活教堂相比,今天的喀山圣母大教堂是正常运行的宗教场所,但那两座曾经著名的教堂的身份还是博物馆。

    按照保罗大帝的意思,这座教堂的外貌具有典型的当时帝国风格的特征。教堂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有一个呈半圆形的柱廊,柱廊的后面露出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

    建筑师在设计这座教堂时遇到不少困难。根据东正教教规要求圣堂正门必须面向东方,这样必然造成教堂侧面面对着涅瓦大街,视觉上很不美观,因此建筑师采取了把侧面设计得十分壮观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在教堂北面临街一侧竖立两条长达111米的壁状柱廊,共由94根柯尼斯式柱子组成,伸向前面的涅瓦大街,环抱广场,环绕点缀着雕塑的花园,面向涅瓦大街。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从柱廊的后面露出,这样使整座教堂视觉上更加宏伟壮观,因而忽略教堂正门的朝向问题。

    我们的旅店就在喀山大教堂附近,每天进出都经过它。因此,无数次地拍摄教堂外貌,得到不同场景的照片。







高大的环形廊柱。






    中间的大门。18根科林斯柱式巨大花岗岩石柱三排并列而立,之上是三角浮雕山墙,雕饰金色光芒,古朴典雅、气派非凡。


中间是两扇刻满浮雕的大青铜门。门楣上方一对双翅的天使。


两侧是木门。


三扇门之间各有一座人物雕像。







    对着半圆形廊柱两端,右侧是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将军雕像,左侧为同期元帅巴克莱德托利的雕像。均出自著名雕塑家阿格诺夫之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亲王。来自一个定居在苏格兰利沃尼亚的巴克利家族成员之一,出生于Pamūšis。1786年加入俄国军队。 曾参加俄土战争(1788∼1789)、俄瑞战争(1790)和俄波战争(1792∼1794)。1806年拿破仑战争中战功卓著,1807年晋升中将。1809年指挥对瑞典的芬兰战争,包围瑞典于默奥,并任芬兰总督(1809–1810)。一年后,他成为战争大臣,直到1813年。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他指挥两支俄军的一支与拿破仑作战。他所采取的敌进我退的战略,不为人们所接受,后被迫放弃指挥权。1813年库图佐夫去世后,巴克莱出任俄普联军司令。1814年参与对法国的侵略,指挥了巴黎的抢劫,获得陆军元帅权杖的奖赏。1815年在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后,他再次担任入侵法国的俄军总司令,战争结束后获亲王称号。



    教堂东侧。



半圆形外墙上有喀山圣母图像。


圣母上方两个金色的图案不知其意义。

    教堂南侧,三排六列石柱。


    教堂入口在西侧。本人查阅许多资料,都无一例外地表述:“东正教教规要求圣堂必须面向东方”。我认为:这与教堂的入口必须面向东方应该不是同一概念。



卫星图显示入口在西侧。



    喀山大教堂的内部不大像一般的教堂,而更像一座宫殿。它明亮、轻快,以柱列分隔的长形主堂高大宽敞。







中央穹顶辉煌华丽。周边饰以圣经人物雕刻和水彩壁画。




    穹顶下方是十字厅,通向四个方向。



    教徒们排着长队,等候着神职人员的祝福,并且走到那扇金门前亲吻圣像。


亲吻圣像。教堂中有几幅圣母像,这应该是真品!


教堂多处有圣母像。



    十字厅东侧是圣坛。华丽的圣门,门面和周围是各种圣像。





圣门上方是金光四射的图案。



十字厅北侧通道顶端的礼拜堂。




穹顶上的群雕。


十字厅北侧通道旁的三个祭台。


北侧祭台。


中间祭台。


南侧祭台。

十字厅西侧北通道。




十字厅西侧南通道。





十字厅南侧通道。


十字厅南侧通道东侧的祭坛。


    十字厅南侧通道西侧上的库图佐夫墓。其墓碑两边挂满了他在俄法战争攻城略地时缴获的市旗、军旗和钥匙。









十字厅南侧通道的尽头是教堂的南门。


其它场景。




    俄罗斯人虔诚的神态令人动容。不少信徒热泪盈眶,不忍心拍她们。


    孩子从小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目擩耳染,传承教义。

    感觉喀山大教堂更象是一座宣昭东正神教的课堂,虽然这里紧邻涅瓦大街,但里面寂静无声,来此的游人们无不感叹宗教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滴血大教堂,又名基督复活教堂,位于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不远处的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旁。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准备去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当他的马车经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遭遇"民意党"极端分子的暗杀。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亚历山大二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刺客投掷的第二枚炸弹在他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被送回到冬宫几小时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1883年,亚历山大二世之子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点修建这座教堂。历经24年,于1907年完工。并由尼古拉二世举行隆重地开幕仪式,国家政要及皇亲国戚均应邀观礼。

       1917年,俄国革命以后,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夺,其内部破坏严重。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关闭此教堂。

       1939年9月1日,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格勒被德国军队围困期间,引发严重的饥荒,基督复活教堂被用作蔬菜仓库,因此得到了绰号"马铃薯上的救主"。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督复活教堂被用作附近的一个歌剧院的仓库。

       1970年7月,教堂的管理改属圣以撒大教堂,作为博物馆。

       1997年8月,教堂在关闭27年后重新开放,但尚未祝圣,不作为全时间的礼拜场所。

       基督复活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反映了俄国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典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教堂轮廓美丽,装饰花花绿绿,与古老俄罗斯风格与附近的古典式的建筑物成鲜明对比。教堂高度约81米,宽阔的外形,类似于17世纪的雅罗斯拉夫尔教堂和著名的莫斯科红场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与华西里教堂的区别在于镶嵌复杂、颜色艳丽的影像图案,由金箔、宝石、彩釉瓷砖、搪瓷、青铜、大理石、彩色玻璃与无数的马赛克等拼贴而成,鲜艳美丽的建材装饰出一幕幕宗教故事。

       整个建筑没有正面、反面和侧面之分,从任何角度看过去,充斥视野的都是丰富的色彩、奇异的线条和繁复的图案。

      滴血大教堂南侧。



东南侧。


东侧。


东北侧。


北侧。



西北侧。


西侧。


西南侧。


       洋葱头式的教堂顶部,据说是象征了一支支蜡烛,从人间向上帝举起。滴血教堂把东正教堂的主要标识“洋葱头”做到了极致,材料、造型、颜色变化之繁复,让人叹为观止。

       滴血大教堂总共有九个洋葱头(据说它代表天使的九个级别),在教堂之上,这九个洋葱头共同创造了一组不雷同,不对称的集合群。

南侧可见五个。  右下方还有一个小洋葱头未拍出。     


北侧可见五个洋葱头,其中最高的和最左侧与上图最右侧重复。

东侧可见六个洋葱头。其中三个小铜胎镀金的洋葱头。


最高的那个小洋葱头高达81米,为铜胎珐琅质的。


       四周有四个形状不一的铜胎珐琅质大洋葱头。色彩上由蓝白黄绿四色组合而成,但形状各异。

东南角。凹凸的四角星状,刺猬形。


西南角。螺旋纹。



西北角。西瓜纹。

东北角。四边有十字。
其余四个均为铜胎镀金。西侧的一个大洋葱头。


东侧的三个小洋葱头。中间最高的。

东侧两边小洋葱头是对称的。


       几何形窗孔饰框、盾形装饰、各种脚线和瓷砖以及彩色瓦块和马赛克壁画,使教堂看上去像个积木搭起的漂亮玩具,造型奇特、色彩亮丽而优雅。




























       外墙镶嵌了许许多多不同图案的方形磁片,人们很难从中找出相同的两片,原来,它们是15个加盟共和国和波兰、芬兰两国教会的马赛克印章,以及128个俄罗斯省区城镇的马赛克盾形微章。


       教堂外面的这些诸如耶稣受难、基督升天的精美宗教图案,都是用细小的马赛克砖拼贴而成。













       进入滴血教堂的内部,无论墙壁,穹顶还是立柱,从上到下铺满了流光溢彩的马赛克壁画,它们共计193幅壁画,全部是以旧约《圣经》故事和人物为体裁,据说共计镶嵌了7500平方米。这些马赛克是由意大利产的不同颜色大理石及俄国产的宝石精致加工而成的;从1895年起,由弗罗洛夫工作室技艺高超的工匠们,根据30多位艺术家(其中包括著名画家瓦斯涅佐夫、聂斯特洛夫、茹拉料夫、弗卢贝尔、梁布什金等人)绘制的画稿设计镶嵌而成。无论当初材料的找寻,画稿的绘就,以及工匠将它们堆砌,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由无数的日积月累,无数个分分秒秒造就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巧夺天工。

我凭印象制作教堂内部平面布置图。



中央穹顶的普世君主基督。




中央穹顶四周均有半球顶。

主祭台方向的半球顶,右侧是主祭台。


       中央穹顶由四周的四根方柱支撑。相邻方柱上端有半圆栱相连,方柱和半圆栱上均是圣徒的画像。此图是向主祭台方向拍摄。










三位一体

       四根方柱将大厅分割为中央大厅和南北两个侧厅。这是中央大厅,东端是主祭台。 


中央大厅中央穹顶下方是一个彩色大理石的外方内圆的拼图。

站在拼图的中心拍照留念。


        主祭台又称圣堂。豪华的圣门,上方半球顶的壁画叫“基督荣耀”。


“基督荣耀”。


圣堂正前方有一个圣台,从这里开始踏着红地毯进圣堂。


圣堂正中是金碧辉煌的圣门。


圣门装饰极其复杂,充分显示其富贵。


细节。





圣门门楣。



圣门两侧的圣像。




       中央大厅西端是华盖。这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受了致命伤的现场。设计师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倒地的精确地点上,设计了一个祭坛,四周饰以黄玉、琉璃和红宝石装饰,以此祭奠这位沙皇。




       设计了一个祭坛,四周饰以黄玉、琉璃和红宝石,晶莹的“血滴”从干净的鹅卵石中无声地“溢出”,溅到了地板上,看上去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华盖上方的圆顶、拱门和墙壁上底色均是金色。突出对亚历山大二世的尊重。据说,这金色不是镀上去的,是挑选出来的金色原石。


华盖的东西两侧均通向门厅。


这边是入口。


耶稣受难。


     这是北侧厅的三个窗口和墙壁的壁画,还有北侧的半球顶。

这是北侧厅,东端是副祭台。


北侧厅墙面的壁画。






北侧厅上方的半球圆顶。


北侧厅西端的穹顶。







北侧厅西侧墙壁有一个滴血大教堂模型。


北侧厅东端的穹顶。







副祭台。



副祭台上方球状顶的壁画。


紫色大理石的副祭台



副祭台的壁画,不知是谁。

这是南侧厅,东端是副祭台。



南侧厅墙面的壁画。


       这应该是圣母与圣子避难埃及的一个教堂的地下室。我们在开罗参观过。


南侧厅上方的半球圆顶。


       南侧厅西端的穹顶。








南侧厅东端的穹顶。








这应该是圣母与圣子避难埃及。


也是紫色大理石的副祭台。




入口门厅。


精致的门和门楣。

      如果对基督教的故事比较了解,感受会更深刻些。整个建筑倾注着一种神性——虔诚与专注。

       滴血大教堂的旁边有一个美丽的公园,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的围栏是小圆柱加铁栅栏,其图案花纹非常华丽,线条潇洒流畅。

牌子上写该公园1771年开始兴建,其中四分之一为19世纪建设。


       伊萨基辅大教堂又称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坐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区(又译圣埃萨大教堂),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

       伊萨基辅教大教堂于1818 年破土动工,由蒙弗朗担任大教堂的设计师。1858 年,伊萨基辅大教堂竣工,前后共有44 万民工干了整整40 年。教堂竣工后,它的设计者蒙弗朗也与世长辞了。

大教堂是罗曼诺夫家族献给先帝彼得一世并为纪念圣徒伊萨基·达尔马茨基(彼得生于他的纪念日)而命名,因此,为建这座豪华的殿宇皇室不惜财力。大教堂高约102 米,圆顶直径为22.15 米。用橡木制成的3 扇巨门,每扇门面积为42 平方米,重达20 吨。整座建筑物重30 万吨,里面可容纳1.4万人。这座建筑的地基深达10 米。教堂四周各竖有16 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每根石柱重114 吨,是从30 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立柱时采用的是"绞关法",128 名壮汉同时推动绞盘,将114 吨重的石柱竖起来。教堂内有一张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立柱的壮观场面。柱子竖完后砌墙,接着再竖上层的细石柱子,这些细石柱是用42 种进口大理石制成。柱子全部竖好后,最后覆上圆顶。大教堂的内外部装修更为考究,光黄金就用去400 公斤,仅穹形外部镀金就耗费100 公斤。教堂自落成以来没有重新镀金,至今仍然流光溢彩。教堂内有许多镀金的、青铜的和大理石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斓的镶嵌画和宗教画,还有用乌拉尔宝石和名贵孔雀石、天青石制作的艺术品作为装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萨基辅大教堂受到严重损坏,20 年后才修复完毕,但留下教堂大门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几处弹痕没有修补。在一根柱子旁挂着一块铜牌,上写:"这是在1941~1944 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148478发炮弹中其中一发留下的罪证。"大教堂造型雄伟壮观,如今仍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

       东西南北四个门廊上方的三角楣饰、建筑顶端的圣徒和天使雕像,以及巨大门扇上的浮雕,表现的是福音全书故事情节。整个教堂共饰有350个(组)雕像和浮雕,均为雕塑家伊万·维塔利等人的作品,它们和谐地融入整体建筑结构之中。

       从南部入口处走上阶梯,来到穹顶上的瞭望台,从这里,可以眺望圣彼得堡整个城市,别有一番情趣。

(网络图片)



       如此有名的建筑,我们到达时,天空乌云密布。更遗憾的是教堂维修不开放!只好拍外景,然后登顶部大平台远眺。

       这座世界上最大圆顶建筑之一的规模令人惊叹,它高101.5米,长111.3米,宽97.6米,圆顶外直径25.8米,内直径21.8米,建筑四角竖有不大的钟楼,各带一个相对较小的圆顶,它们与中央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



       外部共有112根整块深玫瑰色和斑环花岗岩圆柱,其中四面48根廊柱每个高17米,直径2米,重达114吨,仅次于冬宫广场的亚历山大柱(也是蒙费兰的作品)、罗马的圣彼得方尖碑和庞培柱。


       东西南北四个门廊上方的三角楣饰、建筑顶端的圣徒和天使雕像,以及巨大门扇上的浮雕,表现的是福音全书故事情节。

这是正门南门门廊上方的三角楣饰。


西侧。


其它两个方向分辨不清了。



细节

建筑顶端的圣徒和天使雕像。





















手拿钥匙的圣彼得雕像。


       用橡木制成的三扇巨门,每扇门面积为42 平方米,重达20 吨,但推动它却不费吹灰之力。

       北门的浮雕是圣伊萨在达尔马提亚的生活。







西门是圣彼得及保罗的事迹。




南门是俄国的古代历史。



大门两侧浮雕。




       16 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每根石柱重114 吨,是从30 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萨基辅大教堂受到严重损坏,20 年后才修复完毕,但留下教堂大门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几处弹痕没有修补。


       在一根柱子旁的阶梯上挂着一块铜牌,上写:"这是在1941~1944 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148478发炮弹中其中一发留下的罪证。"


小红屋是售票处。教堂内部维修,只售登顶票。

从南部入口处走上旋转阶梯。





出塔楼后,还要经过阶梯才到达观景层。


       运气不错,上来不久,出太阳了,视野极好!伊萨基辅广场一览无余。广场中央彼得·柯楼特所设计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骑马铜像。对面富丽堂皇的19世纪宫殿玛丽亚宫,它是尼古拉一世送给他大女儿的结婚礼物。由于他女儿不满天天醒来就看见父亲的马屁股服,后来就不愿住了。现在这里是杜马大楼。


       冬宫及冬宫广场、海军部大楼、涅瓦河及对岸的彼得保罗大教堂。



涅瓦河及对岸。





冬宫桥



蓝顶大教堂


透过铁丝窗口看教堂内部。


       圣彼得堡三大教堂给我的感受是:“虔敬天主、热爱和平、对人博爱、宽容与随和”是东正教的基本理念,是俄罗斯战斗民族精神支柱。

       德国人将列宁格勒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希特勒扬言:“至于对列宁格勒,我们不能仁慈,要让每一个俄国人吓得发抖!你们必须使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面对德国军队的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苏联军民没有畏惧,列宁格勒的市民没有逃跑。他们被迫开始了艰难的保卫战。苏联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当地军民发出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道路。”城市的人们每天只能得到125克面包,许多人被饿死,冻死。

   温斯顿·丘吉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列宁格勒被包围,但未被攻占。”他写信给曼纳海姆,要求芬兰军队停止封锁列宁格勒北面的铁路,使英国及美国可以利用北冰洋护航运送的物资供应城中的居民。

   列宁格勒三面被围后,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一条冰上公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成了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生命之路”。冒着车辆被雪阻塞或被德军轰裂冰面沉入湖中的危险,这条交通线运进70多万吨物资与粮食。

   最高统帅部决定死守,朱可夫大将出任方面军司令员。随着战事进展,列宁格勒一直未被攻克,直至德军此后调整了战略部署,转到了莫斯科轴线上。

   炸弹可摧毁列宁格勒人的家园,但摧毁不了他们的坚强斗志,严寒和饥饿也不能够使列宁格勒的市民屈服。

   列宁格勒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全城64万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

       美国人高度评价:“一个将军可以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英国的《旗帜晚报》称颂道:“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