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同学们回常州的航班是当天夜里,我则要多住一晚,因为我的航班是第二天一早飞临沂的,那离我工作的地方比较近,下了飞机开车回厂,顺利的话还能赶上食堂午餐。这一天我们就安排在成都市区,准备游览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完了在武侯祠旁的锦里转转。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唐乾元二年(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建屋居住,自称“草堂”。杜甫在《狂父》诗中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从此,草堂之名流传至今。寓居草堂的这几年是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中较为安稳的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平和宁静。在此期间,杜甫创作留下诗作247首,包括著名的《春夜喜雨》、《蜀相》、《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其中尤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为知名,这首诗也印证了杜甫在成都的居所名为草堂,实为茅屋。除了一些感怀伤乱的诗篇,杜甫也写了不少体现日常闲适生活的诗歌,由草堂建成、邻居往来,儿女童趣中触发诗兴,诗风比较清新活泼,如《堂成》《江村》、《西郊》、《南邻》等,让人感受到诗人轻松自在的心情。唐广德三年(765年)杜甫离开成都,想返回家乡,但在重庆、湖北、湖南等地漂泊了数年,最后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客死在一叶湘江小舟之中,时年五十九岁。我至今一直记得杜甫生命中最后那段贫病日子里写下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是何等凄凉的晚景啊。
杜甫的草堂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想来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也就被人拆了,估计那块地本身就不是杜甫的。人们现在之所以还能在这个叫草堂的地方祭拜这一代诗圣,得归功于唐末诗人韦庄,是他入蜀为官后,寻得草堂遗址,重建茅屋,以纪念杜甫。北宋时,成都知府吕大防、胡宗愈在韦庄所盖茅屋旧基上修建祠宇,名“工部祠”,草堂建筑自此有了祭祀性质。其后,历朝历代不断扩建加建,其中最大的两次分别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与布局。目前,杜甫草堂占地近300亩,集祠堂殿宇、茅屋碑亭、诗堂画苑、园林湖泊于一园,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景区,现在说起杜甫草堂,都是指这个依托草堂所建的景区了。走进草堂,让人不由感慨,要是杜甫当年就居住在这样一个大园子里,想来是写不出那些忧国忧民之诗的。
记得二十多年前游览草堂,跟茅屋搭上点边只有一座茅草顶的圆形碑亭,当时还奇怪,杜甫一家就住在这么个小草亭子里?拿走那块“少陵草堂”石碑,顶多刚刚够一个人躺直了。现在园子里居然有了座三开间的茅屋,故意弄得四面漏风,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就是杜甫的故居了。我们这次是从北门进入草堂,转了一圈后仍从北门离开,没有看到国一的文保碑,后来看了博友二叶舞鹤草的博文,才知道国保碑在正门口的墙壁上,而现在这正门已经随着景区的扩大而偏处西南一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