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土高原曾经应该叫红土高原,高原上的土的颜色就分N种

 茶香飘万里 2019-04-08

文丨星球风物

虽然“黄土”一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刘东生等,1985), 但不同的人对“黄土”的理解仍有差异. 一些学者曾用多条准则判定黄土(Pécsi, 1990), 结果很难囊括全球各地发现的黄土堆积. 为此, 刘东生等(1985)将黄土定义为“风力搬运、未经次生扰动的粉砂质土状堆积物”。Pye 亦强调黄土是“风力搬运、以粉砂颗粒为主的气下沉积物”.这里的“风力搬运”、“未经扰动”和“气下沉积”等绝不限于定义层面, 其内涵在地质和环境解释中极为重要, 意味着形成黄土的粉尘是风力从源区搬运而来,并从“天上掉下来”沉积于气下环境, 且未再经过次生扰动. 换句话说, 落入水中的风尘不宜算作黄土; 经过次生扰动者亦不宜再算作黄土, 属“次生黄土”。

这里的“风力搬运”、“未经扰动”和“气下沉积”等绝不限于定义层面, 其内涵在地质和环境解释中极为重要, 意味着形成黄土的粉尘是风力从源区搬运而来,并从“天上掉下来”沉积于气下环境, 且未再经过次生扰动. 换句话说, 落入水中的风尘不宜算作黄土; 经过次生扰动者亦不宜再算作黄土, 属“次生黄土”。

从定义可以看出, 黄土研究者逐步放弃了早期定义中“褐黄色”等色调概念. “黄土”与“古土壤”层的区分也多偏重于土壤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含义. 因为有些层位、有些地点的“黄土”比另一些层位、另一些地点的“古土壤”在色调上更偏红. 第四纪的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在1930年代即被称为“红色土”, 可见色调对黄土的定义并非十分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国~800万年来的风成三趾马红土(亦称“红粘土”)和后来研究的2200万年来的中新世风成红土, 在形成的地质过程上与前述的第四纪黄土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都是“陆地上未经次生扰动的气下风尘堆积”. 当气候偏暖湿、粉尘沉积速率较低或冷暖-干湿气候周期偏短时, 形成的“黄土”色调上总体偏红. 反之, 当气候偏干冷、粉尘沉积速率较高或气候周期较长时, 则色调总体偏浅。

鉴于色调上的区别, 结合对术语使用习惯的考虑,把我国的第四纪风尘堆积称作黄土, 而将第四纪前的红色调风尘堆积称为风成红土, 英文均可称“loess”.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