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 | 马背上的匠心传承——马具制作

 孤凤 2019-04-08

感受蒙古族马背情怀 

走近民间手工技艺马具制作

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O N E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是著名的黄牛之乡、马王之乡。古代曾有东胡、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漫长的历史与民族间的交融,使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间手工技艺马具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T W O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和军事活动中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具是人与马之间关系最为重要的部分,而马具制作技术伴随着“马背上的民族”自远古走到了今天,清末科尔沁左翼后旗王爷僧格林沁带领蒙古骑兵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时使用的马鞍具大多是出自本地马具制作手工艺人之手。

THREE

马具制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辽阔的草原上传承至今。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完善和丰富,马具从最早的一块搭在马背上以便骑乘的皮子,发展成了如今包括马鞍、马笼头、马鞭、马镫、马缰、褡裢、车马具等多个部分。

马具制作是集木工、刺绣、皮毛、金属等工艺于一身的综合手工艺,每道工序从原料的采集、加工的程序、制作的手法、产品的样式都有固定的方法和标准,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与其它民族和地区的马具制作相比有突出的特点。

生活在科尔沁的蒙古民族,马具的制作和使用是千百年来先民们留下来的民族传统,独具特色的马具也是本地区蒙古民族的特征之一。

FOUR

马具制作的传承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以父子师徒形式代代传承,比如“嘎拉达尺”马鞍制作工艺已传至第五代。另一种是建国以后建立的马具制作厂,通过大量的生产,培养了一批马具制作手工艺人。

“嘎拉达尺”马鞍第一代传人门德;第二代传人阿拉坦敖其尔;第三代传人农乃扎布;第四代传人海河;第五代传人德喜。“哈根朝海”马鞍第一代传人敖力布;第二代传人陶克图白乙拉、娜拉等。

建国后各时期的马具制作手工艺人有第一代张天贵;第二代包海龙、毕守成等及散布于民间的韦凤桐、太平山等人。

FIVE

马具制作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具有代表性,有其它手工技艺所不能代替的作用。马具的产生在北方草原文明进程中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它的使用伴随着蒙古人的生产生活,凝聚着古代先民的聪明和智慧,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马具的制作工艺是蒙古族人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展示着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机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一传承了千年的精湛的手工技术已处于濒危和失传的境地。面对这样的状态,相关部门对全旗的马具制作手工艺人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建立了马具制作艺人档案,成立了科左后旗民间艺人协会,为各个门类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建立了平台,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图片/包秀奇 刘磊 邹予

来源:中国通辽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