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湿热百病丛生,如何治疗和预防?

 阿珍nzq4enat7a 2019-04-09

撰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吴义春医学博士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不规则,许多朋友都有胃部灼热疼痛、胃中空虚、似饥不饥、似痛非痛、热辣不宁、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吃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脉象滑数等症状。这其实是脾胃湿热所致。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脾胃湿热的病因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人体所需营养不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长寿。因此,脾胃湿热要及时治疗和预防。

脾胃湿热的治疗

对于脾胃湿热的治疗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症治疗。

治疗原则: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方为清中汤。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1.湿热并重

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可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2.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

治疗原则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脾胃有湿热做三个小动作

1、摩腹

【方法】

先把这两个手叠在肚脐这个位置, 顺时针摩三十六,再逆时针摩三十六。 顺时针要越来越大,一圈比一圈大,然后逆时针,要一圈比一圈小,最后还要捂到这个肚脐上。

【功效】

顺时针主要是泻法,用来去湿热。 逆时针是补法,可以起到健脾胃的效果。

2、提肛

【方法】

把拇指放到中指根,攥起来,这个叫握固。 然后用劲儿收缩肛门就行了。

【功效】

你别看这个小小的动作,不但能健脾,还能补肾 。这是咱们老祖宗,最长寿的那个老人叫彭祖养生健康的方法,几千年前就发明出来了,现在外国人也把咱这个学走了,为啥啊?

有许多疾病,像糖尿病以后, 神经源膀胱经常有尿不尽,残余尿,滴滴嗒嗒, 甚至严重的尿失禁 。

像糖尿病病人,也经常有拉肚子的,一天拉几十次,也有合并便秘,大便不通的 。

还有像男性的前列腺疾病,女性的阴道脱垂,子宫脱垂。

女的还经常有一种病叫膀胱过度活动症,就是经常想尿,尿不尽、尿急、尿失禁,有的人一听水管的水声就想尿,有的一咳嗽就尿出来了。

这些情况都可以练握固和提肛。

3、温灸足三里

【功效】

足三里有强壮的作用,就是有病治病,无病防身。

有一句话叫“肚腹三里求”

肚子有毛病,腹部有毛病,都是扎足三里。实际上感冒、脑血管病,也可以扎足三里。

尤其到冬季的时候,温灸足三里。如果你没法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揉足三里,空闲的时候,就去点揉足三里就行了。

【方法】

点揉足三里2~3分钟。

脾胃湿热食疗

1.薏米红豆粥

薏米与红豆按1:1比例,再加等量大米,吃20多天后,可变为薏米和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熬至不稠不稀。

2.冬瓜汤

连皮冬瓜加水清炖。

3.麦冬

热较重者,可用麦冬熬粥,也可泡到菊花茶里饮用。

脾胃湿热的预防

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

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瓜蒌、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作者简介

咨询预约:

咨询方式:爱问医生

出诊地点:北京普康中医医院

出诊时间:每周六上午[提前2天,电话预约制]

预约电话:84128685,15001306323(医助电话,提前1-2天预约)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