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引花与人,人与花,花赏人

 北方的姑娘崔 2019-04-09
四月的北京,加快了春的奔跑。花纷纷开了,人也舒开了心情,即便家门口遛个弯,也在赏花中多些喜色。
花与人的交集年年来。自有文字,就有人赏花对花的“恩赐”。其实,是人赏花还是花赏人,说不清的。花为植被,天然造化,人亦出自自然。两者比较,人是后来者,花的岁龄远超人类。
对花草言,人确实是后来者。植被前,人是新新生物。
古人对花描述,已过数千年。数千年前人自是先祖了,然花木寿数则超千万辈于人类。在花前,人确是个小顽皮。
柴达木盆地发现了距今一千万年前的荷叶图形化石。一千万年对荷花也许不很久,对于人,千万年前的人能是个啥样呢?还远没进化到人类吧。而荷花,在地球上早存在不知多久了。看到对荷花最早的描述出自《诗经》,低洼湿地生荷花。人类文明有记载只几千年,而花则是远远早于人而存在的。
人自进入文明,与花就有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并赋予了各种花之性格。文字起源前的余姚和仰韶遗址中,发现过莲子碳化的遗存,当时的人认识了花并获取花的果实。文字开始后,不断描绘花并赋予不同花所对应的人性。
从此花有了性格,花甚至还有了品格。
各种花之品、其形、其色、其质、其格皆有贴切的人格对应,花文化集大成了。花与人之歌、乐、舞、诗、文、画对应。花与人类文明早已高度一体化了。
花与人密切,准确说是人与花联系密切。花为先,被人植入了花之人性。
中华文化描绘花有四杰,乃花中先辈。荷花,梅花,兰花,菊花。四种花,较早被赋予了对应人性。
荷花,《诗经》说其温滋湿华,派生其性格并负载了对应的人性。
梅花,几千年前或被人造植被,殷墟中发现过梅核,诗经中就有梅花的描述。其花艳、香,独寒白雪,对应了其“高士”性格,与松、竹抱团名岁寒三友。
花通常会被人格化。梅花生寒季,喻其高洁、坚韧,傲雄,凛然,梅花色红、粉,夺目,缠绕枝木、随之有了独享的人格化特征。
兰花,春秋时代有记载,说越王在兰渚山植兰花,后人建过《兰渚亭》。兰花通常常与名士相合,因其体态窈窕,仟秀,幽居山林,奇香雅韵,有“空谷佳人”的人品描述。
菊花,傲霜浓郁,独赏于秋,对应了“隐”与“傲”的特质,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诗意而来,“人淡如菊”的超脱,去繁华、隐静,挥去纷扰,从容气质赋予了其“花中隐士”的人格。
花被人格化,此角度看,似是人赏花。而从花的角度看,是花赏人。年年花开花相近,岁岁年年人不同。你年年看花还是老样子,花年年看你可就不一样了。
人对花的描述且很具体。如牡丹,对应华贵。月季对应艳丽。山茶对应热烈。桂花对应甜蜜。水仙对应含蓄等等等等,皆是人对花的人格化。
花与人的性格是对应的,不能乱来。假如不管此现象,随意搭配,很可能滑稽。很难想象林黛玉手捧簇簇大牡丹花在低唱葬花吟,王熙凤穿兰花小裙进场,这样就很不搭调。花是被特定人格化,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传统,不可乱搭乱插。
花与人对应,是被人人感知的,并化为固化的共识,成为代代相守的公知文化。甚至,每个人皆被植入了花的个性。
当然,花的描述是不可乱用的。描述女人花可以,男人花就崴泥了。(作者 苏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