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动百科人物)白以龙

 江淮风情 2019-04-09
人物简介
白以龙

中国力学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进展》副主编,IJI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热塑剪切带”,第一获奖人)、何梁何利奖(1999)、周培源奖(2000)、美国John Rinehart奖(2007)以及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等国内外学术奖励。白以龙曾参与国内外多方面的学术工作。历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力学学报》常务编委。他还是英国《Internationa1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的编委,美国《AppliedMechanics Review》的评论员,法国《DYMAT》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白以龙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得到了热塑剪切模型方程、不稳定性条件、局部化演化规律和剪切带结构等重要结论,以及剪切带控制延性极限的机理。针对真实材料受载产生大量微损伤的问题,建立了亚微秒和多应力脉冲技术,发展了统计细观损伤力学,提出了损伤局部化准则、演化诱致突变、跨尺度敏感性等概念和模型。

人物生平

1940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原籍宁波镇海)。

1958—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习。

1963—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79—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1980—1981年,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1966—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9—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1987年,任博士生导师。1987—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4—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副主任。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

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突破国际惯用的对变形局部化的经验描述,领先建立了热塑剪切模型议程,得到关于热塑不稳定条件、局部化演化规律和晚期剪切带的创新结论,一些文献称之为“白氏模型”、“白氏判据”。

根据塑性变形局部化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延性极限的不稳定性机理、剪切带对延性破坏的作用,阐明了长期未能解释的现象。针对真实材料受载产生大量微损伤的难题,创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建立了微损伤的非平衡统计演化和实验基础。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0年代参加爆炸法制造金刚石的工作,研究了应力波的衰减机理,解释了核爆炸波的传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术成就
白以龙

(一)热塑剪切模型方程热塑变形局部化是材料非线性变形并导致最终破坏的重要形态。在70年代就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但一直沿用经验性的最大剪应力准则,使研究无法深入。80年代初,白以龙突破国际惯用的这种经验描述,领先建立了描述这类现象的热塑剪切模型方程,打开了从机理和演化过程进行材料破坏研究的道路,并用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失稳条件。他指出最大剪应力准则是热塑失稳的近似表示。这个模型和失稳判据,被国外一些文献称为白模型,白判据。这一工作成为该领域后续文献常被引用的一个基本文献。如:SandiaLab、MIT等单位的文章指出:“这个模型是这些物理现象的典型代表”   ,是“典型模型问题(Prototypical)”   。国际上围绕Bai模型和理论展开了许多工作,这些工作或者称用他们的方法“导出Bai氏不稳定性判据的一种特殊情况”,或者称他们的工作是对上述工作做“三维推广”   。一些综述文献则指出:“用该判据给出了一些材料对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分类,这个分类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能更正确描述”。(二)澄清了不稳定性和局部化之间的关系。表明绝热剪切带,是由非线性变形功和热扩散共同控制的变形晚期准静态耗散结构,从而阐明了这类剪切带为什么在多类材料中广泛发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首先给出了剪切带宽度的公式,这一工作随即被美国海军武器中心等几个实验室证实。特别是被美国Brown大学用微米微秒精度的瞬态温度和变形场测量,分别在几种材料上证实。他们总结写道:“计算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符合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近几年,白以龙进一步研究给出了模型方程的标度化形式,指出非线性功和两类不同耗散——热耗散和动量耗散的共同作用,是剪切带花样形成的控制机制。  

科学研究
白以龙

白以龙主要从事爆炸力学和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80年代初,突破当时国际惯用的最大应力经验描述,建立了热塑剪切模型方程及变形局部化演化的一系列新结论,被国际一些著名实验室证实和文献引用,一些文献称其为“白模型”,“白判据”。根据变形局部化的分析,提出延性极限的不稳定性机理,阐明了长期未能解释的变形极限图。针对真实材料受载产生大量微损伤的问题,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提出了统计细观损伤力学和演化诱致突变的理论。参加爆破成形模具强度和爆炸法制造金刚石的研究。针对核爆破波的传播,解释了应力波的衰减机理,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热塑剪切变形局部化,得到其发生依据,演化和准静态结构的规律,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针对大量微损伤等问题,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和统计细观力学的破坏规律。提出了微损伤非平衡统计演化和演化诱致突变的概念和理论。

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973项目“非线性科学”子项目等研究。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周培源力学奖等。在《J.Appl.Mech》、《Physics letters A》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50多篇。

出版英文专著2部。

主要论著

1、白以龙 应力波在线性磁滞体中的衰减 力学学报,1978,4:135.

2、Bai YL.ACriterion for thermo-plastic shear instability.shockWaves and High Strain Rate Phenomena in Metals,ed. by MeyersMA.and Murr L E.Plenum N Y,1980.277~284.

白以龙作品

3、Bai YL.and Johnson W.The effects of projectile speed and mediumresistance in ricoshet offsand.J Mech Engng Sci,1981,23:69~75.

4、Bai YL.Thermo—plastic instability in simple shear.JMech PhysSolids,1982,30:195~207.

5、Bai YL Cheng C M.and Yu SB.On evolution of thermo—plastiCshear band.(lecture presented at 16th Int Cong of Theo and ApplMech,Denmark,Aug.1984).Acta Mech Sinica,1986,(2):1~7.

6、B.Dodd Y.L.Bai.Ductile Fracture And Ductility—withApplication to Metalworking,Academic PreSs,London:1987.

7、白以龙,郑哲敏,俞善炳.热塑剪切带后期演变的准定常近似.固体力学学报,1987,2:153~158.

8、Bai Y L .Ke Fujin and Luo Limin.Statical modelling of damageevolution in spallation.Journa1 de Physique,1988,49(9):215~221.

9、Bai Y L.A diabatic shear banding.ReS Mechanica,1990,31:133~203.

10、白以龙,柯孚久,夏蒙棼.固体中的微裂纹系统统计演化的基本描述.力学学报,1991,23(3):290~298.

11、Bai Yilong,Ling Zhong,Luo Limin and Ke Fujiu.Initialdevelopment of microdamage under impact loading(Presented at11th U.S.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Tucson,U.S.A.,May,1990).Trans ASME,J Appl Mech,1992,59,622~627.

12、BaiY.L,Dodd B.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Pergamon.Oxford:1992.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之数学物理学部 展开收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些为祖国做出大贡献的人们。  

目前健在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名单 展开收起

>>>进入技术百科



艾国祥白以龙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式刚程开甲
崔尔杰戴元本丁伟岳丁夏畦范海福方成方守贤冯端甘子钊葛墨林
龚昌德谷超豪郭柏灵郭尚平郝柏林邹广田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
胡和生胡仁宇黄润乾黄祖洽霍裕平姜伯驹解思深经福谦邝宇平李邦河
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李荫远李正武林群刘应明
龙以明陆启铿陆埮吕敏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彭实戈钱伟长
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义燧汤定元唐孝威陶瑞宝
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王鼎盛王恩哥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
王迅王业宁王元王梓坤魏宝文魏荣爵文兰吴文俊吴岳良夏道行
冼鼎昌谢家麟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
杨应昌叶朝辉叶叔华应崇福于渌于敏俞昌旋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
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张杰张仁和张淑仪张伟平张裕恒张宗烨章综
赵光达赵忠贤郑厚植周光召周恒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光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