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坛 | 横向与竖向的协调 —— 山地体育俱乐部建筑方案设计

 开心就好xfd 2019-04-09

编者:本次设计为期8周半,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3年级山地体育俱乐部课程作业。设计目的在于训练复杂地形条件下建筑空间与形体组合的能力,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中的景观及地形的关系。掌握俱乐部类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工作模型加深对建筑空间尺度及地形环境的感知认识。因而如何利用山地的高差营造独特的空间体验,既是新的尝试,也是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锻炼思维逻辑的过程。

基地位于江南某市郊山地,可在地形图的A、B、C、D四个区域任选5000㎡左右作为建设用地,其余用地自行布置相关内容(图1)。体育项目类别自定,建筑在功能上应至少包含体育活动用房、体育辅助用房、休息空间、管理用房四部分,还应考虑相应公共空间,并从总体上统一考虑建筑与室外活动场地的设计;不可将建筑全部布置在水面或平地上;考虑4~6个室外停车位;建筑面积控制在3000㎡左右。

(图1)

本次设计所涉及的是山地建筑和文体娱乐建筑。在对案例的阅读中,有一部分案例是覆土建筑,它们能隐藏到山地中。例如法国拉斯科岩洞博物馆四期,它的外观犹如将山坡掀起一条细长的裂缝,吸引游客入内,同时自身也能很好地融入山体之中。意大利安蒂诺里酒庄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它的入口更为隐蔽,裂缝更为平缓,并且增设了很多采光天井和庭院。最开始我打算借鉴这样的思路,但这些案例多为博物馆或美术馆,无法满足体育俱乐部较高的采光要求,并且也缺乏对建筑空间与形体组合的训练。

另一个矛盾就是设计师在尽量回避地形。很多设计师尽量选择地势平坦处或山顶作为场地,从而省略了高差的处理。一些观景台类建筑,如挪威托罗尔斯第根山道上的一处观景台,虽然坐落在群山之中,但建筑处于一块较大的平地上,即使其屋顶和室外景观与山势有所呼应,山势也是被建筑断开了,地形随着山脉一路高低起伏,到了建筑内部却是被硬生生抹了去。这样的建筑并不是真正的山地建筑,它没有与地势起伏形成较好的呼应,这也从侧面看出设计山地建筑的困难。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新加坡重叠房,这是一个私人住宅,半围合的房屋模糊了内外空间的界限,半开放的庭院利用地形进行了高低错落的分割,形成由内而外私密性的逐渐变化,十分灵动。庭院将两部分建筑连了起来,为空间增添了趣味性,并且可以适应不同的地形,在我看来是一个不错的思考方向。

之所以选择做攀岩在于它可以和山地形成较多的互动,而且攀岩墙也可以和挡土墙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攀岩体验。攀岩类建筑案例的设计师往往喜欢引入“洞穴”的概念。荷兰多德雷赫特社区体育中心,在方盒子内“挖”出了3个洞穴,作为攀岩的场地。伊朗岩石体育馆则更甚,将整个建筑外观做成岩石状,入口处开了几条竖向的大“裂缝”引导人们到洞穴内探索。这样的思路本身具有亮点,但是难以将其运用到山地体育俱乐部中。

首先,所谓的“洞穴”是一个比较集中封闭的体量,与地形没有足够的呼应,并不适合山地建筑。其次,俱乐部本来就在山地之中,再加上一个“洞穴”的概念,未免多此一举。这也体现了两地攀岩建筑的不同之处:在城市中场地作用较弱,比较注重建筑内部的空间体验;而在山上场地的作用大大提升,从空间关系到活动安排再到景观设计,处处都要围绕场地展开,甚至内部空间体验也要为场地服务,因而山地建筑的体量要更为分散和开放。

在对攀岩的了解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项运动自身特点所带来的设计上的困难。它对于高度有严格的要求,两种攀岩墙分别需要4~5m和10~15m的通高空间,这增加了空间组织上的难度,也对形态提出了较高要求。

诚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攀岩运动与基地地形的契合之处——山地和湖水都是可利用的自然景观,而攀岩又是观赏性较强的体育运动,二者可以相互结合,满足不同的观景需求。同时攀岩也是一项适合于户外进行的运动,将攀岩活动与场地本身具有的高差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场地设计的合理性和趣味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即便如此,山地建筑与攀岩建筑在设计层面上的矛盾也依然存在,甚至成为了本次设计中最大的难点。首先,山地建筑外观要求符合山势,层数往往较少,基本是1~2层,多借助等高线排布,因此山地建筑一般沿横向(等高线平行方向)发展。而攀岩建筑则要保证攀岩墙对高度的要求,建筑中必然有一部分是很高的,因此需要沿竖直方向发展。两者看似在方向这一特点上就“背道而驰”,实际上我相信通过在形体上的不断尝试,将有可能找到协调这对矛盾的设计策略。

在这样左右为难的地步下,我选择从功能入手,先将所有需要的功能罗列出来,并将其中关系理清,用气泡图表现出来(图2)。我将门厅和攀岩空间设为了两大核心空间,其他功能呈发散状围绕两者展开。攀岩本身需要两种高度的攀岩墙:4~5m和10~15m;除了室内攀岩区,还需要有配套的观众席、健身房、儿童体验区和室外攀岩区;在运动之外,还需要有餐厅、娱乐、按摩等功能。

(图2)

对于形体的考虑,我最初一味地想要把建筑隐藏到山里,以为这样做便是契合地形,但这只是众多做法之一,且呈现出的是一种谦卑、含蓄、隐晦的姿态。对于山地体育类建筑而言还是应该显露于土地之上。一方面观者知道山与建筑是不同的两样东西,另一方面二者又在不同方面相互结合,如同两种材料的组合一般,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得到的既不是单纯的建筑,也不是单纯的山体,正如布达拉宫所表现出的那种山与建筑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状态。

通过之前的案例研究,我找到了适合山地建筑的“庭院”思路,也认识到了山地攀岩建筑应该比城市建筑更开放,更充分结合场地地势的独特性。于是打算以此作为入手点,开始对体量进行构思。

因为攀岩功能在高度上的需求,我选择了地块C作为场地,这是一个山脊的尽头处,周围地势呈现环抱与围合,坡度变化较大,形体可以更加多样。

我最先尝试的是横向体量与竖向体量并存的方案。借助随手可得的条形包装盒,我尝试摆出不同的形态。我将唯一一条竖向攀岩体量作为核心,其余的横向体量围绕它摆放,但几个方案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首先竖向体量与其他横向体量不能很好地协调,其次零散、错叠的横向体量之间的交通不好处理,如果再单独做一个竖向体量作为交通核,那就削弱了攀岩功能的核心地位,而且形体之间的关系更加难以协调。

于是我舍弃了竖向体量的突出地位,将建筑做成全部横向发展式,把攀岩空间藏到了建筑内部,按此思路生成了两个方案。其中第一个方案的场地选在坡度较大处,并对山体进行了适当的切割。四个横向体量由下到上堆叠,并彼此错开一定角度。这样两端可以藏入两个竖向体量,其中一个沿竖直方向,用作攀岩,另一个是沿山体倾斜,用作交通空间。横向体量则用作休闲、辅助等功能(图3-A)。第二个方案选址在较为平坦处,整体由外到内缓慢地凸起,将攀岩空间放在中间高度最大处,这样使得攀岩的竖向体量藏在了整体的横向体量之中。并且屋顶覆土,可以作为活动场地(图3-B)。然而全横向体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方案一高度较高且外形整齐,更像办公建筑。方案二形体过于完整,更像会议中心,并且还残留了之前将建筑埋入山体的想法。二者都过于整体,缺乏与地形的联系,难以让人联想到攀岩运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刻意地将竖向体量藏到横向体量中,限制了建筑在水平方向的发展,因而也难以与场地产生互动。


(图3)

为了改善竖向体量对横向体量的限制,我没有刻意地将二者在形态上合为一体。同时,为了消解体量的整体性,我引入了先前提到的庭院元素。方案最终成为以横向为主的环抱式,且开口向着湖面(图3-C)。较高的室内攀岩体量设置在了靠近山脊处,使其不太突兀。将山脊处理成台地,在竖直面上设置室外攀岩墙,解决了缓坡无法攀岩的问题。中间的场地存在高差,沿山势划分成了三块,可用作不同的活动场地。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平面比例不协调。而且建筑内部和外部联系不紧密,要去室外攀岩需要从统一的出口出门,而不是每个攀岩场地各自对应一个出口。其次整体体量过于舒展,使得建筑流线过长,尽端之间联系不紧密。另外建筑挡住了山脊两旁的汇水沟,在形态上阻断了山势,也使得排水难以解决。此时已经过去三周时间,我的概念方案还有没确定,但是在经过多次尝试,在场地处理上终于有所进展,思路也渐渐清晰。

在接下来的方案中,我保留了环抱的形式,但开口改为朝向山脊,这样与山体本身形成的环抱能够有所呼应(图3-D)。半包围形成的内院,一方面可以作为室外攀岩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可以让人拾级而上到达山中的观景平台,这些平台在庭院外侧通过体量的错叠而形成,同时内侧的攀岩墙则可以作为一段连续的景观面。不过这个方案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室内攀岩通高空间和室外攀岩墙的限制,建筑的一些体量在竖向上很集中,虽然建筑整体是横向发展的,但变化仍然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与地形融合。而且内院较为封闭,与外界缺少呼应。

(图3)

目前的方案中,横向发展与向内环抱的形式是值得保留的,问题在于如何设置攀岩空间来减少它对建筑形体的束缚。因而我想到了竖直体量与水平体量穿插的形式,竖向攀岩空间做得粗壮些,体现其敦实的特点,横向辅助休闲空间做得大而薄些,体现其轻盈的特点,这样水平向的发展和竖向空间的设置都比较自由(图3-E)。但是考虑到环抱的形式以横向为主,与竖向形体的穿插会显得比较突兀,因此将攀岩空间部分埋入地下,仍然保持和横向体量的穿插,不过上部不出头。这样在场地中的人主要关注下部竖向的攀岩空间,而进入建筑内部以及处于屋顶平台时,起主导作用的是上部的横向空间(图3-F)。

对于水平体量的处理,将横向体量按照功能类型分为四个部分并采用阶梯式的布局旋转上升,这样从下到上分别是主入口门厅、攀岩辅助区、餐饮娱乐区、按摩区(图4)。水平体量较之前更为自由,从而引出“岩层”的概念,一方面符合攀岩的主题,另一方面强调建筑横向的生成和发展。

(图4)

与前一个方案相比,在保留环抱形式的基础上,此方案将建筑向外扩展,并且部分架空,这样一来,相对于之前过小的内院而言,深化后的方案不仅加大了内院面积,还使之变得更通透,增强了内外的交流。不过在方案优化的过程中,也有所舍弃,例如之前的室外攀岩墙朝南,考虑到需要减少攀岩墙对形体的束缚,决定让其与室内攀岩共用一面墙,其结果就是室外攀岩朝向了北侧,并且高度减少到了10m。同时,修改后的方案处于汇水沟尽头,还需要解决导流的问题。

在具体平面布局的深化方面,相邻各层之间的楼梯都设置在了内院一侧以增加内外之间的视线交流。基本确定了走廊等交通空间的位置之后,便是根据具体功能的划分对各层进行房间排布,其中员工使用的辅助空间被放置在了顶层(4层),与按摩区设置在同一层(图5)。设置两部电梯,一部由2层向下到达室内攀岩处(中途可到达室外),另一部由次入口(二层高度处)到达4层(图6)。

(图5)

(图6)

在老师的建议下,将餐饮休闲区和按摩区调换,因为原本的休闲区主要是东西朝向,按摩区主要是南北朝向。调换之后休闲区可以获得更好的景观,不仅可以看到室外攀岩区,还可以越过它看到湖水,而且将休闲区与辅助区放在同一层,可以将餐厅的厨房与之整合。而按摩区对采光和景观要求较少,可以相对自由地放置。

立面在处理上延续了整体设计的理念,将各层楼板向外延伸挑出,形成横向的纹理,以强调“岩层”的概念。对于竖向的体量,即室内攀岩区和次入口门厅区域,通过立面手法弱化它们的竖向感。其中室内攀岩区上方有较大覆盖,其下部也埋入土中,较为明显地削弱了其存在感,但它对场地中的人仍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次入口门厅则是通过与端部的结构脱开、三面全玻璃来产生透明感。对于架空处的柱子,端部的柱子与墙体整合合成一面完整的墙,以弱化其竖向感(图7、图8)。

(图7)

(图8)

内院四周的室外楼梯在立面上布置竖向木质格栅,以强调它在这种横向体量中的变化与节奏感,也和玻璃材质组合形成虚实对比。屋顶设为可上人屋顶,进行景观设计,强调自然环境在方案中的体现,同时利用室内楼梯顶部的楼板设置室外楼梯(图9)。

(图9)

场地内的高差较大,从场地入口到室外攀岩区和主入口要上升5m,再到次入口还要上升5m。其中第一处高差被分为了两部阶梯,每部上升2.5m;第二处高差结合室外攀岩的景观设置了观众席以满足在内院广场举办活动和行人休憩的需求,增加了人们在外部空间停留的可能性(图10)。

(图10)

在山地的汇水沟尽头处设置了人工水池和水渠,一方面起到景观的作用,另一方面防止雨天时山上的水大量流入场地,起到导流的作用。

本学期的山地体育俱乐部设计使我对山地建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城市建筑不同,山地建筑极其依赖于场地,好的山地建筑与优秀的场地设计总是相辅相成。而城市建筑中地形因素影响较小,建筑体量可以做到更加的集中和封闭,一些在城市建筑中常用的思路和手法,也许并不适用于山地建筑。因此,建筑设计往往需要置身于基地所在的场景中进行思考。整个设计概念推导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调整和处理建筑与自然关系的过程,最终做到从场地到形体再到建筑细部都真正地与环境、地形、自然相融合。

通过回顾对体育类建筑的研究学习,其活动空间的尺寸往往对设计起到主导作用。此次的攀岩便是需要竖向空间,从而引导建筑向上发展;若是射击则又需要横向空间,使得建筑水平发展,诸如此类。因此掌握空间的尺度感和空间中活动的特点对于塑造形体也是至关重要。

在这次方案推进的过程中,横向与竖向的协调无疑是最大的难点。最初的方案希望两者都能够突出,反而导致两个方向体量之间的矛盾较为激烈;完全去掉竖向体量,又过于整体;最终演化成竖向体量在形体上让步,形成以横向体量为主导的方案,并借助庭院从中调和。虽然经历了很多次的推翻与改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思维逻辑的一步步优化,在设计初始如何对不熟悉的领域进行研究;过程中如何凝练提取设计要素;遇到瓶颈时如何对思路进行梳理等等。本次设计不仅使我熟悉了山地建筑和体育建筑的设计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套思考问题与解决难题的方法,最终展现出具有逻辑的、环环相扣的设计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