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黄连的副作用

 共同成长888 2019-04-09

黄连

(Coptidis Rhizoma。)

黄连

功能主治 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 [详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洗或浸汁点眼。

  • 全部
  • 简介
  • 成份
  • 功能主治
【别名】
王连,支连
【药用部位】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

入心、肝、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宜忌】

凡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泄泻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胜乌头。"

②《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

③《蜀本草》;"畏牛膝。"

④朱震亨:"肠胃有寒及伤寒下早,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元者,皆不可用。"

⑤《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

【成份】

黄连含小檗碱7~9%、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已碱、非洲防己碱等生物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

峨嵋野连中分离出小檗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以及两种非酚性生物碱,两种酚性生物碱。

【功能主治】

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