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銀元誕生以來,官方的銀元含銀量幾經變遷,大體的變化過程是,主幣從90%含銀逐漸降低到89%含銀,輔幣拿五角來說,從86%到84%,再到80%,最後到70%的過程,含銀量下降是主要變遷方向。 大头的含银量,根据民国三年公布的《国币条例》,银币有四种 一圆银币:银九铜一 五角银币:银七铜三 二角银币:银七铜三 一角银币:银七铜三 辅币均为有限法偿,公差千分之三。 再参考民国六年的《国币法草案》,其中规定 一元银币:银八九,铜一一 中元银币:银七铜三 二角银币:银七铜三 一角银币:银七铜三 (这就是官方大头的含银量) 再看清代龍洋,根據光緒三十三年《度支部奏進呈新鑄通用銀幣並議定成色分量奏折》,銀幣有四種: 七錢二分銀幣:銀九銅壹 三錢六分銀幣:銀八五銅壹五 壹錢四分四裏銀幣:銀八二,銅壹八 七分二厘銀幣:銀八二,銅壹八 (註,到宣統二年,又有改變,但基本維持在主幣銀九,輔幣銀八的範圍)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大頭的主幣壹圓的含銀量,從民國三年規定的銀九降到了銀八九。另外輔幣的含銀量民國時期固定在銀七銅三,這比清代的龍洋輔幣成色大大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鑄造新幣成本太高造成的!不得不降成色以實現普及並增加利潤。 银币的铸造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呢? 根据梁启超叙述: 一元主币,法价与实价相等,外加铸费六厘,而此六厘不足供购银及工作之需,计 (摘自《币制局总裁梁启超呈大总统为胪陈铸币计划文(附说贴)》民国三年九月) 面對主幣如此巨大的虧損額度,顯然降低成色可以有壹定的彌補作用,但畢竟主幣的定位是本位幣,無限法償,故而不能大幅降低成色,這就得從輔幣中另尋辦法。在清代,貳角,壹角的鑄幣也是有盈余的,如今輔幣成色又進壹步降低,這使得鑄造輔幣的盈余增長明顯,這壹方面能彌補鑄造主幣的虧損,另壹方面也能貼補國家財政。但面臨如此高的溢價,想控制濫鑄也是很困難的,這方面在本文話題之外,暫不細說。 從主幣輔幣的鑄造成本和利潤,大體可以看出銀元成色降低的端倪了。 下面我們再看看清代龍洋以及外國銀元的含銀量圖譜,總而言之,龍洋的含銀量各地差異較大,這也造成的銀色,包漿,直徑,厚度,以及聲音的不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图片来源《中国近现代货币图说》以及《民国财政史》1924年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