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氏始祖蔡叔度的最初封地究竟在哪里?

 过往邮客 2019-04-09

蔡叔度的始封地问题,《史记·管蔡世家》有云:“武王既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度于蔡的这个“蔡”指的什么地方?网页上以及蔡氏家族的刊物上,还有部分史料皆记述为今天的上蔡县。我个人认为不符合当时的现状。

要弄明白蔡叔度的始封地,要从“三监”的监管地着手辨析。当年武王灭商后,并没有对商纣王的家人赶尽杀绝,还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国君。给他们一块封地,保存商朝的香火。周王朝统一天下之初,商朝故土上还有大批潜在的反对势力。但按照当时的规矩,对商朝的后裔不能杀光斩尽,为了防止商朝人叛乱,周武王把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三个他最信赖、最有能力的兄弟封为"三监",也称"三叔",让他们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帝王世纪》载:“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此三地均在故殷都附近。管叔在卫,今浚县卫贤镇;蔡叔居鄘,在今卫辉市倪湾村(有出土文物佐证);霍叔在邶,在今汤阴的邶城村,三邑对殷都朝歌(今淇县),呈三面包围之势。

  《尚书·蔡仲之命》孔安国《传》曰:“叔之所封,圻内之蔡。仲之所封,淮、汝之间。”孔颖达《正义》:“检其地,上蔡、新蔡皆属汝南郡。去京师太远,叔若封于上蔡,不得在圻内也。”古时方千里为“一圻”。说明“三监”分设在殷王畿之内。今河南上蔡县距王畿遥远,不在“圻内”。《三监人物及其地望考辨》一文中,曾经指出“三监”之设,不包含武庚在内,其目的是在于监视武庚。因此,管叔、蔡叔、霍叔的封地不会离殷都很远。如果蔡叔的最初封地是在今上蔡县,远隔殷都千里之外,怎么能监视武庚呢?一旦有军事发生,怎能调兵呢?“三监”留守朝歌附近,其用意有二:一是带军队监视武庚,使之不能反叛;二是帮助武庚维持治安。所以《史记》说管叔、蔡叔二人的任务是:“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从上而论,不可能只监视某地而不在某地附近建都驻军。否则,难以完成使命。如有误,不仅失去了监视的意义,严重的会造成国难临头。且周王朝初建时,所考虑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防止殷商遗民出现暴乱反叛之事。当时的殷人主要分布于朝歌一带,即今天的安阳淇县一带。在交通通信尚不发达的当时,如何才能让远在上蔡的蔡叔去监管远在千里之外的殷人呢?

武王伐殷后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不能执掌大权,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行政事。这时管叔、蔡叔、霍叔认为是周公旦想篡夺王位,便联合武庚、奄、薄姑、徐、淮等东夷十七国进行反抗。在西周王朝内外矛盾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周公奉成王之命出兵东征。经过三年战争才平乱。《史记·管蔡世家》云:“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逸周书·作雒解》谓:“乃囚蔡叔于郭凌。”蔡叔败后,被迁到了郭凌这个地方囚禁。这充分说明其始封并非在郭凌附近,要不然也称不上是流放。而郭凌,正是在上蔡境内。何谓“迁”,即从彼地迁往此地,否则,不可谓作“迁”。

  《史记。管蔡世家》谓:“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通志。都邑略》云:“蔡本畿内之地,以蔡叔采邑,及蔡叔逆命,国除,至蔡仲始改封于汝南”。可见蔡仲再封于“蔡”地,改封“汝南”是可信的。可是蔡仲复封之蔡,并非原地。“改封于汝南”,即指改封于今河南上蔡县。今上蔡县只能是蔡叔度的囚地,同时也是胡的复封地。从西周到春秋蔡国的建立及其间的主要活动也在此地。因此,有古蔡国故城遗址可以佐证。成王命蔡仲公复封于蔡国(前1038年),至蔡国第十九位君侯蔡平侯(前531年)旋迁都于吕,称新蔡,蔡国故都在上蔡建都有五百余年。

史料以及今天的学者把郑州市东北的祭城说成是蔡叔度的始封地。祭城位于郑地,不属于东周王室的畿内之地,祭城只能是郑国宠臣祭仲的采邑。还有人得出“在今长垣县蔡城,叔度初封于此。”的看法,都是不恰当的。因为此地离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较远。蔡叔度的始封地应在今卫辉市倪湾村,并有出土文物佐证。以上之研究,供大家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