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典入诗,托情寄意

 自赏一枝花 2019-04-09

化典入诗,托情寄意

——张元城先生《参谒潮州先贤唐伯元故居》赏析

郭庆澄

参谒潮州先贤唐伯元故居

张元城

灵钟仙里毓璠玙,理学名卿炯太虚。

邑宰甘棠离任后,疏因原道谪郎初。

铨衡北阙凌云节,删述古瀛充栋书。

钓月西湖醉经处,辞归岂但为鲈

张元城先生的《参谒潮州先贤唐伯元故居》,是一首追慕被誉为“为岭南士大夫代表。”(《明史·儒林》)明吏部郎中唐伯元以寄怀的力作。

从艺术表现上说,张先生此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活用事典以丰富诗歌内容,深化诗歌主旨。

诗的首联,点明诗题。赋、比、兴,是古代诗歌常用方法之一。“赋”法,语势平稳,“比”法,形象生动。此诗首联赋比结合。其出句与对句前四字用赋法,点明先贤的籍贯与身份;后三字则以比喻、夸张之法突出其品格名声。这两个“比”,在平稳亲切的感情中又饱含崇敬。出句以“璠玙”之典以赞美唐公之品格。璠玙是美玉之名。“仙里”是唐公故里,其所育者为“璠玙”。典出《初学记》卷二七引《逸论语》:“璠玙,鲁之宝玉也。孔子曰:‘美哉璠玙,远而望之,焕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此句即以此典喻指唐伯元公。对句是指天启5年(1625)明熹宗追封他为太常少卿,并钦赐“理学名卿”牌匾之事典。言唐公之理学可“炯太虚”,其光彩也“焕若”!作者于此联中,蕴含着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为全诗定下了崇扬恭效之感情基调。

颔联述唐公为政之绩与仕途遭遇。

出句,述唐公于于江西任万年、泰和二县知县之政绩官声。“邑宰甘棠离任后”所述乃唐治二县之民,以其任内清廉勤谨,广施惠政,于其离任后,俱为立生祠以纪之事。句中的“甘棠”一典出自《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意思是:“可爱的甘棠树,不要砍伐它!召公在这里露宿过。可爱的甘棠树,不要伤害它!召公在这里休息过。可爱的甘棠树,不要攀折它!召公在这里暂住过。”后人以“甘棠之爱”:泛指对官吏的爱戴。此典用得十分恰切,特别是“离任后”三字,更表现出两地百姓对唐公的爱戴有加之情。

对句“疏因原道谪郎初”指唐伯元于万历12年为维护封建法则,上《(争)从祀疏》;反对宣扬“心学”的王守仁“从祀孔庙”。《疏》曰:“不宜从祀,六经无心学之说,孔门无心学之教,凡盲心学者,皆后儒之误。守仁言良知新学,惑世诬民,立于不禅不霸之间,习为多疑多似之行,招朋聚党,好为人师,后人效之,不为狗成,则从鬼化矣。”因此受到南京给事中钟宇淳反驳,以“抵毁先贤”上奏,被贬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判官之遭遇。此句中所用“原道”之典,其含义尤为深沉。《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此文以纵横捭阖的文笔,有力地批驳指斥佛老之非,淋漓痛快地论述儒学之是,论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诗中以此典类比唐公之《(争)从祀疏》,突出了唐公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梗直性格。

颈联,述唐公为吏部郎中“铨衡”有序与归隐潮州专心著述的履历。

出句“铨衡北阙凌云节”,为陈述唐出任吏部郎中,主理吏部调理机构之事。“铨衡”是主管选拔官员的官吏。“北阙”原是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后借指宫禁或朝廷。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诗中的“北阙”指的就是朝廷。当时,唐公因进呈《进石经大学疏》和论选宫人疏》受皇帝嘉许,授予主管选拔官吏的铨衡”之职。句中的“凌云节”颂扬的就是唐公上任后,整敕纲纪,秉公执法的节操。

 对句“删述古瀛充栋书”,所叙的是唐公校勘古籍与著作诗文的业绩。删,本义是古时对“简册”中有问题的文字用刀削去,借指校勘典籍。述,本义是“遵循”,如《诗·邶风·日月》:“报我不述。”后引申为记叙陈说。如礼记·乐记》:“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再引申为修纂述。从用典的角度看,“删述”所用乃孔子删述《六经》之事典。孔子时期,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孔子不得已而删述《六经》,其意为使天下去其文而求实。唐公之注解校勘《易经》、《昌黎文编》、《二程类语》等书,亦当有匡正时风之意在。

伯元公生平嗜学,著述颇多。除校勘《易经》、《昌黎文编》、《二程类语》处,还著有《醉经楼集》6卷、《礼编》28卷等。这些著述,大多于归隐潮州后完成,潮州地处南海之滨,所以句中有“古瀛”之说。“充栋书”即形容唐公校勘典籍、著作诗文的丰富,从而颂扬其博学多才与治学严谨的品质。

尾联“钓月西湖醉经处,辞归岂但为鲈魚”。“钓月西湖醉经处”指唐公归隐潮州于西湖山北麓筑“醉经楼”以居之事。句中“钓月”二字颇有来历。月下垂钓,历来为文人雅士推崇的隐逸生活。唐·朱可名《应举日寄兄弟》诗:“不是烧金手,徒抛钓月船。”苏轼《题金山寺》有“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宋·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渭川凝碧,早抛钓月之流;商岭排青,不逐眠云之侣。”张元城先生此句中所描绘的“钓月”形象,不是一般的隐逸之士,它是一个沉醉于著述的士大夫的典型形象。正如对句中所言“辞归岂但为鲈魚”。这个诗句,化用了“莼鲈之思”之典。“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晋书·张翰传》)后人以此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而唐公归隐潮州,不仅仅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士人,虽然已致仕归隐,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什么重大的事情呢?那就是“醉经”:他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勘典籍、著述诗文,为匡正时风尽职尽责,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岂但”二字,使得唐公的形象熠熠生辉。

从《参谒潮州先贤唐伯元故居》尾联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作者的心迹:任何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人,都不能只考虑一己之私,不论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尽自己的一切可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在现实中,作者张元城先生,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自言“平生经历本也很平凡”,而他却是个有为的人:他出身农家,但秉性好学,1966年被推荐为全县三名跳级参加高考复习的尖子生之一。1972年被县委组织部选调为国家干部。在担任各级领导期间,颇有政声,多次立功受奖。于退休后,仍关心桑梓教育事业,曾协助故乡党政动员国内外乡贤捐资兴学,并为学校收集资料,编写了128000字的校史。张元城先生,热爱传统文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2014年热情地承担汕头市岭海诗社社长之职,为汕头乃至潮汕中华诗词的发展开拓创新,培养年青年诗词作者,为汕头乃至潮汕地区中华诗词事业更蓬勃地发展尽心竭力。古人有曰:“诗言志”,诚不虚也。

参谒潮州先贤唐伯元故居》一诗,如前所言,最大特点是化典入诗。当然,也正由于大量用典,在形象性上就显得单薄些。但瑕不掩瑜,《参谒潮州先贤唐伯元故居》用典恰切而灵活,能达到“见人物之行迹,切人事之情怀”用典要求。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作不仅能述明瞻谒对象的事迹,还能渗透进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这就有异于一般的拜谒之作了。

我以为,大凡凭吊拜谒之诗,可概分为三品:罗列行迹其下者,臧否人事其中品者,评述寄情其上者。张先生此作,或可称此类诗之佳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