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中华(38)“太康失国”的真实原因

 澴川行者 2019-04-09

《史记·夏本纪》记载: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翻译过来就是:“夏后氏的开国之君夏启驾崩了,其子太康继位。太康失去国家,他的五个兄弟在洛水南岸唱五兄弟之歌,痛惜他的失国。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继位。中康之时,羲和沉湎于酒色,没有履行职责观察好天象。掌管六师的胤前去征讨,作了《胤征》的号令。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相死后,其子少康继位。”

然而,针对这个记载,《史记·索隐》据《左传》魏庄子,有着不同的说法:

“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灭斟灌氏及斟寻氏,而相为浇所灭,后缗归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

翻译过来就是:“当年夏朝衰落的时候。后羿从鉏迁到穷石,因袭夏朝而代夏政,仗着他善于射箭,不做人事,而信用伯明氏部落的小人寒浞。寒浞杀了后羿,将他烹煮,要他的儿子吃,他的儿子不忍心吃,就被杀于穷门。寒浞因袭后羿的朝堂,生了浇和豷两个儿子。他派浇灭了斟灌氏和斟鄩氏,所以,逃到这两个部落的夏朝帝王相,就被浇抓住杀掉了。而相的皇后缗,则逃回她的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了少康。夏朝的臣子靡,在有鬲氏部落收拢斟灌氏和斟鄩氏部落的残部,攻灭了寒浞,从而立少康为帝。少康在过这个地方消灭了浇,后杼在戈这个地方消灭了豷。有穷氏于是灭亡。”

这就是说,首先是由于夏朝自身出现问题,导致后羿乘机篡夺了夏朝的帝位。由于后羿善于射击,战斗力很强悍,所以,没有人敢反对他。但是,正像他是乘着夏朝自乱阵脚,从而导致他有机可乘一样,由于他自己也不检点,导致他也被他所信任的寒浞乘机杀死篡位。而寒浞也是暴戾无度,导致天怒人怨,所以,人们还是怀念大禹时代的美好,重新齐心协力,帮助大禹的后人少康夺回天下,恢复夏朝的统治。

在这里,夏朝自身有问题,所以导致后羿篡夺了夏朝的帝位,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是,夏朝自身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问题是出在帝王太康的身上,太康的五个兄弟,还是有心维护他的帝位的。

但是,《史记·索隐》引据《左传》的说法,却与司马迁的说法又有所不同。《左转》只是说夏朝衰落,而没有直接说明是太康失国,更没有提到他的五个兄弟作五子之歌。

这就说明,司马迁的说法,值得怀疑。

实际上,夏朝在太康的手上衰落,有可能是太康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的五个兄弟都不服他,都想自己上位,就像西汉的七王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

两种原因都可以导致夏朝衰落,但是,两种原因的性质,却是不一样的。

太康自身的原因导致夏朝衰落,就说明选贤任能的重要,说明个人德行的重要。

而如果是兄弟争着上位,互相内斗导致夏朝衰落,这就是制度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德行的问题了。

总的说来,一个王朝,是依赖于一个三角关系而存在的,是依赖于王朝、贵族集团、下层百姓三方面的相互制约而存在。这就要求王朝在大的格局上,要保持对贵族集团的礼,同时保持对下层百姓的爱。

你对贵族集团不讲礼,贵族集团与你硬杠,你的王朝立马出现动荡,即使你有能力镇压,也是自伤元气、自毁千秋。

你对百姓没有爱,百姓就也不爱你,转而去寻求另外的靠山。这就使你也失去了靠山。你就在贵族集团面前,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贵族集团中的强者,就随时可以取代你。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王朝,你要懂得自省,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你就不能自高自大,忘乎所以,自以为拥有了天下,就可以目空一切、为所欲为。

在这样的前提下,王朝的内部,你这个“家天下”的内部,兄弟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在一般的情况下,兄弟之间,当然是应该团结。

问题是,这里不是一般,而是二般。这里没有一般情况,只有特殊情况。

这个王朝,是在一个社会的顶端,是在一个金字塔的顶端。

处于顶端的,他就是一个一,而不是二。他要去和谁搞团结?他怎么去和谁搞团结?

还是要遵循三角关系的原则。

帝王之家,处于王位的那一个,就不能和自己的兄弟搞团结,而要去和外面的大臣们搞团结。

对自己的兄弟,只能讲礼,而不能讲爱。

要把爱,洒向家族之外的贵族大臣和下层百姓们。

这样形成一个三角关系,才能确保兄弟关系不会走向极端;也好利用兄弟们的王族立场,来协助自己处理与贵族大臣之间的关系。

制度,代表理性;德行,代表感情。

理性与感情缺一不可,但是,谁是第一位的呢?

司马迁所代表的儒家,他们是强调德行,所以,司马迁就认为,太康失国,责任在太康的身上,他的兄弟们,是没有责任的。

然而,如果太康的兄弟们都是好的,都能够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家族责任,那么,即便是太康有失检点,他的兄弟们,也会尽力地替他弥补过失,保障家族王权的周全,怎么会让后羿的部落,从外地赶来,控制了他们的都邑,乃至于夺去了他们家的王权呢?

这首先就应该是制度缺位。

制度,没有保证太康必须具有起码的德行与操守;制度,也没有保证太康的兄弟们,在太康不能履行职责时,他们能够代为履行职责。

其实,太康失国,乃至于后来的七王之乱、八王之乱、以及司马迁之流对于王权的指指点点,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社会还不成熟。

不成熟的社会,导致了不成熟的体制。不成熟的体制,就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我们还是来认真地学习一下《洛书》,思考一下《洛书》提示给我们的事物发展的规律。

《洛书》中有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四个主体,四个主体各自拥有一个气体,分别是阳九、阳七、阳三、阳一。另外,还有一个气体阳五,作为四个主体组成的整体之中枢,来调节各方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大的结构中,主体层次越低的,其气体层次越高,表明这个结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结构,《洛书》现在所表现的状态,只是这个变化结构的最后一种状态。

那么,这个变化结构各个变化阶段的结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个阶段,这个结构刚刚形成。这时,阴八、阴六、阴四、阴二的气体层次,都是一;他们的中枢气体层次,也是一。在这样的情况下,阴八,就实力碾压其它各个主体,成为整个统一结构中的霸王。这就相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伏羲时代。

第二个阶段,在阴八的压力下,阴六的气体层次,会通过量变与质变两个阶段,发展为阳三。阴四阴二所受的压力更大,当然它们的气体层次也会发展为三。整个结构的中枢气体之层次,也会发展为阳三。这时,阴六的实力就与阴八的实力达到平衡。于是,伏羲氏的霸王时代结束,神农氏的共和时代来临。

第三个阶段,阴四、阴二由于仍然承受着压力,就继续发展,其气体层次变化为阳五。整个结构的中枢气体之层次,也会发展为阳五。这时,阴六和阴八组成的共和体制,与阴四和阴二组成的共和体制,就形成对抗8+1+6+3=18对抗4+5+2+5=16,从而导致中枢气体结构阳五,能够从中发挥出自己的中枢调节结构的平衡作用。整个结构的中央集权体制,就因此而初步形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黄帝时代,或称五帝时代。

第四个阶段,阴四、阴二由于仍然处在弱势地位,它们的气体结构就继续发展,变化为阳七。这时,阴四和阴二组成的共和体之实力(4+7+2+7=20),就超越了阴八和阴六所组成的共和体之实力(8+1+6+3=18),整个结构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就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阴四和阴二共和体,并没有因此而取得绝对支配地位,它们只是和阴八、阴六共和体交换了地位而已。整个结构的中枢气体结构,仍然发挥着中枢调节功能,中央集权体制,因此而进一步得到强化。这就是夏朝的“家天下”时代。

我们通过《洛书》所表达的抽象形式,来联系夏朝“家天下”的社会实际,就可以发现,夏家王朝的政权基础,是建立在贵族阶层与百姓阶层的对抗之上的。但是,这时候的贵族阶层,已经处于弱势地位,百姓阶层,已经处于强势地位。

这就导致贵族阶层,在总体上对夏家王朝构不成威胁。而百姓阶层,因为结构松散,就更加对王朝构不成威胁。

正是因为这个外部环境的相对宽松,就导致夏家王朝内部的腐化,就导致夏家帝王漫不经心、兄弟之间勾心斗角。

而王朝内部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外面的贵族阶级,即便他们整体上处于弱势,但是,在具体的节点性环节,他们仍然可以形成优势,从而一举战胜王族,夺取王位。

相对于贵族阶级的夺权,百姓阶层,其实是很容易容忍的。

因为,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特定的王朝,而只是一个能够压制住贵族阶级的王朝而以。

不论由谁来建立王朝,只要这个王朝,能够压制住贵族阶级的作恶,帮助他们百姓阶层保护住自己的利益,他们就都欢迎。

当然,他们不希望王朝的频繁更替。这会造成社会动荡,从而损害他们百姓阶层的利益。

但是,如果王朝是突然变更,并没有造成社会动荡,那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相反,如果一个王朝不干人事,尽出一些幺蛾子,损害到他们百姓的利益,那他们,不是希望这个王朝早些完蛋?他们不是要登高一呼、奋起响应,一个个揭竿而起,早些送这个王朝上西天?

事实上,后羿之所以能够轻松夺取夏家王朝的王位,与夏家王朝自己忘乎所以,不珍惜自己的王位,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是由于这种王权的变更,并没有损害到百姓们的利益。

而后来夏家王朝能够复辟,少康能够夺回王位,这就是由于后羿以及寒浞,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他们的所作所为,使百姓们怀念大禹,怀念大禹时代。

所以,百姓们就要拥戴大禹的子孙,寄希望于大禹的子孙们,能够像他们的祖先大禹一样,为百姓们带来安宁与和平,带来繁荣与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