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历史背后更多的真相

 数数数据库 2019-04-09

关于作者

蒲立本,加拿大著名汉学家。1946年前往伦敦大学攻读中国语言和历史,195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来长期担任剑桥大学教授。

关于本书

本书是西方汉学界研究安史之乱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于安史之乱原因的分析并没有局限在安禄山的个人野心,或是朝堂上的权力斗争,而是深入叛乱爆发前夕的制度和人事安排,揭示了这场叛乱的深刻背景。

核心内容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对外扩张。对外扩张导致了行政系统以效率为导向,这推动了藩镇的出现和安禄山的崛起。同时,对外扩张还带来了利益集团对军权的争夺,这使安禄山得以在夹缝中坐大。最后,对外扩张还造成了中央政府实力和威信的下降,这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历史背后更多的真相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叫《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作者是加拿大的一位汉学家,名叫蒲立本,这是他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曾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中国语言和历史,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又长期担任剑桥大学教授。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是蒲立本的代表作,它解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史之乱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说起安史之乱,你应该不陌生,它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中原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民族的优势地位。这场改变古代中国命运的事变究竟是怎么爆发的呢?

过去我们说起安史之乱,那故事都是这样的:安禄山是一个没什么背景的胡人,唐玄宗特别喜欢他,提拔他做了高官。唐玄宗执政后期,沉溺于享乐,不理朝政,使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有机可乘。最后安禄山恩将仇报,发动了叛乱。

这个故事乍看上去没什么,但我们仔细想想,其实有不少问题。唐玄宗为什么要重用安禄山这个胡人呢?难道只是因为喜欢他吗?安禄山又为什么敢于造反呢?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叛乱,要么发生在王朝早期,立足未稳之际,要么发生在王朝晚期,国力衰落之时。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点却很奇怪,当时唐朝刚刚经历了开元盛世,照理说正处于国力强盛时期,安禄山哪来的胜算呢?而且,安史之乱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安禄山起兵的时候,打出的旗号是“奉旨讨伐逆贼杨国忠”。杨国忠我们都知道,那是杨贵妃的哥哥。安禄山造反,跟杨国忠又有什么关系呢?

听完今天这本书,这些都不再是问题,因为作者对安史之乱的原因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这场叛乱的爆发,归根到底是因为唐朝的对外扩张。你可能觉得奇怪,对外扩张是国力强盛的表现,怎么反而会招来叛乱呢?在作者看来,对外扩张导致了三个结果,一是行政系统以效率为导向,二是利益集团对军权的争夺,三是中央政府实力和威信的下降。正是这三点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你拆解作者的观点:第一,对外扩张如何导致了行政系统以效率为导向,这和安禄山的崛起又有什么联系?第二,对外扩张如何导致了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这又如何推动了安禄山的坐大?第三,对外扩张如何导致了唐朝中央政府实力和威信的下降,并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第一部分

安禄山本来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后来却成为守卫唐朝北部边疆的重要统帅。他究竟是怎样崛起的呢?这是因为唐朝的对外扩张,导致国家财政开始以效率为导向。这和安禄山的崛起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就带你一起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外扩张导致行政系统追求效率,这一点听上去不难理解。打仗嘛,当然要讲效率。具体到唐朝,这一点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首先是军事制度。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全国各地设有600多个军府,每个军府管辖府兵一千人左右。府兵不用缴纳税赋,平时务农,农闲的时候参加军事训练。一旦遇上战事,府兵就要上阵打仗。府兵的武器和马匹等全部自理,但他们可以参与战利品的分配。

府兵制大大节省了军事开支,也是支撑唐代前期战争的重要制度。但府兵制后来渐渐衰落,到了唐玄宗时期就被正式废除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唐代的对外扩张了。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时期,唐朝一直在扩张。

扩张就意味着前线离军府越来越远,府兵奔赴前线的成本越来越高,他们渐渐支付不起这个费用了。而且,府兵在战争打完以后,还得回到所属的军府。这一来一回,路上实在是太折腾了。你可能会问了,那唐朝为什么不在前线附近设置新的军府呢?这是因为府兵制的基础是土地。唐朝的前线都已经深入草原和西域了,当地根本没那么多土地。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的问题就更为明显了。唐玄宗特别热衷于对外扩张,杜甫有一首诗叫《兵车行》,里面有两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意思是说,边境都打得血流成河了,唐玄宗却还想着开疆扩土。频繁的对外扩张,导致府兵们再也无力支付战争的费用。加上当时的土地兼并又很严重,很多府兵的土地都被富人买走了,他们只有纷纷逃亡。于是宰相李林甫上了一份重要的奏折,说各地军府已经没有府兵可供征调了,干脆把府兵制停了算了。唐玄宗准奏,府兵制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所谓募兵制,就是国家按期发军饷,招老百姓当兵打仗。老百姓参军入伍以后,就成为职业军人,长期当兵,不用务农,战斗力很强。募兵制不用土地做依托,招来的士兵可以长期驻守边疆。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安史之乱的祸根就这样埋下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募兵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容易导致军阀的出现。我们可以拿府兵制来对比一下。府兵制下有一条规定,战争结束以后要“兵归于府,将归于朝”,就是士兵回到军府,将领回到朝廷。这样士兵和将领只在打仗的时候会聚在一起,将领很难把士兵变成自己的私人军队。但在募兵制下,士兵都是职业军人,和将领朝夕相处。时间一长,带兵将领就容易变成军阀。而且,为了保证边境士兵的生活,唐玄宗还在边境划出一些地区,专供军队和他们的家属居住。这些地区就是所谓的“藩镇”,藩镇的统帅就被称作“节度使”。

更要命的是,唐玄宗为了确保对外战争的胜利,又改变了财政体制。你想啊,募兵制需要定期给士兵发军饷,但当时的金融技术比较落后,由中央政府先把钱收上来,再给藩镇发军饷,这样效率太低。于是唐玄宗就说,不用这么麻烦,以后藩镇可以自行掌管地方财政,你们自己收钱,自己花。这样做确实提高了效率,藩镇不用再担心军饷的发放,但弊端也很严重,藩镇手上又有兵,又有钱,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过,在唐玄宗看来,效率是第一位的,而且他相信自己可以用政治手腕镇住这些藩镇。可惜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这是后话,我们一会再讲。我先带你看看,刚才说的这些事,和安禄山的崛起有什么联系?

唐玄宗在位时期,一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其中河北地区就占了两个。这里说的河北地区,是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两个节度使,一个叫范阳节度使,范阳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带。还有一个叫平卢节度使,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和河北省交界地带。安禄山担任过的第一个高级职位,就是平卢节度使。这个美差为什么会落在安禄山头上呢?

这是因为当时河北的民族形势很复杂,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河北胡化”,就是河北变成了游牧部族的聚居地。河北地区的居民本来以汉人为主,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东突厥灭亡,突厥人以及大批依附突厥的部族向唐朝投降。唐玄宗对他们实行怀柔政策,把他们就近安置在河北地区。于是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河北地区就成为这些游牧部族的定居地。

河北地区住着这么多游牧部族,派一个汉人去当节度使,他不了解当地的民情,连少数民族的语言都不懂,交流都困难,更别说领兵打仗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登上了历史舞台。我先给你简单介绍一下安禄山的生平。安禄山出生于营州,也就是今天辽宁和河北的交界地区。他的母亲是一位突厥族的女巫,没结婚就生了儿子。一些历史学家考证说,安禄山的父亲可能是中亚地区的粟特人。安禄山原本没有姓,他的母亲声称自己曾向突厥的战神扎荦山祈祷,才生下了他,所以就给儿子起名为扎荦山。后来安禄山的母亲嫁给一个姓安的人,安禄山就姓了安,改名为“禄山”,这在突厥语中是“光明”的意思。

安禄山是混血儿,长期生活在多民族杂处的河北地区,具有跨文化背景。据说他精通六门语言。长大成人以后,安禄山在营州给过往客商当翻译,做中介,勉强维持生活。这段经历使安禄山见了更多世面,也让他获得了揣摩人心的本领。

安禄山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是当时驻守河北的名将张守珪。安禄山有一次偷张守珪家里的羊,被抓住了,张守珪就让人打死他。眼看棍棒就要落下来了,安禄山大喊大叫:“你们不是要消灭契丹吗!为什么要打死我这样的壮士!”张守珪听了觉得很诧异,就仔细打量安禄山,见他孔武有力,就起了恻隐之心。于是下令释放安禄山,留在自己跟前做事。安禄山如鱼得水,发挥特长,立下不少功劳,被张守珪收为义子。有一次张守珪派安禄山作为代表,去长安递交文件。安禄山因此见到了唐玄宗,他因为特别会来事,给唐玄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只要唐玄宗派人去幽州视察,安禄山就会极力贿赂和巴结。使者回去之后,就总会在唐玄宗面前为安禄山说好话。于是,安禄山一路官运亨通。到了开元二十九年,他已经升到了平卢节度使,平卢的核心区域就是安禄山的故乡营州。

你看,唐玄宗为了对外扩张,致力于提高行政系统的效率,结果却导致了安禄山的崛起。安禄山获得重用,不仅因为他会巴结上司,更因为他恰好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适当的地方。唐玄宗在胡化严重的河北地区设立了藩镇,一直想找熟悉当地形势的人来做藩镇长官。安禄山精通六种语言,还曾立下战功,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且,安禄山看上去还很忠诚,经常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有一次他见到太子,却不行礼。旁边的人说快行礼,安禄山却装傻充愣,说太子是什么官?我只知道有皇上。唐玄宗听说了这件事,对安禄山就更加推心置腹了,后来安禄山甚至还给小他十六岁的杨贵妃当了养子。

唐玄宗的对外扩张给唐朝的行政系统带来了变革,这为安禄山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唐朝的对外扩张还造成了另一个后果,利益集团对军权的争夺,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安禄山的坐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带你看看其中的玄机。

第二部分

刚才我们说到,安禄山被唐玄宗封为平卢节度使。请注意,如果他只拥有平卢这么一个藩镇,是断然没有实力造反的。到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已经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个藩镇的节度使了。有了这三镇的兵力,安禄山才有了造反的底气。安禄山的坐大,都要归功于一个人的支持:宰相李林甫。说起李林甫,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口蜜腹剑”,嘴上跟抹了蜜似的,暗地里却心狠手辣。这个成语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李林甫的评价。其实,李林甫的人品怎么样先放在一边,他的政治才能还是可圈可点的。记录唐朝历史的《旧唐书》就赞扬他做事谨慎,很有章法。但就是这么一个谨慎的人,把安禄山往叛乱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唐朝的一项制度,叫作“出将入相”。唐朝前期热衷于对外扩张,于是规定,文官可以去担任武将,立下卓越战功的高级将领,又可以入朝担任宰相。比如开元年间的名臣张嘉贞,最初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的官,后来曾在边境统率军队,再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宰相。出将入相的制度保证了文官和武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后来宋朝的“重文轻武”大不相同。但李林甫打破了这项规矩。他对唐玄宗说,应该多用那些寒门出身的人和胡人担任武将。寒门没有政治背景,不会内外勾结。胡人作战比较勇猛,能打胜仗。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唐朝涌现了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名将,比如高句丽人高仙芝,以及突厥人哥舒翰。

关于李林甫的这个建议,很多人都认为他有私心。武将立下战功就可能成为宰相,唐玄宗又那么热衷于对外扩张,在战争中立功的机会当然很多,这在李林甫看来是对自己的潜在威胁。于是李林甫要求任用寒门子弟和胡人为将。寒门子弟没背景,缺乏竞争力。胡人文化水平低,不太可能当宰相。所以,李林甫建议用寒门和胡人为将,显然是出于个人的权力欲。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不过政治家的个人目标和政治目标往往是相互混杂的。李林甫的这个建议,也是为了制止利益集团对军权的争夺。

唐代虽然实行了科举制度,但士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士族通过联姻和政治交换,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通过之前的“出将入相”制度,又有机会染指军权。而且唐玄宗实行募兵制以后,不止在河北地区,还陆续在全国军事要地设置了节度使。这时一些士族官员就会既在中央任职,又兼任地方节度使,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比如四川地区挨着云南地区的南诏政权,唐玄宗就在这里设置了“剑南节度使”,剑南就是剑阁以南的四川地区,今天四川不是还有一款名酒叫“剑南春”嘛。当时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出身著名士族弘农杨氏,又是唐玄宗的小舅子,在朝廷上拥有相当的势力。他就一边在朝廷里做官,一边兼任“剑南节度使”,发展自己的势力。这种现象导致唐朝军队内部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李林甫下决心改变这一现象。这和他的身份也有关系,李林甫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唐朝的宗室,他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所以相对于那些各怀鬼胎的士族,李林甫的个人追求和唐朝的国家利益更具有一致性。

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对于李林甫的那个建议,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寒门子弟不牵扯利益集团,胡人又头脑简单,让他们担任将领,军队内部的关系会简单得多。所以,李林甫看安禄山也觉得特别顺眼。你看这小子,浓眉大眼,憨态可掬,毫无背景,大头兵出身,一路摸爬滚打,靠军功走上来,应该特别好控制吧?于是,在李林甫的庇护下,安禄山官运亨通。正是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安禄山从平卢节度使,发展为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个藩镇的节度使。平卢前面已经说了,辽宁省西部一带。范阳呢,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带。河东节度使,管的主要是今天的山西省一带,核心区域就在今天太原市附近。安禄山身兼这三个地方的节度使,等于整个华北边境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了。

当然,对于安禄山,李林甫也不是毫无防备。为了制服安禄山,李林甫是用了心思的。安禄山原本对李林甫不大恭敬,后来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按规矩要进宫朝见皇帝。李林甫就故意安排安禄山和同为御史大夫的王鉷一起进宫。安禄山和王鉷之前就认识,他觉得王鉷很有水平,对他很尊敬。进宫以后,李林甫严肃地召唤王鉷上前行礼,王鉷赶紧踩着小碎步走上去,弯腰作揖,非常恭敬。安禄山见王鉷这么害怕李林甫,心里也很恐惧,也赶紧跟着弯腰了。后来,李林甫经常约安禄山谈工作。每次交谈的时候,李林甫总能摸准安禄山的心思,安禄山以为李林甫是神仙,对李林甫就更加敬畏。有一年冬天,安禄山在和李林甫交谈的时候,紧张得汗流浃背。李林甫看见了,就好言宽慰他,还把自己的袍子脱下来披在他身上。安禄山回到驻地以后,仍然很害怕李林甫。他经常派一个亲信去长安打听消息。每次亲信回来的时候,安禄山就会问:“李林甫说了些什么?”如果李林甫说的是好话,安禄山就会高兴得跳起来。如果李林甫对安禄山有所责备,安禄山就会愁眉不展,自言自语:“哎呀,我死定了。”

李林甫虽然很有手腕,但他仍然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那就是安禄山的进一步坐大。这背后的原因,是唐朝的对外扩张导致了利益集团对军权的争夺,李林甫为了制止这种争夺,重用了外表老实的安禄山。安禄山从一个藩镇的节度使,发展为控制三个藩镇的地方军阀。你可能要问了,控制了三个藩镇,难道就能对抗中央政府了吗?确实如此。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安禄山手上拥有18万久经沙场的雄兵,而堂堂的大唐朝廷,手上的士兵只有8万不到。而且,当时朝廷的威信也有所下降,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安禄山才有了造反的胆量。唐朝中央政府实力和威信的下降,也是对外扩张导致的结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带你一探究竟。

第三部分

唐玄宗为了对外扩张的需要,把大多数军队都放在边境,这就造成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局面。边境地区兵力很多,中央政府的兵力却很少。

唐玄宗在位后期,边境地区的军队总共达到了49万人,而中央政府的军队只有13万多。李林甫去世以后,杨国忠接任宰相之位。在他手上,中央军又败掉了一半,这是因为他发动了攻打南诏的战争。《旧唐书》里说,杨国忠这个人不学无术,品行也很差,家族中的人都很鄙视他。甚至连安禄山都看不起杨国忠。杨国忠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安禄山说,你是个文盲,还看不起我,咱俩明明是一路人啊。安禄山觉得这个玩笑很低级,就更讨厌杨国忠了。安禄山尚且如此,那些士大夫们怎样看待杨国忠,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杨国忠就急于做出一点成就,树立自己的威望。

杨国忠做了什么呢?他知道唐玄宗热衷于扩张,推崇军功,于是就想,我要有了战功,不就能站稳脚跟了吗?好,那去打谁呢?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太凶悍了,惹不起。南方倒是有一个理想的目标,那就是南诏。南诏位于今天的云南地区,是汉人和当地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杨国忠觉得这是个软柿子,可以捏一捏。其实,早在他就任宰相的前一年,为了给自己树立权威,他就派军队打过一次南诏。结果士兵们深入云南,水土不服,反被南诏打得大败。杨国忠认为这是上次兵力不够,决定这次准备好了再上。

于是,杨国忠就派人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一带募兵。老百姓听说要去云南打仗,都不愿意去,于是杨国忠就下令抓壮丁,强征百姓当兵。

唐朝后期的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叫《新丰折臂翁》,说的就是这件事。诗里说,陕西新丰县有一位八十八岁的老翁,断了一条胳膊。有人问他,你的胳膊是怎么断的呀?他说,当年宰相杨国忠要征兵打南诏。征兵的命令一到,老百姓都哭成一片。听说南诏那里有一条河叫泸水,河里有瘴气,士兵渡河的时候很多会死在水里。我那年二十四岁,正好是应征入伍的年龄。那怎么办呢?我就趁夜深人静的时候,用一块大石头砸断了自己的一条胳膊。征兵的人一来,见我拉不开弓,举不了旗,就免了我的兵役。从此这条断掉的胳膊每到阴雨天就疼,疼得我整宿睡不着觉。不过我还是不后悔,我毕竟保住了一条命,不然我恐怕早就变成泸水中的一堆骨头了。白居易最后借这位老人之口写道:“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意思是说,唐玄宗在位前期的宰相宋璟,不肯奖赏军功,是为了防止穷兵黩武。唐玄宗在位后期的宰相杨国忠,想要讨好皇帝,就拼命追求军功,搞得民怨沸腾。更严重的是,杨国忠这次攻打南诏仍然大败而回,七万大军在南诏国都太和城外全军覆没。这次大败透支了唐朝的国力,也使朝廷威信扫地,老百姓怨声载道。

就在这个时候,北边的安禄山正在冷眼旁观局势的变化。下面我们切换到安禄山的视角,还原他当年面临的情况。安禄山已经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下至少有18万久经沙场的雄兵。同时,升官的希望已经没有了,出将入相的路早就被李林甫切断了。唐玄宗曾想过恢复出将入相,召安禄山入朝做宰相,结果被杨国忠劝阻,最后收回成命,于是安禄山和杨国忠的矛盾就更深了。杨国忠决定先下手为强,想出一条毒计。他对唐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不信你召他入京。他要敢来,说明没问题。他要不敢来,那就是做贼心虚,咱们就派兵把他拿下。杨国忠觉得安禄山不敢来,安禄山犹豫再三,居然来了,还向唐玄宗哭诉杨国忠诬告自己。杨国忠很尴尬,就在安禄山回去以后,把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给抄了。你看,两人的关系已经是不共戴天了。

总之,安禄山面临的是这种情况:自己手上的兵力比朝廷还多,朝廷还刚刚经历了大败,实力下滑,威信扫地。同时自己的上升空间已经没有了,政敌杨国忠还对自己步步紧逼。造反风险很小,收益很大。如果你是安禄山,你怎么选?于是,就在杨国忠兵败南诏以后的第二年,安禄山打出“奉旨讨伐逆贼杨国忠”的旗号,发动了叛乱。总之,唐朝对外扩张造成朝廷的实力和威信下降,这刺激了安禄山的野心,于是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总结

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对外扩张。扩张导致唐朝的行政系统开始以效率为导向,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产生了滋生军阀的土壤。国家在边境设置了藩镇,藩镇又享有独立的财政权,于是尾大不掉。安禄山就是以藩镇统帅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他拥有跨文化背景,这在多民族杂处的河北地区很有优势。于是,安禄山被唐玄宗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开始了崛起之路。

第二,唐朝的对外扩张还导致了利益集团对军权的争夺。唐朝实行“出将入相”的制度,文官和武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导致军队内部各种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宰相李林甫决定改变这一现象,就让缺乏背景的寒门子弟和没有文化的胡人担任将领,这又给了安禄山坐大的机会。正是在这一时期,安禄山从平卢节度使,发展为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实力大增。

第三,唐朝的对外扩张又导致了朝廷实力下降和威信扫地。唐玄宗为了方便对外扩张,把军队都放在边境,造成了军事上外重内轻的局面。杨国忠攻打南诏大败而回,进一步降低了朝廷的实力和威信。这刺激了安禄山的野心,于是引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之久,使唐朝大伤元气,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重视对武将和军队的控制,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唐朝中期以后在军事上“外重内轻”,而宋朝却是“内重外轻”,皇帝直接掌握的禁军数量庞大,边境上的守军却相对较少。这造成了宋朝对外的软弱,也是安史之乱带来的长远影响。

撰稿:卞恒沁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金北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