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渡头村一带在唐代曾是端州州城的说法是否属实?

 岸居居 2019-04-09

2017-08-20 08:41

如今的渡头村一带曾是唐代端州州城。

渡头村一带在唐代曾经是端州古城。对肇庆历史有所了解的市民乍一听这个说法,可能还心存这样的疑虑:现在幸存的宋城墙内不是肇庆古城所在地吗?渡头村一带在唐代是端州州城的说法是否属实?

然而,据肇庆史料和渡头村《梁氏族谱》的记载,渡头村一带在唐代的确是端州州城所在地。渡头村一带在唐代名为金津坊,如今的渡头村,已经没有唐代古城的遗迹。但是,这个城中村如今依然还保留着部分古村旧貌。

建于宋代的渡头村梁氏祠堂是岭南地区最早的祠堂之一。

明代元魁塔旁的广爱亭建于民国7年(1918年)。

渡头村东村口的明代元魁塔距今已有389年。

唐朝·渡头村当时名为金津坊

渡头村是端州区黄岗街道办事处厚岗村委会管辖的一个自然村,西起城区前进南路东堤湾小区,东至二塔路文魁塔脚下。全村600多户人家,共有1000多位村民,村中男丁全部姓梁。

据史料记载,渡头村一带在唐代名为金津坊。然而遗憾的是,如今的渡头村,已经没有一点唐代古城的遗迹。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城中村还保留着部分古村旧貌,记者在村中见到了宋代梁氏祠堂、明代元魁塔,以及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和粮仓。

站在江滨东路上,俯瞰其貌不扬、甚至有点破败的渡头村,记者也有点怀疑,这个城中村到底是不是唐代端州州城?然而肇庆史料和渡头村的《梁氏族谱》打消了记者的疑虑。

据史料记载,唐初(621年)朝廷废高要郡置州,肇庆复为端州,州城设在今二塔路以西至崇禧塔脚下一带,即目前渡头村所在地。

唐朝灭亡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官府将端州的州城迁往现在的宋城墙内。宋皇佑中(1058年左右),肇庆始筑土城,此地从此成为宋代至清代的肇庆府城。

据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咏浩等专家证实,渡头村一带在唐代确实是端州的州城。

宋代·进士梁燮在此开村繁衍

宋天禧三年(1019年),渡头村的梁氏始祖梁燮在唐代古城一带开村居住,繁衍生息。由于村庄位于古官渡之上,故称之为渡头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梁燮字汝和,河南洛阳人,宋咸平元年(998年),年仅20岁的梁燮

考中进士,初任南雄州判,后任河南监察御史。宋祥符年间(1008—1017年),他担任端州刺史。

梁燮卸任端州刺史后,考虑到端州地广人稀,许多土地无人耕种而荒芜,而他曾经为官的南雄人多地少,百姓生活困难,决定动员南雄的

百姓移民端州。

宋景佑三年(1035年),在梁燮之子梁卞的发动下,南雄李、刘、伍等29个姓氏的270名男丁移民端州,他们被分派端州各地落户后垦荒,其后人仍然生活在肇庆城乡。

底蕴·梁氏祠堂为岭南最早祠堂之一

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梁燮的后人为了纪念渡头村开村的始祖,修建了梁氏宗祠。

梁氏祠堂位于渡头村西村口,它坐北朝南,江滨大堤就像一座城墙,横堵在梁氏祠堂大门前。

据渡头村的长者介绍,梁氏祠堂原为三进,1969年,肇庆修筑西江河堤,拆除了梁氏祠堂的头进房屋,“梁氏祠堂的大门只好开在二进房屋上。”

渡头村民小组长梁建熙告诉记者,渡头村梁氏祠堂内曾经立着一块石碑,“是宋嘉定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222年立的,碑文记述了渡头村梁姓祖先梁燮中进士、当官,到南雄招集29姓到高要定居等情况,现在这块宋碑保存在市博物馆。”

让梁建熙感到自豪的是,渡头村的梁氏祠堂是岭南地区最早的祠堂之一,“这几年,广东省和肇庆市的考古专家考证过我们村的梁氏祠堂,他们都说这个祠堂虽然历朝历代多次修缮,但是横梁、斗柱等木结构还是宋代的,墙上的大部分青砖也是宋砖。”

渡头村幸存的清末粮仓。

见证·明代元魁塔民国广爱亭幸存

让梁燮含笑九泉的是,他去世以后,他的子孙后代人才辈出。据渡头村《梁氏族谱》记载,在宋代至清代的700多年间,梁燮的后人梁斗南、梁公锡考中进士,共有梁卞等19人考中举人,还有43人为岁贡、恩贡、拔贡和监生等,其中为官者多达6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梁燮的第十五世孙梁挺芳、梁挺高同科中举,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明天启三年(1623年),他们在仕途通畅之时回乡修建了一座元魁塔,目前仍然耸立在渡头村东村口。

这座明代古塔高27米,呈八角形,外观七层,内为十层,它的塔身为砖木结构,塔基为花岗岩,塔刹为铁,造型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减少。

在元魁塔东侧,记者看到一座古茶亭。它名为广爱亭,建于民国7年(1919年)。

几年前,肇庆市文物部门修葺了元魁塔和广爱亭,给渡头村这个唐代故城所在地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