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细纱50 cm机械波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春夏秋冬情未了 2019-04-09

对于纺织生产中经常遇到的设备、工艺、操作、环境等一般性的问题,结合理论分析与现场观察总能迎刃而解;而那些比较棘手或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通过尝试就能解决但却未能找到根源,这些都会给生产带来困扰。

50 cm机械波问题

在纺纱生产中经常出现约50 cm的机械波,其波谱图见图1。这种机械波不是由于机件回转缺陷造成的,而是因加长上销的使用和牵伸工艺所致。

原因分析

1

实施柔性牵伸的主要技术措施

a)降低细纱主牵伸区控制强度,这种工艺措施主张在浮游区加入控制元件,如压力棒等,适当增大浮游区长度,把浮游区变成曲线牵伸。

b)增大喂入粗纱捻系数,根据粗纱定量不同,纯棉捻系数一般为110~130,甚至为150以上。

c)采用较小的细纱后区牵伸倍数,一般为1.07~1.20。

通过以上措施,在细纱后区最小限度地破解粗纱捻度、最大限度地保持粗纱紧密度,使较多的剩余捻回进入主牵伸区,利用粗纱的捻度形成控制力,防止须条内纤维提前紊乱变速、边缘纤维脱离主体,期望纤维在脱离胶圈钳口的瞬间集中变速,以达到控制纱线条干均匀度的目的。

2

加长上销及上胶圈“脉动问题”

这种思路避免了主牵伸区强控制造成的不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差等弊病;后区大隔距、小牵伸倍数又使牵伸须条以较好的紧密度进入主牵伸区,为主牵伸区大牵伸做好准备;较大的隔距保证了牵伸顺畅,避免吐硬头问题,但是忽略了中钳口和胶圈钳口负担过重的问题。在这种工艺技术中使用加长上销,极易发生如图1所示的50 cm机械波。大粗纱捻度和小后区牵伸倍数,会使有较多捻回的粗纱须条进入中钳口,胶圈钳口下须条紧密度增加,引起牵伸力增大;加之上、下胶圈回转阻力本身就大,两方面综合作用会使上胶圈回转一周出现多次“脉动”(轻微停顿),其波长λ约等于上胶圈周长的1/n(其中,n为“脉动”次数),λ≈39.5/(9π)=1.38 cm(这里n为9次),n与进入中钳口的粗纱捻回数有关,每个捻回的破解约产生2次“脉动”;而波峰的高度与捻幅和胶圈回转阻力大小相关,当捻幅与阻力较大时波峰较高,反映到纱线上:λ≈1.38×E≈50 cm(图1中前区牵伸倍数E为37)。这也是这种机械波波长会随着牵伸倍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其波长基本与前区牵伸倍数成正比。

这种机械波有时并不会造成条干CV值的明显恶化,波峰高度也不会超过基本波谱高度的50%,不会明显影响布面外观,可以不处理,但对技术人员却如梗在喉。

解决措施

a)把加长上销换成SX2-6833型上销。

b)合理配置粗纱捻度和后区牵伸倍数,对于粗纱定量约为5.0 g/(10 m)的纯棉品种,后区牵伸倍数不大于1.2时,粗纱捻系数不大于120;粗纱捻系数为120~130时,细纱后区牵伸倍数应大于1.2。

c)中上罗拉后移量调整得当,这种机械波也会改善;当然,胶圈钳口隔距增大(隔距块换大)、前区中心距增大也会使之消失,但会引起纱线条干CV值的恶化,一般不建议采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