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抄了。 是的,Sir在说国产综艺。 芒果TV新王牌节目,《密室大逃脱》。 制作到阵容,全顶配。 从韩国买回版权,由《明侦》团队操刀。 流量女王杨幂、少女心杀手邓伦、“Hold住姐”谢依霖、综艺熟人魏大勋、土偶小哥黄明昊和骚气跳高选手张国伟组队。 爆款预定? 正巧,隔壁韩版第二季同步开播。 结果……韩版分数比第一季更高,9.4。 本土制作的《密室大逃脱》,6.3。 看完原版,才知道这3分的“鸿沟”到底在哪。 《大逃脱2》 대탈출 시즌2 节目的玩法,跟我们平时玩的密室逃脱无异。 把嘉宾关进密闭空间,通过推理和解谜,找出藏在空间里的线索,一步步逃出生天,每次逃出不设时间限制,直至全员成功逃出为止。 相信大家都有经验—— 密室好不好玩,关键在于真不真。 好玩指数,就看“代入感”的强弱。 这一点,《大逃脱》最懂。 但如果你看过第一季,肯定会记得它的弹幕有多夸张。 即使隔着屏幕,观众直面的恐惧,一点不比在现场的嘉宾少。 以下动图高能预警! 如何营造综艺的代入感? 除了制作的细节,和机关的设定,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突破: 把综艺,做出电影感。 《大逃脱》完完全全地把一档节目拍成了电影。 有如电影《木乃伊》出现的大型人脸,恐怖片里才会出现的那种藏在地窖里的冤魂,《釜山行》里跑得飞快的丧尸。 地点从私人赌场、废弃医院、巫师别墅到地堡、高中学校。 不止是选址,更是从剧本着手向电影靠拢。 虽说是真人秀,但它却反其道而行—— 势要隔离出一个完全架空的世界。 在虚与实的错位中,让你的观感彻底被牵着鼻子走。 这还没完。 来到第二季,去到更尽。 嘉宾刚聚齐,导演第一句话就戳破了叙旧的轻松气氛: 这一季开始,我们不会跟你们一起磨蹭了。 你们有可能集体逃出失败,也有可能因为“死亡”或“失踪”提前被淘汰离场。 现在只播出三集,尽管暂时还没有失败的情况发生。 但第二集最后看他们腿被门夹住差点逃不出来,Sir真被吓出一身冷汗。 发条越上越紧,危机越逼越近。 硬件也有大幅度升级。 第一个场景就是学校的超大型体育馆。 △嘿嘿,这场景后面会有反转 藏在体育馆深处,还有无数的密道。 到这里,已经把嘉宾都吓傻了。 这特么要从哪里找线索?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 这样的大规模布景之下,故事线和场景比上一季更复杂,解密难度也更高。 Sir简单说说第一个故事,让你们感受一下。 “未来大学”的体育馆被莫名封锁。 最开始被发现的,是体育馆里遗留的传单和大字报: 禁止学生进出体育馆。 好不容易在毕业前盼来了新的体育馆,现在还不给我用了? 学生的牢骚,还是小事。 被隐瞒的,似乎是更严重的事件。 周边居民证词表示,曾有白光和巨响出现,还有很多穿着西装、军装和长袍的人在体育馆进进出出。 这时,故事反派出现了—— 为了掩盖消息,有神秘机构制作了假新闻来污蔑居民(这波操作很韩国了)。 队员们甚至还找到了建筑内部的监控录像。 突如其来一股白烟弥漫。 一个,两个。 只见研究人员纷纷倒下。 究竟怎么回事? 当你跟着队员们的步伐,往体育馆深处走去…… 一开灯。 卧槽…… 《2001太空漫游》的黑石碑加强版再现(还是会闪光的)! 因为白烟倒下的研究人员尸体竟然就在旁边。 所以到底是杀人,还是阴谋?黑石碑里面还有什么未知的危险?黑石碑又为何停留在这里? 所有的秘密,Sir不剧透。 但可以说的是,在第一季模仿完赌片《老千》、丧尸片《釜山行》、恐怖片《昆池岩》以后,这一季开始向高难度进发,一开始就用上了科幻片概念。 △左《大逃脱》,右电影《老千》《釜山行》《昆池岩》 而且这一季的线索,藏得更巧妙。 比如最常见的开门。 以往的过程:找门→找钥匙→开门。 可这一次的门…… 没有钥匙孔?! 因为铁柱反卡在了门外面,在里面的队员们几乎无法移开。 怎么操作? 要换种思路了。 既然是铁棍,那就用磁铁呗。 然后又真的让他们记起来前一个密室有两个莫名其妙出现的大磁铁。 就这样隔着厚玻璃,用磁铁吸住铁棍,一点一点把铁棍挪动。 磁铁不够力。 再找几张纸,塞进门缝借力…… 通关的钥匙,不再靠找的,而是靠想的。 为了让故事设定更令人信服,节目组甚至设计出新的语言体系—— 黑石碑上的密码。 大家来做个测试,下图五个圆圈代表了什么意思? 虽然有字幕,但其中原理Sir是绝对想不出来: 圆圈中的一点,是自我为中心的意思,意为“我”,而远离在中心的一点,代表“你”; 两个圆点在正中代表“我们”,在边缘的是“你们”。 两个圆重叠,点分别在两个圆的中心和旁边的,代表“我和你”。 …… 如此看图说话,硬是解出了一段象形文字。 看到这里,国产版《密室大逃脱》只能说是个初级玩家。 Sir相信,它的复杂程度,制作规模完全可以做到媲美韩版,甚至超越。 但这3分的差距,更在于细节和态度。 这两点,分别对应制作和嘉宾。 先说制作上的细节。 Sir在聊第一季的时候说过,《大逃脱》有趣的地方在于敢让明星犯蠢。 犯蠢的乐趣,来自剧情的无法预知—— 观众完全不知道嘉宾下一步会怎么走,会遇到怎么样的反转。 比如《大逃脱》第一季第一集。 一行人翻遍整个房间,用了几个小时尝试打开门口的锁,却发现…… 房间有另外一扇门开着。 发现前没有任何铺垫,就是用竹竿一捅—— 哈哈哈,刚刚搞了两个小时竟然完全没用啊! 一脸懵逼,又一脸兴奋。 这就是节目效果。 类似的场景在《密室大逃脱》里也有出现。 队员得用各种方式凑够175kg重量,才能把门打开。 明明门其实已经解锁了,他们却没发现。 按照综艺效果,等他们自己发现的瞬间那种懊恼的展现才最有趣。 但《密室大逃脱》却生怕观众看不懂,在他们没发现门是拉开之前,多手加了字幕: 我绝不会告诉你,此时门已经解锁了,但不是推开,是拉开 反转,剧透了;惊喜,冲淡了。 这一个细节,暴露了节目组的不自信—— 他们低估了意外的力量,低估了观众的耐心。
与其让观众慢慢沉浸在剧情中,不如给他们更快捷,更直接的刺激。 这一点,可以看嘉宾的表现。 同样是密室逃脱,两版看下来Sir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 嘉宾的专注度。 《大逃脱》的嘉宾,在任何时间,都专注在解密找出口这件事情上。 就算是需要等待或者解不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空间里走来走去不断地寻找线索。 但《密室大逃脱》的嘉宾,在等待的时间里,不仅吃起了辣椒,卖起了金主爸爸的广告还能用道具演情景剧开演唱会。 就像几个随时可以跳出剧情的演员。 电影里,有一种手法叫“跳出第四面墙”。 但跳多了,“墙”就失效了。 你到底要我看密室逃脱,还是看明星搞怪? 傻傻分不清楚。 这样一来,节目的紧张感在玩闹中被降低,节奏被打乱。 看《密室大逃脱》的评论,所有的好评都整齐划一地出现一个词: “有梗”。 Sir不确定这是不是水军的统一口径。 但如果是真实感受,更说明节目的崩溃。 一档密室逃脱节目,被夸奖的不是机关的精巧,不是剧情的反转,甚至不是嘉宾的才智…… 唯独,需要“梗”来支撑。 为什么各项条件都配备的《密室大逃脱》,又一次败下阵来。 在Sir看来,是我们对“综艺”理解的偏差。 什么是综艺? 许多人说,综艺就是拿来放松,看着乐就行。 但快乐,也分高低。 Sir前几天重温《圆桌派》,窦文涛在节目中提出了许多人对“快乐”的误解。 我们总说,多巴胺使人快乐。 他说,这是错的,多巴胺只会使人“上瘾”,会让人“渴”。 而真正让我们快乐的,是另一种物质,叫胺多酚(又称内啡肽)。 它带来的,是满足、幸福、宁静。 胺多酚什么时候分泌? 在人受伤后,大脑分泌胺多酚镇痛;人长时间运动后,会分泌。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才有可能享受等价的快乐。 国产综艺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Sir认为,出错的,不一定是节目本身。 对综艺的误解,可能出于我们长久对“快乐”的误解。 快乐难找吗? Sir想说,难也不难。 难,因为它不是对欲望的无底线迎合; 不难,因为它只是克服欲望后的条件反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