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根路:从蝴蝶湾回望叉袋角

 关福 2019-04-10

蝴蝶湾畔民居揽胜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册,1947年版):今“蝴蝶湾”一带的淮安路

随着租界扩张和城市化的发展,麦根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带房地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前后,沿麦根路各种石库门新旧里弄、花园洋房,蔚然成型,众多纺织厂、煤球厂、无线电厂、保温瓶厂、日用化学品厂……也夹杂其间,一部生活气息浓郁的西区都市乐章,在如今被称作“蝴蝶湾”的这片土地上弥漫着。

归仁里

康定东路3弄,原麦根路195弄

归仁里过街楼细部

1928—1930年间,由盐商黄寿山(杭州人)向在北平为官的桑姓买进3号房产和周围地皮后,建造了14幢砖木结构二层楼石库门旧式里弄房(包含原3号在内)。“归仁”取自儒家经典“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黄氏原居住在3号内,建房后搬至6号居住,而3号作为藏书室用。抗战后,此地房产又全部转卖章锦林,章氏迁居3号,但3号后被国民党中统机关——“醒声社”占用。1949年后,“醒声社”匿迹,而3号都归章氏,至今仍由其后人居住。除该处外,归仁里房屋均系公有房屋。

归仁里弄口过街楼及沿康定东路房屋

泰来里

康定东路13弄,原麦根路209弄

泰来里弄堂口及其细部

东靠归仁里。约建于1911年,系天主教会产业,为三层楼砖木结构教堂式建筑,共计12幢,建成后以“首慈堂”名义出租。在弄内建筑东侧,原来种植有草木,在归仁里建成后,又在此增建二层楼砖木结构住宅建筑6幢。其名称据传由广东人周泰来经管,故名“泰来里”。弄底可与太和坊相通。

泰来里弄内建筑及细部

世德里

康定东路33弄,原麦根路233弄

世德里过街楼及其细部

紧邻泰来里西侧,并与之相通。1928年由世界书局(总经理绍兴人沈知方)在此建造42幢住宅,系二层楼石库门旧式里弄,砖木结构。除了街面一排外,房屋式样都基本一致,全弄北宽南窄。当时由副经理沈思期收租和受理。因传说世界书局“积德”,故称为世德里。抗战前,该处租金昂贵,租客稀少。后因世界书局债务缠身,遂将世德里房产抵押给劝工银行,后正式卖与银行成为其产业,但不久后又转卖给国华银行。“八·一三”抗战爆发,苏州河以北居民纷纷迁入定居,人口逐渐增多。1949年后,因国华银行经理唐寿明系日伪汉奸,世德里定为敌产而由国家全部接收。

世德里弄内弄外建筑

三余里

康定东路53、63弄,原麦根路259、269弄

三余里两处弄口及其细部

为二层楼石库门公馆式建筑,计17幢,大约建造于“八·一三”抗战之前。据当地居民称,原来即为公馆。原麦根旅社在康定东路49号(原淮安路255号),后改为民居。

三余里沿街建筑

张爱玲故居

康定东路85号,原麦根路313号

藏身弄内的张爱玲故居

这幢四层清水红砖老洋房,如今隐藏在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的背后,且已与周边旧里融为一体。这栋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建筑,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建筑南立面有连续的券窗和大型水泥台阶、雨蓬、晒台等,屋前还有花园,现已不存。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在这座老宅中出生,并度过了几年青春岁月。1922年张爱玲2岁时,父亲张志沂(字廷重)谋职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而全家则搬家到天津英租界。母亲黄素琼(字逸梵)是一位新潮女性,而张志沂是旧式遗少,不同的世界观,造就了其婚姻生活的不如意。1924年母亲黄逸梵撇下子女撺掇小姑子,即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一起出门远行,漂洋过海赴英国留学去了。8岁时,张家又从天津搬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阅读中国古典名著。1930年,张志沂与妻子黄逸梵离婚,10岁的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后来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又在圣玛利亚女校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1934年,张志沂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结婚。张爱玲与父亲之间的和平关系就此终结。父亲曾把张爱玲关在一个屋子里长达半年之久,直到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保姆的帮助下,逃离了自家铁门,跳上黄包车,来到开纳路(今武定路)她母亲那里。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居如今更为人熟知的,位于赫德路(今常德路)上的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

张爱玲及故居入口

正是麦根路这栋房子,正是这段少女时期的经历,带给了张爱玲无尽的敏感、倔强与哀愁,那种阴郁、刺痛的生活,也一直延伸到她的内心和创作中。如今,故居已成为文化中心的一部分,张爱玲家人居住过的房间分别成为文化中心的剧场、图书馆、活动室和办公室。文化中心还在这里特辟“张爱玲书屋”,使这个老上海的文化符号在爱玲作品的“原乡”绽放。

张爱玲故居所在弄堂及北侧街道文化中心建筑

康定花园

康定路2号

康定花园东楼

原为上海滩“颜料大王”张发文的张氏花园。正门在康定路上,而麦根路上的东侧立面也相当精彩,使其当之无愧成为麦根路上最美建筑之一。由三幢建于1923年左右的法国古典式花园住宅组成,典雅庄重不失华丽。外立面装饰强调垂直向构图,简洁的几何纹样受当时西式装饰风格的影响。主立面两侧前凸,形成中间虚两端实的格局,中间巨柱贯通两层。1953年,上海市卫生局购下此处三幢建筑(康定路2、4、6号),后合并为2号一个门牌,并在此设立上海儿童保健院。1954年,兼并香山路上的“上海儿童医院”,在此处成立上海市儿童医院。1994年医院迁出后,康定花园至今仍是市卫生系统办公用房。

康定花园沿街建筑

麦根里(淮安里)

泰兴路703弄,原麦根路397弄

1980年代麦根里地形图和建筑群俯瞰(录自《静安区地名志》)

1916年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零星散布着一些庄稼地。沿苏州河边有一排白色的栏杆,“白栏杆”成了当时这一带的地名。后有世代为官的安徽合肥龚氏投资建造旧里住宅,以所在路名定名“麦根里”,白栏杆之称就此消亡,之后又随麦根路更名而称“淮安里”。麦根里地域狭长,有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86幢,在弄堂东西两头有广式弄堂房屋39幢,中间分布有13条支弄。抗战后此处房屋曾由外商义品洋行经租,直至1949年后政府接管,成为公有房产。麦根里人口突增也发生在抗战之后,大批劳动人民从闸北逃难而来。近期,麦根里已全部拆除。

2007年时的麦根里内外(摄影:陈寒松

2019年已拆迁的麦根里泰兴路沿街,不远处为在建中的昌平路桥

-待续-

参考资料

《上海市里弄俗称汇编》,上海市公安局编,内部发行,1975年

《上海市静安区地名志》,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志》,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局编,内部发行,2000年

撰文·编辑

张渊源

摄影

陈寒松

张渊源

审校

陈寒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