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眼看课 | 郑宏瑞:品三词共读苏轼

 山湖微波 2019-04-10

第1665期

课 堂 实 录

慧眼看课 | 吴小清:《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课堂实录

编 者 按

     苏东坡一个充满恒久艺术魅力的名字,一位满是传奇色彩让人仰止的文人。斯人已去但从未离开,我们从今人视角,追其足迹,品其三诗,悟其真情。如何展开有效阅读?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带学生走得进文本,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走得出故事,重塑时代精神。”

(云南曲靖经开区一中 丁涛)

品三词共读苏轼

苏轼,是我们走近诗词时无法置之不理的先贤。他的诗词成为珍奇至宝,也链穿着代代学子对诗词的温暖回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课堂中这些熟诵的诗词不断地拉近了我们与苏轼的距离,我们知道他曾是傲气与才华并存的大才子,也知道他不可避免地遭受人生中的大挫折大波浪。正如叶嘉莹先生评价:“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仅仅靠着几首断续的诗词真的无法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在苦难中日益成熟的大诗人。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苏轼的诗词进行全面联系地欣赏,才可以更接近苏轼,才可以更深入了解他的苦难,汲取真正的思想精华。

在这节群词专题教学课中,吴小清老师选择了苏轼的《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和《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三首词,整节课以诵读为媒介,带学生初步感知诗人形象;探寻诗歌内容时巧借共性中的“异性”,进一步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读到说,从说到写,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勾勒“我心目中的苏轼”。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诵读——初赏苏轼

诵读是接受诗词最直接的办法,诗词文字所特有的平仄起伏停顿的音韵变化,也诉说着诗人最真切的感情。于是吴小清老师首先引领学生用心诵读,初赏苏轼,同样的苏词,初读出不一样的情感:人生低沉,悲叹壮志难酬——虽有失望但有希望——乐观、豁达。这样的诵读,这样的感受,也为接下来细品诗歌设置出最大的问题,引发了对诗词欣赏探究的更大的兴趣。

“天气”——走进苏轼

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一尝试无疑加大了课堂的容量,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情,做出有效的取舍。如何找到群文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之构建成一座通往群文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课前教师需要花费心思琢磨的。小清老师说:“三首词都写到了‘天气’,但是,具体天气状况相同吗?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天气的景语分别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情的情语呢?”

《西江月》

生:《西江月》是在“夜来风叶已鸣廊”和下片的“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可以读出作者的思念亲人的孤独落寞,对世道的愤慨。

师:找了三句,感情的关键词有三个:思念、孤独和愤慨。

……

《江城子》

生:“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和还有那个“暗泉鸣”,给我的感觉是生机勃勃,而泉水叮咚反映了内心的欢喜满足。

师:说的很准确,这个“春雨”意象给人感觉是怎么样子的?

生:生机盎然的,滋润万物的

师:我们会想到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也会想到春雨贵如油,所以这个意象给人感觉是充满希望,滋养万物的。

生:乌鹊喜,报新晴,可以看出天气喜人,内心愉悦

……

《定风波》

生:“莫听穿林打叶声”,可以看出下着狂风暴雨,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说明外在的风雨不能影响诗人的内心,他的心灵真正摆脱了现实的枷锁,他真的释然了、豁达了、超然了。

师:是啊,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固然有狼狈之时,但只要我们内心有足够的坚定和超脱,也就没有风雨晴天的干扰了。

从天气入手,紧抓意象,带学生走进诗境,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整合,将诗人形象内化于心。“思念、愤懑”“欢喜满足”“豁达超然”,诗人就这样翩然而至。

书写——探寻苏轼

课堂于此并未止步,小清老师通过仿写的形式巧妙地将诗人面对困厄时的精神外化于行。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颜色,我会选择 蓝色 ,因为 苏轼的胸襟,犹如苍穹之鹰,洒脱自由  。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植物,我会选择           因为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音乐,我会选择           因为                                   。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贴生硬的标签,还学生本色,让学生站在本位,以本真的体悟,挖掘诗歌带给人们的情感力量。适时地进行评价与总结,“在苏轼身上,那种笑对坎坷,笑对不幸生命的态度让人敬佩”让学生对苏轼的境界有了立体的认识。

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积淀,还要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带学生走得进文本,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走得出故事,重塑时代精神。漫漫语文长路,待你我不期而遇。

作 者 简 介

       郑宏瑞,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成员。

本期责编:胡艳

执行主编:付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