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近一个月的第一条朋友圈:微信删除,闭关读书。 朋友们马上发来消息问我怎么了。 我说早就不想发了,没什么好表达的。 我算是朋友圈里的晒照达人,尤其是晒娃,另外什么柴米油盐、朋友聚会、工作培训、喜怒哀乐都喜欢用朋友圈记录。 当时的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食粮,滋养着自己热闹的烟火生活…… “成熟了吧,不再喜欢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情绪了。”大宝发来一条信息。 不久前“1亿人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的新闻上了热搜。我当时还在感叹,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人默默淡出了朋友圈。 没想到自己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昨天晚上读了一段文字,很受触动。
是的,过去我们迷恋朋友圈的热闹,但是热闹都是表面的,都是脆弱的。那些没有深入沟通的安慰、夸赞和追捧,根本无法到达内心深处。想想那些把微信作为另类途径交友别有用心的人就知道了。 关了手机,心事还是自己的。 正像大宝说的那样,成熟就意味着学会自己品尝生活的味道,而不是寻求别人的慰藉。 成年人和孩子的区别,大概就是学会独自消化情绪,一个人扛起生活。 年纪渐长,生活也渐渐变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墙里面是自己,墙外面是别人。 也是自己的经历:2016前,研究生毕业,当时的就业形势已经很严峻了,有份不错的工作真的已经很好了,于是“着急”签下了南京的一家设计院(我家是山西的)。 到了南京租了江宁区的一间小屋,朝九晚五之后就缩在狭小的屋里日夜独自寂寞,经常好几个月与人说不上一句话。 某天,小区门口一辆洒水车经过,放着生日快乐歌,突然泪流满面,冲出去对着司机大哥喊谢谢。 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 和女友聊天只能视频,想家啦就跟爸妈视频,中秋、元旦三天回家也是不太现实,时间紧,路程远,票价还贵。当时真的理解了在外打工的人们,不是不想家,而是想也白想。 也常常坐地铁到玄武湖边上看看南京火车站的人流,到夫子庙找小贩聊一聊,到街对面的山西面馆听听久违的乡音... 那段时光里,延绵不断的孤独和沉默填满出租屋的空隙,即使三年以后,想起来仍然十分生动。 是啊,人生中,我们似乎都会有一个阶段与孤独为伴。升学时的压力、工作时的迷茫、分手时的痛苦、遭遇意外时的不知所措……这些时刻别人再怎么可以感同身受,也要独自撑过。 对成年人而言,孤独像一场重感冒,不时找来,令人浑身难受。只要扛过去,就是大病痊愈。 戒掉朋友圈只是显性的成熟标志(说得自己真好意思),之前其实有种想来属于隐性的成熟标志——喜欢上了李宗盛的歌。 大白话,也是大实话! 我们经常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但岛与大陆的距离,总要比常人远一些,再远一些。 可是距离虽远,仍旧能够抵达。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孤独的基因,只是强弱不同,而要治愈孤独,再没有比爱更好的药。抽出时间多陪家人,哪怕只是互相看着对方,也是幸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