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五)

 江山携手 2019-04-10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五)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五)

(五)起承转合

诗的结构往往是“起、承、转、合”的结构。但是,由于诗有字数的限制,有时甚至连动词也可以省掉,主谓语也可以颠倒,因此四句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明显。不过,如果仔细体会,还是可以发现大多数绝句的结构是可以分析出“起承转合”四个过程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这也是写格律诗的章法。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古风、长律篇幅较长。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1、起笔。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关系到能否引人入胜,引起共鸣。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毛泽东《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很明白、直接切入主题。

2)暗起。即笔不切意、切题。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只是暗寓题意。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后三句为: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暗写桃花美丽而富有吸引力,看花的人川流不息。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后三句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用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如朱淑真《落花》起句,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承句“妒花风雨便相催”,才写落花的原因(后两句为: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明起、暗起和反起,常常采用的方法: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后三句为: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后三句为: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后三句为: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三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如崔颢《长干行》中的“君家何处住?”(后三句为: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等等。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为下文的波澜起伏而埋下伏笔。

2、承笔。承笔起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起笔之意,将诗意推进一步,又启转笔之由,其方法有顺承和反承。

1)顺承。即顺理承接起句,在顺从起句的基础上,把诗意展开一层或推进一步。如岑(cén)参《行军九日思长安古园》中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起承两句是因果关系(后两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起承两句是并列关系。承句为起句进一步将画面展开(后两句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起句意思未尽,而让承句补充(后两句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反承。即意思与起句相反。如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间花”起承两句一前一后,一有一无(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3、转笔。转句在承句的基础上,或用递进法,推进诗意,或用离题法另辟佳境。翻出新意,形成波折。其方法有曲转、反转、翻新、递进等。

1)曲转。曲转是计较平淡绕个弯的转笔手法。有的加上转折句。如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第三句不直接写人迫不及待地连夜去看花。而拐弯抹角地写想看花的思想动态:“只恐夜深花睡去”,合成看花的情景:“故烧高烛照红妆”。

2)反转。转句的意思与起承两句的意思相反。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转句“忽见陌头杨柳色”,一下看见如许春色,自己只有一个人,丈夫在外。心情突变:“悔教夫婿觅封侯”。后悔不该叫丈夫去封侯觅官。心情急转直下。

3)翻新。翻新就是另辟佳境,翻出新意。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嫌屐齿映窗台,小叩柴扉久不开”。作者想入小园赏花,但不得门开,未能如愿。而转句突发新意,“满园春色关不住”,触发人的联想,春色一旦满园。门就关不住了,顺便引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合笔。

4)递进。转笔和承句为递进关系。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转句进一步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把瀑布推向“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高度。

 4、合笔。合笔即结尾。一篇之妙,在于结句。合笔要高昂有力,语意既要分量重,又要能概括主题;既要收束全篇,又要余音不绝,言尽而意不尽。其方式多样。如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以景合笔(全文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的:“临风怀谢公”以情合笔(全诗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宋人李膺的《隐逸》:“寒尽不知年”以议论合笔(全文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李白的《秋浦歌》中的:“何处得秋霜”以设问合笔(全文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现举例说明: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以上两首诗很明显,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第三句总是第一、二句和第四句之间的挂钩,绝句做得好不好,第三句的关系很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以上两首,第一、二句是起句且对仗,两句平起,点明题目,为起;第三句转,第四句合。凡第一、二句用对仗的绝句,常常只有“起、转、合”三段。

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

以上两首,第一、二句是散句,有起承关系,第三句既不是转,第四句也不是合。这两句的创作方法是“赋”,就是描写,是用来描写前两句所叙述的情景,如五言诗第三、四句特别渲染了“黄花笑逐臣”,七言诗第三、四句特别渲染了“玉楼天半”。但是,要注意这类结构的绝句颇为罕见。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以上两首,整首诗以两副对仗构成,四句之间非但没有起承转合的关系,甚至也体会不到起承关系。勉强分析,王诗第一、二句是起,第三、四句是合。第三、四句是流水对,也可以看作是转、合关系。全诗的主题思想在“合”的部分。柳诗四句全是客观描写,没有正面写征人之“怨”。第三、四句描写塞外荒寒的景色,第一、二句则倒过来说:在这荒寒的塞外,征人岁岁年年驱驰于金河与玉门关之间,朝朝暮暮过着骑马挥刀的生活。可以认为第三、四句是“起”,第一、二句是“合”。

下面再举一些例子来进一步说明:

第一首                        相思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

第二首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第三首                        婕妤怨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第四首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家,对于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要求必须符合“起承转合”的逻辑性。甚至规定了绝句的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律诗的第一联必须是起,以下三联,必须分别为承、转、合各一联。从以上四首诗可以看到起承转合表现得很清楚,可以用来说明一首诗的逻辑性。

第一首和第二首,都是起承转合各一句。第一句“红豆生南国”,“打起黄莺儿”,概念都不完全,必须有下面第二句,才完成一个概念。所以,“春来发几枝”和“莫教枝上啼”是承接上句以完成一个概念的。第三句都是转句,没有这一句,那么第四句就和第一、二句找不到关系,也就是这首诗上下无从结合。

第三首“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二句是平列的对仗句,没有起和承的关系,只能说这二句都是起。第三句仍然是转,第四句是合。可见这首诗只有起、转、合,而没有承。

第四首以“北斗七星高”一句起兴,而第二句“哥舒夜带刀”不能说是承接句,因为它和第一句没有关系,我们只能说二句都是起句。第三句仍然是转,第四句仍然是合。这样看来,所谓起承转合的规律,在于活用,而许多绝句,可以没有承句,但不可以没有转句。

我们写诗时,常常缺一点东西(有起句,承句,缺转句或合句)。而唐人的诗不会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这么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的前三句是叙事(即起句),如果只有这三句话,它不构成诗。后面的“云深不知处”(合句),使这首诗顿时产生一种禅意,把诗的意境拓展开来了,使人产生一种联想:人生不也是悬浮在云雾之中的吗?前三句是铺垫,第四句才是诗意的表达。乾隆皇帝写的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八片九片十来片”,三句就写完了。这是诗吗?不是(只有起句)。后来宰相刘罗锅给加了一句,“落进草丛都不见”。这就是诗了。我们写诗就缺少这第四句。

我们再举一首三起一合的诗例,如元稹:《阮妻(二首之二)》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yǎn,覆盖)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这是咏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到仙女的故事。前三句是平行句(起),列举天台山中的美好事物:第一句说仙女之美(脂肉即肌肉),第二句说仙山楼阁之美,第三句说山中花草之美(万年药即食之长寿的草药)。在第三句之后诗人省掉了含有“转”意的一句话,即“既然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于是就得到第四句(合):你们为什么还要忆念人间而回来呢?由此可见,唐代诗人把“起承转合”看作是诗文结构的一般性原则。他们不受旧的形式所拘束,而是发挥创新能力,灵活地变化运用,在诗的句法结构方面不断有新的创造。

(未完待续)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