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三十)

 江山携手 2019-04-10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三十)

    3、诗词用典的好处。

     (1)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啰嗦。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诗句,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

     (2)诗词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要含蓄,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这样。

     (3)诗词的语言要说得具体,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数是前人的事,往往是具体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

   以上谈了一些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积极意义。但必须指出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一般说有以下两种滥用的情况:第一,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话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这些典故不起积极作用,反而使诗意晦涩;第二,用典生僻,使读者不懂或误解。如前面提到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zhì,“烤”也),五十弦翻塞外声”,诗中“八百里”的诗句很能使人误解为在八百里的行军中把烤肉分给麾下。而不知“八百里”是“八百里驳”的简称,“八百里驳”是一种贵重的牛,见《世说新语·汰侈》。这句是说把贵重的牛杀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给麾下。这个典故在一般词书象《辞源》、《辞海》中是查不到的。这样的用典使人不知其然,不应该引用。

   现代人写古诗,不是典故用得多,用得烂,或翻新不够,而是根本没有典故,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典故为何物,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大悲哀。矫枉应该过正,我想,我们写诗填词,不妨多用些典故,这有利于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我在写诗时,就有意识地去用典。今年年初以来,北京经常下大雪,刮大风。我写了一首《五绝·北京三九天》,起句为“雪片如飞席”,化用李白《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句,加大了大雪给人的感受,自感很满意。

   4、诗词用典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作品中的“意象”。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诗词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细节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手法,而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如像杜甫《北征》诗中,描写“小儿女”身上的补丁:“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天吴”是神话传说中的虎身人面的山神,“天吴及紫凤”是指衣服上刺绣的花纹图案,“褐(hè)”即袄。运用这个细节来表现杜甫家人艰难的生活,就很有力。小女儿的破棉袄补上这块颠三倒四的绣花补丁,说明其家人穷得连一块合适的补丁也没有。

     (3)注意作品中的“逻辑思维”。通常诗人能注意到诗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但有时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形象的依据,而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评价,则是艺术形象的主观因素。为了使笔下的艺术形象符合生活的真实,诗人必须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即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的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4)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zhì,“猪”也)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同“殍”,读piǎo而不读fú,“饿莩”即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此句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儿女之情的,经(南宋)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在离别时的怀念,不是儿女之情。

       ②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5)注意作品中的“意境”。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①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的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而内在还有更深邃的思想,那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从这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意境,不仅是完美的,而且是高超的。

       ②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③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的《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在四句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在一首之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④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四句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也寄有作者情感,即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

       ⑤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同“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又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