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状态,贵在一个诚字。对上诚,对下亦诚;对长辈诚,对晚辈亦诚;对位尊者诚,对位卑者亦诚。有了这个诚字,我们在跟领导、长辈、老师说话时就会尊敬而不谄媚,跟部下、晚辈、学生说话时就会爱护而不轻视、严苛,也不会过度偏爱。在跟我们有求于他(她)的人说话时,也会尊重、抱持期望而不着意讨好,失去自身的尊严。 跟人说话的态度以及方法,也是心学的修行方法。禅宗有所谓“口头禅”,实际就是指说话时要观照内心的状态,正确地言说。儒家所说的“与人忠”,也包括与人说话时要诚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是说言必信,行必果,更是强调意念发出之时就要诚。老师曾经说过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这个意思。 其实,对于成熟的人以及一些敏感的少年儿童来说,你对他(她)的态度——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态度,所谓弦外之音、话里有话,他是能清晰地感知到的。换句话说,书面文字可以骗过一些人,语言却很难骗过,面对面的交谈,语气加上身体语言,会把你的真实态度暴露无遗。冷淡也好,热情也好,谄媚讨好也好,对方大致是知道的。如果你的表面态度偏离了内心世界,智慧的人会在识破之后一笑了之,抱有恶意之人则会利用你的偏颇的态度,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即便不从修身角度,只是从你要征得他人认同和真心支持的功利角度说,诚,也是正确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