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虚室生白3ud10a 2019-04-10

19世纪30年代初,关于开发西北的呼声日益高涨。此背景下,西安以及周边地区才逐渐被加以重视。当时的咸阳地区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张恨水先生,这位饱读诗书的文学家,面对曾经在周、秦、汉等朝代产生过灿烂辉煌的土地,内心会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此次自西安城西门出发,走向渭北高原,对沿途所见和遭遇有着很深的感触。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原载于《旅行杂志》1935 年 第9卷 第4期

原文如下:

一、咸阳古渡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西安城墙西门,民国

在一个清明的早晨,我坐着上海新运到的道奇汽车,出了西安的西门。西北的城市,多半是在城墙之外,再加一道子城,这叫关,所以西北各处城市,除了东门、西门,还有东关、西关。在西安西门以外,西关以内,有一口井,这是值得记载的。

因为全西安十三万人口,若要喝甜水的话,全喝的是这口井里的水。别处掘得的井水都是咸的,只有这井水甜。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西安西关外飞机场,1935

出西关,便是大营,大营外,有飞机场,若是航空到西安去,在这里下机。由这里西去约十五里路,都还是秦汉都城。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未央宫遗址,1937年

在公路之北,有一片黄土高坡,上面有几户颓墙破壁的人家,那就是最有名的未央宫故址,正和南门外的曲江池一样,是一无所有的。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沣河之丰桥,民国

三十里到丰桥。这座桥和东路的灞、浐二桥相仿佛,略短一点。只是桥基的建筑,国内少见相同的,所有桥下面的桥墩,是用许多圆桶形的石块架叠起来的。过这里,就是渭水东岸了,周的灵囿、秦的阿房宫、咸阳古城都在这前后,现在可没有什么,不过一片平原,种着麦粟而已。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咸阳古渡,1935年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咸阳古渡,1935年

四十多里,到了渭水河边,唐渭城也在这附近。我们念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那典故也就由这里产生。唐朝送人东出都,到灞桥;送人西出都,到渭城。现在的咸阳县城,移在渭水西岸。从渭河东岸看,可以看到半环小城,顶着两个残破的小箭楼。在咸阳城外,渭河西岸,立有一幢木牌坊,上写着咸阳古渡四个字。这咸阳古渡四个字,是含着多么浓厚的苍凉诗意呵!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渭河上游,民国

但是这渭河,虽是姜子牙钓过鱼的所在,和我们理想中青溪老石、游鱼历历可数的景象完全两样。这里是一片泥滩,湮没了西兰公路的路线,到泥滩上一看,那渭河由南而北微弯的流着,虽不曾发出什么巨浪,可是像黄河一样,流着很急的浪纹,向前奔去。

水的颜色,也像黄河的水带着混浊的泥沙,黄中有黑,令人望着,生不到一点美感。河面却是不怎样的窄,约有半里,两岸没有山,也不见什么渔村蟹舍,东边是平原,西边是高原而已。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车辆渡咸阳附近渭河,1936年

河岸两边,都停有渡船四五只。这船和黄河的渡船,形式也差不多。是平扁的,舱面上盖着板子,骡车人担,一齐上船。船后有略高的一方舵楼,但是没有舵,将两棵微弯的树料拼凑在一处,当了个催艄橹,拖在水里。扶橹的汉子脱得赤条条的,不挂一根丝,口里吆喝着指挥的口令。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咸阳古渡,1935年

在他指挥之下,有四五个船夫,拿着瘦小的树干当了篙撑。有时,撑篙的也就跳下船去,硬扶了船走。这样一道河面,往往是要一小时才能渡过,至快也要三十分钟,这渡船的蠢笨,可想而知。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咸阳古渡,民国

我拟想着,古人造这种渡船,也许是用他们的舄来打样的,所以头尾都是方的。由汉唐到现在,大概这船都保持着它的原状,不曾改换,若说是古渡,也真可以称得起是古渡了。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咸阳城区地图,民国

咸阳城外,临水有三五十户人家,映带着两个小箭楼,和一条混浊的渭水,旷野上的太阳,斜斜的照着,那种荒寒的景象,是深深的印在我脑筋里。因为咸阳古渡这四个字,老早唤起了我的注意呀。咸阳城内,还有不少的神话古迹,因赶着行路,没有进城去参观。

二、周陵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咸阳之汉唐古墓,1934年

当汽车驰上高原的时候,渐走渐高,不见一点树木,只是那浑圆的土堆,高到四五丈,整幢房子那样大,三个一群、五个一排,散在广博无垠的地面上,那就是几千年前的古墓。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唐崇陵之鸵鸟,1921年

由这古墓上去推想,我们就可以知道流出海外,辗转南北古董商人手上的那些古物,都是在这土堆里出产的。游人到此,正不可以小视了这穷荒地面上的黄土堆,须知道这里,不亚于西方小说上的金银岛,有人在未开掘以前,把高原上的古墓据为己有了,他就是中国第一个大富翁了。

在高原上,远远的看到一幢绿瓦红墙的新建筑,那就是周陵。假如事先不知道,游人是要大大的吃一惊的。因为这样穷荒得连青草都不能高上一尺的所在,实在不配有这样华丽的建筑呀。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周陵大门,1934年

那周陵的大门是具体而微皇宫式的,三座园洞门。由侧门进去,里面是一座石牌坊,大大的一个院落。正中一座陵殿,并不怎样高大,殿中设着周文武的排位,殿外东西两边有厢殿。现在县立小学所占有了。转过了殿后,一个平顶的墓堆,紧紧的对了陵殿的后墙,在墓前设着一幢大碑,楷书'周文王之陵'五个字。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周武王陵,1907年

文王陵的后面约有二百步的远近是武王陵。武王陵的高大和文王陵的差不多,只是陵前一片空阔,相比文陵紧贴在陵殿之前,要好得多。陵前有条石板道,夹道立着二三十块小碑。碑上所记述的,都出自清朝人的手笔,而名士抚台毕沅的尤多。本来陕西的古迹在近百年来,毕先生整理的不少,游陕西的人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过这周陵究竟是不是真的,到如今还是个疑案哩。

周陵的布置也不过臭椿之类,尺来高的树干,在稀松的草丛里摇撼着。这个地方在高原上,很不容易得水,所以让树木天然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假如要在周陵造林的话,我想必得多打几眼几十丈深的井,多用园工灌溉,至少经过三年以上,那才有希望呢。

周陵后面靠北一带,古墓很多,相去五六里的所在,那屋高的古墓相接连着,几乎在一二百冢,这也可以说是古墓群了。

三、乾县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乾县,民国

乾县,前清立为直隶州,所以到现在,大家还是顺便叫一声乾州。这个县城大概是西安西路一个农商交易的所在,很热闹,正中一条街,堆满了农家所用的东西,几乎只有两尺路可以走人。黄土墙上的柜台,配着灰色的木板门,矮矮的屋檐,街两旁的店户全是如此。往来街上的人都是穿了青蓝衣服的农人。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乾县县城地图,民国

据本地人说,乾州有个外号叫米粮川,因为这里农产很丰足。米粮川,人家也以讹传讹为美良川。戏词上常有所谓美良川,难道说的是这里吗?又西安乘长途汽车向西行的人,多半是在这里打中尖,这里有比较好些的饭馆,可以弄出鸡蛋和猪肉来,若再向西,须要五十里的监军镇才有吃的。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乾陵,1907年

出了乾州北门便步上高原,偏西五六里,是唐朝的乾陵,本是唐高宗的陵墓,据传武则天也葬在这里。偏西,还有个唐僖宗靖陵。不过,我们只看到层层向上的农地,依着山梁子重叠着,此外看不到什么。这个开垦着农地的山梁子,是西北高原一种特有的现象,尤其是出了乾县的北门,只见左右前后的土山重重叠叠,是方块子农地堆起来的,那是别有趣味。

四、八户人家的永寿城

由乾县西北行,公路是完全在高原上,渐渐地高升着。其间经过两个小镇市,都荒凉得很。第三个镇市,便是监军镇。一条由东而西的街,约莫有百十户店铺,所卖的东西,和乾县差不多。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永寿县城地图,民国

在街的西头斜坡上有一幢瓦房,门口直立着一方永寿县县政府的匾额。我向着同伴的人打听,才知道永寿县去这里二十里,在半年以前,那里曾经土匪攻扑过多次,对于行政上多有不便,所以把县署移设到监军镇来。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监军镇鸟瞰,1933年

我一路行来,都是顾忌着有没有匪,现在遇到这股强有力的证据,自然是心里越发不安。因为所坐的汽车,在乾县耽搁的时候太多了,所以经过了监军镇,太阳便已偏西,到了永寿县不远,西边天上,黑成一片,阴云由地平线上涌起,已是下着零零碎碎的雨点。

据同行的人说,只要一下雨,公路上其滑如浆,就不能走。因为高原上都是黄土,黄土沾了雨水,就很粘的,所以同行人已决定了计划,就在永寿县住下。我虽觉得不妥,然而这里究竟是个县城,住在县城里,那有怕土匪之理,所以心里头尽管是忐忑不安,可是我嘴里,决不问一句话。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永寿县,民国

一条很平直的路,抵了一座山脚下,远远的看到黄土崖上,环抱着半圈子黄土筑的城墙。又在一个小山坡上,竖起一座小塔,却也有些风景。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永寿县之塔,1934年

及至到了城根下,拥挤着两行黄土屋子,破墙倒壁,凄凉得不堪。数一数,约莫有十来户店铺,可是说是店铺,也不过是理想之词,全是黄土壁子中间,有两片木板门,商品的点缀,有一个黄土灶,有一千黄土柜台,陈列着几方冷锅块,有一个敞门里面,开进去一辆邮车,一辆货车。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窑洞,民国

一打听,停车的所在,便是永寿城外的汽车站,而且是旅馆,下车去看看,那敞门里面,倒有两间漆黑的厢房,全被人占去。这后面,是个长方院子,三方无墙,是把黄土坡削得陡直的立着,在那土坡中间,开了几个窑洞子,而且也只剩有一个了。伸头进去看看,里面就是一方土炕,此外一无所有。与其说是窑洞,到莫如说是坟窟,土气息扑鼻。可是我们一行两车,有十几个人,当然住不下,便一同进了城。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永寿县饭店前之食客,1935年

城外是那样荒凉,预料着城里是应该热闹些的,殊不知大谬不然,只看到那土筑的城墙,在几个高低不齐的土山上,或隐或显,城里上上下下的土丘,有的栽着麦,有的长着乱草,几堵秃墙,在荒丘乱草中间撑着而外,便是斜坡上,几个窟洞。

仅仅北边山坡上,有几幢瓦房,后来一打听,据说共是八家,其中有三家,还不是民房,一所系是城隍庙,一所是废弃了的县衙门,一所是破庙改的县立小学。而那五户人家,还有一连守城兵借住了,简直可以说是这永寿县城没有人家。

85年前的渭北风光与古迹,与现在大为不同

汽车出永寿城后,1933年

生平所经过的城市,要算这是第一个荒凉之城了。

本文由'终南山故事'独家整理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