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 陕”或“ 秦”, 省会西安市。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属北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常住人口3835.44万人(2017年末)[1]。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元朝时,陕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中华民国时期,为陕西省;被定为中华民国陪都。 陕西是中国重要科教高地之一,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8所985或211工程类大学[2]。世界遗产有: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未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 2018年,陕西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30253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994.66亿元,分别同比增幅达到20.54%和24.5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2016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陕西省土地调查面积为2056.24万公顷,其中,国有土地330.17万公顷,集体所有土地1726.07万公顷。主要地类面积为:耕地398.95万公顷,园地81.83万公顷,林地1117.19万公顷,草地287.10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1.0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5.90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0.80万公顷,其它土地33.42万公顷。[40] 矿产资源 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具明显区域特色,陕北地区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盐类、粘土类矿产为主;关中及相邻地区以煤、建材矿产、地热、矿泉水为主;陕南秦巴山区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已列入陕西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有87种,矿区726处(未含共伴生矿区、地热和矿泉水矿区),除未划定规模的14处矿区外,其余712处矿区中,大型131处,中型172处,小型409处,中小型矿区占整个矿区数的80.03%。 陕西省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十位的矿产达64种。其中天然气、盐矿、制碱用灰岩等列第一位;钒矿、电石用灰岩等列第二位;金红石、钼、汞、稀土、石棉、高岭土、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蛭石等列第三位;煤、岩金等列第四位。 陕西省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保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总值的三分之一。 天然气、煤、岩盐、水泥用灰岩、钼、钒、钛等资源储量丰富,确立了陕西省为全国矿产资源大省的地位,同时也使陕西省成为全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之一。 陕西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矿产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潜在价值巨大,能源矿产具突出优势;但一些矿种勘查程度低,可供开采的储量少,暂难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多。 盐矿、钼矿、钒矿、水泥用灰岩、煤、石油及天然气等矿产在全国矿产资源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分重要矿产如富铁、铬、铜、铝、富磷、钾盐等短缺。 金属矿产中大矿少,小矿多,富矿少,贫矿多,单一矿床少,共伴生矿床多。煤与金属矿产中共伴生矿产丰富,多数可综合回收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