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五更读书》原创首发,每天读读书,写写字,简简单单。)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啊,可谓是不计其数。什么是上元灯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但是有一个词人,南宋辛弃疾,他的《青玉案·元夕》,可谓是冠古绝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首词到底有何的独特思想和艺术魅力,在词作的背后,又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思绪和情感?下面咱们试着走进辛弃疾的内心深处去感受一下吧!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继承了北宋豪放诗人苏轼的诗词风格,二人并称“苏亲”。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词人,爱国者,政治家和军事家,辛弃疾以豪放词闻名天下。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1161年,辛弃疾率22岁,领2000余人同家乡父老乡亲起兵抗金,从那时候起,辛弃疾就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当作自己一生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和目标。 (22岁的一名男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目标,并且能为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试问我们现代有几人能做到呢?) 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为了国家奋斗了大半辈子,而到中年,却屡屡受到朝中官员的谄媚弹劾,赋闲二十年,直至忧愤而死。 纵观《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似乎并没有那么的豪放,反倒有几分婉约。词句绮丽,尤其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便是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的诗词相比,在艺术成就上也是毫不逊色的。 @清末词人、词评家、谭献 “稼轩心胸发其才,改之而下则犷,起二句赋色瑰丽,收处和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词的上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力写出了元宵夜的灯火辉煌,车马喧闹,彻夜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五彩缤纷的色,悠扬悦耳的声,暗香浮动的味,在月夜躁动的背景下,杂会交织在一起,欢乐无极限。 “东风”指的是春风;“放”既写出了彩灯被点亮的动态,犹如鲜花开放,也点出了东风化物的功效,笔调极其富有趣味性。“吹”字上承东风,有吹才有落,有吹落才能写下“星如雨”。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百次的努力,换回千百次的失落;千百次的呼唤,唤回千百次的无奈。眼看希望已经很渺茫了,但就在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偶然回首之间,眼前突然一亮,那不正是自己想要找的人么。她也正站在灯火稀疏之处朝着这边顾盼。 结语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辛弃疾? 有网友说:如果辛弃疾生活在今天,一定会过得非常的好,你同意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