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123xyz123 2019-04-10

  【摘要】《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自然被引入了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不是容易调控的,很容易走进误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98-02

  新课改以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授一会儿新课后,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宣布小组讨论开始。这时就见班级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教师就在自己的讲桌旁看教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然后教师指名让某个小组的成员回答,回答后再问其他小组:"你们的意见和他们一样吗?"其他小组就会大声说:"一样!"接着老师表扬几句:"你们的表现真好,下次继续努力!"至此,合作学习就完成了。

  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这堂课的合作学习还存在很大误区,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目前,在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难以走出这个误区。所以,我想结合自己多年数学教学实践,就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的策略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误区一:教师主观随意性大

  具体表现在:合作内容选择不当,不论什么问题都拿来合作;合作次数过多,一堂课有几个问题就合作几次;合作时机把握不准,合作时间不足。

  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外行人看着热闹非凡,一节课下来,学生合作少的二、三次,多的五、六次,而且合作的题目往往都是自己思考就能理解的问题。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致使时间都很短,这样仓促的合作,致使有些学生都还未进入状态,教师就要求学生停止合作,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怎能有效达到小组合作效果呢?

  要想改变这一状态,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误区二: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在课堂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开小差、说闲话,或者干别的事,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出现这种现象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合作小组的组建随意性大,二是小组内人员的分工不明确。

  合作是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建。一个合作进取、分工协作的学习小组,就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更好、更快地完成合作任务,同时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能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比如,让学习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一组,性格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一组,组织能力强的和弱的在一组,这是"异质合作法"。

  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使之能主动参与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误区三:评价机制欠佳

  在教学中,教师为鼓励学生合作成功,经常会采用 "小红花"、"五角星"等惯用的鼓励机制加以肯定,但这些方法使用太多,学生司空见惯,也就无所谓了。而更简单的还有诸如:"好的,不错,恩。"这样的评价语。这样的评价单调,乏味,不能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而教师要求小组汇报时,也是常用"谁愿意来说说?"等语句进行询问;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们组的合作真好,下次继续努力"、"你们的见解真不错"。等评价方式。;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而这一解决办法完全可以在上面所说的组建小组的基础上进行,可以把各个代表小组名字的的图挂在后面黑板上,营造一种精神家园,哪个小组表现的好就在对应的图片下给予相应的鼓励方式,让小组之间的竞争看得见。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实施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把握好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体独立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并且在探究、讨论中达成一致。同时,不断总结每次合作学习的情况,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与时间,组织好小组分工,确定合适的评价机制,就一定会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

  [3] 王冬凌,庞国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

  [4] 马兰.《合作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