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们学校开展了“适性、合作、有效”为专题的校本研训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该干什么呢?应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的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呢?下面我来谈谈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点小感悟: 1. 合理进行分组 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因此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我每换一个班级就会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分组搭配,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尽可能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一般都是以2人同桌或者是4人前后桌为单位,因为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明确学习任务 有时,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进行讨论,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大多数讨论还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更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那么如何选择合作的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就避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才能展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教师要时刻参与其中,做他们的顾问,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来带动生生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当班上大部分学生在积极讨论、合作交流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无所事事,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要深入到小组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小组合作中来。 4.互动、交流和评价 互动、交流和评价,这是小组合作的主题部分,是学生间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评价的过程。因此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走个过场,就急急忙忙要求学生停止讨论进行汇报。在学生的互动交流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要学会征求其他组的意见,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或奖励。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相信经过老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