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戴克的主要作品和绘画风格

 读书作乐 2019-04-10

  在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大批的自画像,尽管数量不及伦勃朗,但却也远远超出了鲁本斯约尔当斯等人。伦勃朗的自画像可被视为他自我反省的内心世界的写照,而凡·戴克的肖像画则不然,他表露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肯定、赞美。凡·戴克的第一幅自画像作于1615年,那时他仅是一个16岁的少年。

油画:自画像,画家:安东尼·凡·戴克

油画:自画像,画家:安东尼·凡·戴克

  藏于慕尼黑的自画像作于1621-1622年,当时画家22岁,和这张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自画像以及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自画像同属一个系列。在这些肖像画中,凡·戴克的画面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规范,从单纯的头部肖像发展到半身像和全身像,这反映了凡·戴克对自己不断成熟的艺术技巧的自信。

  凡·戴克于1599年3月22日生于安特卫普(Anterwerp),是他们家的第二个儿子。凡·戴克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商人,经常在安特卫普、巴黎、科隆和伦敦之间走动,销售一些丝绸、麻布、羊毛及各种织品。在他的第一个妻子死后,他于1589年娶了玛丽亚(Maria   Cuypers),她就是凡·戴克的母亲,当凡·戴克8岁时,她去世了。凡·戴克母亲的家族里有人同当时的安特卫普画家有姻亲,这样,凡·戴克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艺术的熏染,立志从事绘画这一行业。1609年,10岁的凡·戴克来到了巴兰(Hendrick van Balern)的画室报名登记,开始习画。尽管巴兰对凡·戴克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但不管怎么说,凡·戴克还是在他那里学到了一些基本技巧。1615年,当凡·戴克16岁时,人们已开始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画家了。据韦尔海奇(Verhage)讲,在1615-1616年,凡·戴克就已在安特卫普开设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后来,凡·戴克来到了鲁本斯的门下,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

  鲁本斯同凡·戴克长期一起作画,经常合作(签名往往只用鲁本斯),所以他俩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很难区分。凡·戴克去意大利后也开始用有色的画布:灰色、棕色,甚至深棕色的画布底子,这和鲁本斯不同。凡·戴克特别爱惜油,不同于意大利画家用颜色较浓的腊克油,而主张亚麻油应是白色的、稀释的,不要太浓、太厚。凡·戴克通常在白底涂油画色的画布上作画,他忌用殊砂,怕画面变黑,在油画中有时也用些胶粉颜料,如天蓝和绿。画第二层底稿时,凡·戴克喜用意大利的办法:先用胶粉色(鱼胶及阿拉伯胶调入颜料而成)画第一遍,然后再用油画颜料深入细画。当油画颜料第一遍画完,第二遍开始时,要用蒜汁先涂一下,以破坏颜料表面的薄膜,使上下两层的颜色衔接得好一些。凡·戴克还试用了铋白(Bismuth White,化学符号Bi)作画。

  凡·戴克早期技法较传统,中期掺人意大利画法并开始有自己的特点,到了晚期大多用深底色画布,尤其在英国画的作品,多半沿用意大利画法,风格也较甜美。

油画:家庭画像,画家:安东尼·凡·戴克

油画:家庭画像,画家:安东尼·凡·戴克

  《家庭画像》这幅画作于1618 -1621年,是凡·戴克青年时代的作品。1620-1627年,凡·戴克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意大利,访问了曼图亚、都灵、米兰、热那亚等地。1632年,凡·戴克离开了故乡,到伦敦定居,开始充任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师。

  凡·戴克在动身去意大利之前,曾画过相当数量的家庭肖像画,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这幅《家庭肖像》被公认为是其中最好的作品。像当时流行的历史画那样,凡·戴克并不强调画面的空间感,父亲、母亲、孩子三个形象紧靠着画面的边缘,如此狭小的空间似乎容纳不了他们。在画面左下角是一个角度倾斜的椅背,它增加了画面的不稳定感,这种有意而为的空间不确定性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就像在一瞬间拍下的快照。画中的婴儿正回过头去望着她的父亲[这个人也许是当时的风景画家扬·维尔登(Jan Wildens)],她身上的童装色彩艳丽、光芒闪烁,同她父母深重的服色形成了一个对比。

  贝洛里回忆说,鲁本斯曾鼓励凡·戴克集中精力去画肖像画,后世的评论家认为,鲁本斯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他感到了凡·戴克在历史画创作方面给他带来了竞争和压力,这个说法不太切合实际。首先,鲁本斯的性格决定他不会这么做:再则,鲁本斯确实感到,从天性上讲,凡·戴克是一个极为优秀的肖像画家。在17世纪的法兰西、意大利、尼德兰等国,由神学家、僧侣阶层赞助的历史画、宗教画占有崇高的地位,而肖像画则被认为是不动脑筋的画,它无需艺术家的想像力,因而它的地位不如历史画,那些画肖像画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凡·戴克则不然,他是一位对肖像画充满了热情的画家,在这个领域,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把它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凡·戴克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使他远远地走在了同时代画家的前面,也为他在后世赢得了永无穷尽的声誉。

  1632年,凡·戴克成了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师后,连名字也英国化了,叫安东尼·凡·戴克爵士(Sir. Anthony van Dyck).

  查理一世是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的第二个儿子。1625年,他继承了王位,后来娶了法国公主玛丽亚( Henrietta Maria)为妻,他们共有9个孩子。他作为一位父亲也许比作为国王更出色,1643年1月‘30日,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内乱之后,他被押上了断头台。

油画:查理一世行猎图,画家:安东尼·凡·戴克

油画:查理一世行猎图,画家:安东尼·凡·戴克

  在《查理一世行猎图》的背景中,地平线被画得很低,这样国王的形象就显得更为高大,那顶黑帽又使他的面孔和天空拉开了距离。他全身都处在光照之中,细节刻画非常精致。他脚穿鹿皮靴,一只手拄着手杖,另一只手握着一只长筒手套,神色舒缓、自然。在他身后的树影中,有两位仆人,正在收揽缰绳的那个人是波特,另一位抱着衣服的人其身份还未确定。在凡·戴克描绘查理一世的所有肖像画中,这幅最为出色,它作于1635年,之后便被作为一件礼物送到了法国。在画面右下角的石头上有一段签字:

  “CAROLUS.I.  REX-MAGNAE BRITA-NIAE“(英王查理一世),稍偏左下的地方是凡·戴克的签名:VAN DYC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