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河 清明节到来之前,建邺区关工委组织“五老”讲师团成员接连参观了三家雨花石收藏馆:建邺区南苑街道吉庆社区雨花石科普馆、南京雨花台雨花石博物馆、南京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三家博物馆各具特色,官办、社办、校办、民办的都有。参观之后,关工委领导让我谈谈观感,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说话,只在留言册上毕恭毕敬地题了一幅对联: 今古奇谈再写石头记 通灵宝玉出新世界观 同行的同事对我的题联颇为欣赏,认为此联用典精妙,似含不尽深意,愿闻其详。我说此联就是我今天参观的全部感慨和体会,于是在回来的车上与同事们娓娓道来。 南京古称石头城。石头城出雨花石。雨花石是南京的特产和奇珍,天然成趣,玲珑妙巧,色彩斑斓,山水人物隐约千姿百态,风云际会蕴含诗情画意,有“天赐国宝”、“石中皇后”的美誉,收藏、品玩、展览、鉴赏、馈赠,人见人爱,雅俗成风。雨花石是南京的骄傲,也是南京的象征,也是南京的名片,讲南京故事,就不能不讲南京的雨花石。 地质学家研究过它的成因,其历史可追溯到300万年前长江源流地质的变迁。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远古的长江把高山宝藏冲刷下来收藏在金陵地段形成砾石层,而六合、仪征、雨花台一带尤为集中,于是石头城成了雨花石的发祥地。 那么南京人何时开始对雨花石感兴趣呢?考古学家有惊人的发现。1955—1958年间,南京博物院先后四次对市中心鼓楼区北阴阳营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考古工作者还从当初含在死者口中、陶罐里发现了76颗雨花石。这就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南京人就把雨花石当作吉祥物了。 说起雨花石的来历,宗教界的演绎就更神乎其神了。南朝梁武帝吋,有个叫云光的高僧在石子岗(今雨花台)设坛讲经说法,居然感动上苍喜降雨花,缤纷落地后竟然演变成五彩斑斓的雨花石,石子岗还因此改名雨花台。 文学家则别出心裁,说雨花石乃女蜗补天后遗留下来的零星资产,精明乖巧通人性,曹雪芹据此妙笔生花,写下一部绝代奇书《红楼梦》。《红楼梦》别名《石头记》,其主人公贾宝玉从娘胎里出来时口衔一块宝石,即所谓“通灵宝玉”。 此后,贾宝玉一生佩戴“通灵宝玉”作护身护,“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曹雪芹描写的就是雨花石。曹雪芹的描写是有根据的。早在先秦之前,《山海经》一书中即有明文记载:“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曹雪芹只不过巧改“鹑”为“雀”,更贴近生活罢了。 革命家对雨花石也是情有独钟,说雨花石是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当年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梅园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就曾带领身边的同志到雨花台拣雨花石以悼念革命先烈,并在办公桌上收藏观览以鼓励斗志。现如今,雨花台和雨花石也就成了清明时节南京人民不忘初心、寄托哀思的首选……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建邺区讲师团成员张志多同志在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吉庆社区雨花石馆专门开设了“城殇”雨花石展。我观看了这次展览。“300000”文字雨花石及周边日本兵的暴行令人触目惊心。这里的石头会说话,会作证,会控诉!这个展览还在感动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吉祥物“砳砳”就是从雨花石演化而来的。雨花石形态奇丽,浑然天成,体现着大自然的力量,传递的是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砳砳”还象征着南京青奥会在青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探索中奋勇前行,打造青奥会的“南京模式”,为全世界的青少年带来惊喜与快乐。现在“砳砳”之声仍然伴随着南京人民走向世界。 雨花石已经成了中国南京故事的骄傲,现在,我作为讲师团的成员,同南京人民一样正在重写石头记,其中有科学普及的章节,也有文化传承的章节,也有教书育人的章节,这就是“今古奇谈再写石头记,通灵宝玉出新世界观”对联的立意之所在。希望同志们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