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网络上见到董氏某宗亲一篇关于《金朝进士董师中、董师俭是藁城董氏》的文章,拜读后对其结论不敢苟同。故提出以下几点与宗亲们商榷。 一、董师中与董源之父董思诚的生卒年相悖。 宗亲的文章说元代进士董师中与董源的父亲是同一个人,并说《董源神道碑》记载“公享年八十有七,以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卒”并以此推测董源先生生卒年为1208-1294年;并进一步写道进士董师中生卒年为1129-1202年。笔者认为此说差矣。既然董师中卒于1202年,何来董源出生于1208年之说呢? 二、董源之父董思诚不是进士,自然也就不是董师中。 宗亲的文章说《董源神道碑》记载:“父思诚,举进士,知名”。据此进一步说“董源的父亲是金朝的进士,写过书,很有名”。又说“金朝进士中董姓的一共就出现三个人,董哲、董师中、董师俭,查到董哲是进士,我还以为就是藁城祖徽哲昕俊的董哲,后来可能考虑是重名”。由此宗亲得出结论董思诚与董师中为同一人。对此,笔者查到了 网上2015年《海南日报》刊登的《“举进士”是进士吗?》一文,现将文章摘录如下,与宗亲们共享。 “海南文史专家林冠群先生,从我国大量的科举史料中,寻找佐证,围绕“举进士”和“习进士业”这些关键字眼,论述了什么样的“进士”,才是参加会试后取得的进士功名,而并非所有被称作“进士”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士。” 该文称:“举进士”不是中进士。 “明代唐胄的正德《琼台志》如斯记载:“陈孚,琼山人,尝从郡守建阳宋贯之(守)学,得官以归。由是乡人慕之,始喜习进士业。琼人举进士,本孚始。”有人据此断定陈孚为“海南第一名进士”,可是《琼台志》所胪列的进士名录中,却没有陈孚的名字;有人认为唐胄没有把陈孚当作“南第一进士”是错误的。” “有人之所以把陈孚当成进士,在于“琼人举进士,本孚始”一句。“举进士”并非在进士考试中被录取成为进士,而是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的意思。在科举考试的年代,一个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是要经过层层选拔推荐的。” “请看《宋史·选举一》:“凡诸州长吏举送,必先稽其版籍,察其行为。乡里所推,每十人相保,内有缺行,则连坐不得举。”这里就非常严格地规定,凡是地方上有读书人请求参加科举考试搏取功名时,地方行政长官负有核查的责任,不但要弄清楚他的户籍来源,还要考察他的行为举止。而属于乡村推荐出来的士子,还须有十人以上作为担保人,保证他的德行没有亏缺,符合荐举的条件,不然的话,荐举失实,让坏人或行为不端的人混进考生行列,荐举的人都要受到处罚(连坐)并取消考生的考试资格。这个阶段还属于考举人的乡试阶段,到了考试合格被录取为举人之后,进入考进士阶段,也就是“举进士”阶段。” 该文还称:“举进士”并非考中进士,在古代文献及前人的文字中都有诸多例证。如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一生并未考中进士,所以《宋史·文苑传》中称他:“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这就是说地方上因他发愤读书,有学问,两次分两科推荐他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又如唐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也是一生未曾考中进士,所以《旧唐书·文苑传》称他:“应进士不第。”应进士亦即“应举进士”之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董源之父是经过推荐参加过进士科考的人,但不是进士,与金代进士董师中没有关系。 三、没有证据认定董源四世祖董提为洺州人。 宗亲在文章中说“董师中的出生地在洺州,是因为其四世祖董提出任洺州防御使”,就认为董提也是洺州人,显然没有说服力。既使董提是洺州人,也没有证据说明与董师中是直系关系。(注:董提系董源的先祖)。 四、董师中和董源之父卒的年代及墓葬规格相悖。 《金史.董师中传》中称:泰和二年,薨,年七十四。上闻之,甚悼惜,顾谓大臣曰:“凡正人多执方而不通,独师中正而通。”诏依见任宰执例葬祭,仍赙赠之,谥曰文定。 由董师中传可以看出,董师中是按宰相的规格厚葬的,而且是由皇家出资进行厚葬。董师中卒于1202年,而1206年金国才与宋国断交并开战,而且宋军节节败退,这说明金朝国力正盛。1206年也是蒙古成吉思汗继位的那一年。 而董源之父呢,“金将亡,父母俱卒,稾殡永宁之野。”(《董源神道碑》)。董源之父卒于金代将要灭亡之时;“稾”,谷类植物的茎秆之意,“稾殡”是以草毡草草埋葬之意,以至于后来“兵荒之余,暴骨如莽”。 由此可以看出,董师中与董源之父卒的年代及墓葬规格是不一样的。 五、董师中与董源之父墓葬之处相悖。 《金史.董师中传》记载董师中洺州人,“承安四年,表乞致仕,诏赐宅一区,留居京师。以寒食,乞过家上冢,许之,且命赋《寒食还家上冢诗》。每节辰朝会,召入侍宴,其眷礼如此”。这说明董师中是卒于北京。董师中之墓应在原籍洺州或北京。而董源之父葬于河南永宁。河南永宁系洛阳西部洛宁县,公元618年(隋义宁二年)在永固城置永宁县,1914年更名为洛宁县。 六、董源因何迁居永宁。 宗亲在文章中写道:“公生七年,從親避地居河南之永寧,讀其父書。”这与董师中传记中记载一致。 笔者认为:董源是七岁时避难而迁。如果董源的父亲和董师中同为一人,那么董师中一生中有什么大难呢?《金史.董师中传》中只有“削官一阶,降授沁南军节度副使。累迁坊州刺史”的记载。但这都不足让董源去避难定居他乡。 根据以上分析论证,笔者得出了与某宗亲相反的结论:董源之父与董师中不是同一个人,董师中也不是藁城董氏。 参考资料: 《董源神道碑》 《金史.董师中传》 《海南日报》之《“举进士”是进士吗?》 董绍华 2017年3月29日 |
|
来自: 昵称6335292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