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有界而诗无界:我的阅读感悟及观第一届“武陵诗会”的思考

 潇潇雨ekg9m5f4 2019-04-10

文学有界,而诗无界

——我的阅读感悟及观第一届“武陵诗会”的思考

文 \简半坡

初学散文时,读过一些名家的散文作品。中国《先秦诸子散文欣赏》,老子的《道德经》,《庄子》,苏东坡的《赤壁赋》,刘禹锡的《陋室铭》,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后又读到中国当代名家贾平凹、周晓枫、简媜、宁肯、祝勇、李汉荣、刘亮程、李娟、王开岭、于坚等的作品。期间,零零散散读到过本地师友安元奎、刘照进、陈丹玲、崔小琳、张翊奇、龙凤碧等的散文。对于散文,我读得很挑剔,全凭自己的喜好。这些年网上购书,先是看推荐,但买来却感觉上当。一些作品,看了开头就不想读了。后来搞狡猾了,上网购书,除了介绍,还要再搜索一下目录中展示的作品篇目,觉着自己喜欢了,再买来读。后来又开始读关于散文写作的研究书籍。贾宝泉的《散文谈艺录》,王剑冰的《散文时代》,王彬的《散文:主体的攀援与表达》,陈剑晖的《诗性散文》《诗性想象》,于娟的《散文讲稿》等。

读过作品,再读研究书籍,发现古代散文也好,当代散文也罢,我所喜欢的就是这些散文给我的思考,它表达出来的东西是我欲说而又难以说清楚的,它的容量很大,给人思考的余地,是立体的。后来突然想:这些让我兴奋的文字,不就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诗意么?诗歌讲究意境、哲思、象征、隐喻,表达的陌生感,而散文又何尝不是呢?后读外国散文和文学大师们的文学观和谈话录,发现好几位世界文学大师都有这样的观点:散文与诗歌,就其文学性来说,没有本质区别。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过,尼采说过,博尔赫斯也说过。

于是我又读诗歌,想从诗歌中汲取写作的营养。读《诗经》,唐诗宋词,读《随园诗话》,读普希金、里尔克、泰戈尔,读九叶派诗人的作品,读海子、顾城、西川、雷平阳、冉仲景......期间也在网络或纸质媒体上读到(或面对面听他们自己的朗诵。张贤春、冉光跃、蒋莉、我与冉正万老师两次见面座谈时他曾鼓励我们大声朗诵过我们自己的文字。)本地师友何三坡、芦苇岸、末未、冉光跃、采薇、翊奇、周兴、朵孩、非飞马、马晓鸣等的诗歌。再读关于诗歌的研究书籍。发现一些理论家反而提倡从散文和小说戏剧中汲取技法和营养。

不用说,现在除了读诗歌散文以及其研究书籍外,我还读小说。当读到作者从不同文体中呈现出的文学质地时我就感觉兴奋不已,就有了欲吐为快的冲动。

3月24日下午,赶到铜仁幼专学术报告厅时,我所崇拜的贵州作家肖江虹老师正在作文学创作讲座。刚落座,就听见他列举自己钟爱的中篇小说《傩面》来阐释自己的创作观点。这篇小说是在《人民文学》2016年第9期读到的,得到过许多当代名家的一致好评。当时真为这篇小说在时序处理上的世界级水平,对直面生死的人心孤独与宁静的阐释拍案叫绝,还写了一篇读后感《傩面内外的虚虚实实与生死解读》,被尊敬的罗漠老师发表在《铜仁日报》周末版深度阅读栏目。当他讲到这篇小说是在观看了德江傩戏之后引发的思考和创作时,我更是兴奋不已。我的故乡有这么好的文学素材,被这么高明的作家写到小说里,又恰好被我学习过,那种感觉真是过瘾(记得多年前去思南开笔会,吴恩泽老师跟大家讲文学时就说过,铜仁这个地方应当是能出大作品的地方,当时他还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裔作家高行健的作品《灵山》,说这部作品其实是作者游历梵净山后写成的)。讲座过后那么多“同学”围坐在他身边,向他抛出了自己创作中的困惑,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几次欲开口提问,都被其他文友抢先了。后来自我安慰:其实那天我已经提过问了,肖江虹老师已经回答我了,那就是关于《傩面》,关于文学写作。

喜欢肖江虹的小说,其实是有因缘的。前段时间,通过他的同名小说《百鸟朝凤》改编的电影在电影院线遭受不公的事被网络热炒。文友龙凤碧主持的“读图时代”便将其电影剧照和小说文本找来大家阅读,然后写读后感,或针对海报创作文艺作品。读过文本,就被其高超的文学表达技巧所折服。《百鸟朝凤》这篇文字,既有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还有散文的铺陈和细节经营,很多地方更有诗歌的意境、哲思和隐喻。各种文学体裁的跨界和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水乳交欢,读来真是心里畅快!

对于各种文学体裁,曾经有过相互的排斥和争吵。有的急于给诗歌、小说和散文找边界,划清界限。出现过写诗歌的看不起写小说的,写小说的看不起写散文的等现象。有的很包容,提倡各种文体的跨界和相互学习。读了那么多书,我脑海中的文学观点似乎越来越清晰:你可以将文学找边界,但你似乎不可以将各种文学体裁找边界。就其文学本质来说,各种文学体裁只有形的区别,没有神的区别。这个文学的神,就是诗!

晚上的诗歌朗诵会,更是加深了我对这种文学观点的认同。说是朗诵,不如说是诗的演绎。在第一乐章《书院雅歌》中,母校的老师和学弟学妹们用声音(朗诵和配音朗诵、歌唱)、形体(舞蹈)、图片和灯光的变换再现或再创造了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所抒写的文学现场。还有用纯音乐演奏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二胡独奏《良宵》;没有文字呈现的舞蹈演绎《点绛唇》《小伙四弦马缨花》;有歌剧《茶花女》选段,歌曲《从前慢》的诗行呈现和歌唱;有贵州本地作家肖江虹小说《百鸟朝凤》,安元奎散文《春分》,刘照进散文《陶或易碎的片断》,陈丹玲散文《与一块土地的对视》,完班代摆的作品《南长城以西》,吴老(吴恩泽)作品《山重水复见铜仁》等的图片和文字呈现及精彩朗读。在第二乐章武陵风环节,诗人们用或激昂或舒缓的语调朗诵了自己最得意的、最钟情的诗歌。有古体诗,有新诗,还有散文诗。有用普通话的,有用方言的,都独具特色。诗人采薇还将自己的诗歌配上了曲谱,用歌的方式“朗诵”了自己的新诗《落日》。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自始至终,两个主持人都手捧着诗集,用诗一般的语言将诗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在两种情况下,词可以显得生气蓬勃。一是词的声音力量(声能)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另一种情况是,词被置于旋律悦耳的诗行中。”他还认为:“散文一旦臻于完美,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诗歌了。”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我永远也弄不清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在哪里。”他说:“理想中有胜于现实的地方,现实中有胜于理想的地方,唯有将这两者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完美的幸福”(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洞察世界的艺术》)

雷平阳说,他是以分行的形式写小说。

我很幸运,读到了这么多的文学书写,观赏过第一届“武陵诗会”上师友们对古今中外诗歌和本土诗歌的精彩演绎,顿觉:文学有界,而诗,无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