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进的改革 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这么大的地方该怎么治理就是一个难题了。有人提议任然采用分封制,将亲戚、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拱卫秦国。秦相李斯认为:周朝采用分封制,这些兄弟子孙年代久远之后,毫无亲戚之情,互相攻伐,反而对中央政权产生巨大威胁,应该废除分封制,将全国划分为郡县,由中央选派官吏官吏,这就是郡县制。 这种改革是已经类似现代的行政模式,然而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却是秦王朝快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第一,改革损害了当时有权有势的人的利益。助秦统一的功臣名将失去成为王侯的机会,连封邑都没有,这在实行封建近千年的中国实在难于让人接受。 第二,周朝有严格的阶级制度,秦统一时已经有很多的贵族(战国七雄分封了很多贵族),这些贵族封邑已经被剥夺,连贵族的尊严都被剥夺,身份和平民无异。 第三,秦朝还没有良好的管吏选拔制度,之前的管理基本依靠推举制和子孙继承制,而郡县制需要海量的官吏,这样造成秦朝的官吏不足,能力低下(陈胜起义时,很多秦帝国官吏直接带领属地居民反抗秦帝国)。 秦始皇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书同文、车同轨、齐度量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格局持续了几百年,尤其以齐、楚、燕三国均有八百年历史,秦有五百年历史,韩、赵、魏三家分晋也有三百年历史,时人早已清晰的界定了齐人、楚人等等的界线。这个改革也逐渐将各地区的人融合起来,当然这个融合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秦始皇又办了一件事“焚书坑儒”,这事对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异常深而远。 春秋战国时,各国迫于生存压力,求贤若渴,这种背景下就形成了中国史上最灿烂的哲学思想爆发时期,形成了以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鬼谷子、孙子、荀子等等为各派代表的哲学家,后人称之为百家争鸣。此时期的思想没有任何的限制,齐国的君主为招揽人才,还特别设置了稷下学宫,提供资金奖励优秀的人才,稷下学宫的学者同样可以批评、讽刺各国不当的政治措施(包括资金提供者齐国),诸侯王还得虚心听取,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绝不敢用政治手段打击报复,发展到战国后期,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不惜耗尽家财招揽名士。然而这种情况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 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统一之后的各派学者纷纷议论这些法制条文是否正确,这样就削弱了法律的威严和震慑性。另外大一统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不能任由朝野人士议论朝政,思想不统一,帝国将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因此,秦相李斯建议:民间除了医药,占卜、农业之书,其余书籍一律不得收藏,必须限期内上交国家,否则处以重刑。秦始皇是一个改革派,更是一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人(秦始皇巡游天下,在湘江遇暴风雨而不得渡河,问身边博士,何神主湘江?博士告知是尧帝之女、舜帝之妻为湘江神。秦始皇大怒,下令将江边神山的树全部砍掉,露出红色的泥土),对于一些儒者师古治国,推崇三皇五帝的说法甚是厌恶,更容不得民间对大秦帝国的统治说三道四,于是同意李斯的建议,下了焚书令。 时隔不久,因秦始皇梦想长生不老,吸引了很多方士,其中有两人,一个侯生,一个卢生,甚得秦始皇信任,给予大量金钱求取长生不老药。长生不老药那是求不到的,求不到事小,侯生、卢生还将责任推给秦始皇,指责秦始皇暴虐不道,导致仙丹不至。秦始皇大怒,将当时的方士及一些与中央思想不统一的儒者,总共四百六十名坑杀。 这两件事连起来史称“焚书坑儒”。这是大一统王朝对思想统一的一种手段,后世的大一统国家基本延续此政策。统一思想对国家的稳定比较重要,但是中国的思想界在后来的各个王朝所受的禁锢越来越严重,思想家必须和统治阶层保持言论一致,否则身死族灭,中国的哲学至秦朝之后就基本奄奄一息了,后世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是为什么“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的一个原因,我在后文会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