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观古游

 01一线 2019-04-10


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观古游

文/罗余作

瓷器是华夏古代先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瓷器作为实用的日用器具,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瓷器不仅是极具价值的艺术品,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恒久的艺术魅力。今人一般只知道江西瓷都景德镇,熟不知先有永和镇,后有景德镇这一世人之说。这次参加家乡永和镇首届吉州窑木叶天目漫花园花展活动,又让我再一次目睹了吉州窑瓷器闪光的伟大光辉。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隋唐两代曾有数次改为吉州,又复为庐陵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吉州。此后未再恢复庐陵郡名。隋唐两代曾有数次改为吉州,又复为庐陵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吉州。此后未再恢复庐陵郡名。

吉安又是赣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自古乃人文渊源之地,“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素有“金庐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才子之乡”、“庐陵风光半姑苏”等美誉。

永和镇属古庐陵、吉州,北面隔赣江河与吉安古城的神岗山、青原山相望。这座千年古镇文化底蕴丰厚,吉州窑闻名遐迩。庐陵郡治起于泰和,后北迁至现吉安市中心城区。据明《东昌志》记载:“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公元1078~1085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东昌之名,肇于此”。素有“古庐陵,吉州天华物宝城;老东昌,永和人杰地灵群”之称。古镇的水陆交通方便,陆路是古代江浙与闽广来往必经之地;水路,往北顺赣江而下,经南昌出鄱阳湖入长江,可通往全国各地,向南溯江而上,出赣州可达闽广。

吉安古时所以称庐陵,与醴陵、茶陵起名同出一辙,盖因雕珑画栋俨然的屋舍和少有的山岳与广袤绵延的丘林有关。再说庐与芦、庐与泸,皆因江南的人间居住与山水及岸边的芦苇有关。至于《水经注》说庐陵县是因泸水得名,我猜盖因泸水与赣江汇合在现吉安古城神岗山有关。远古时代,吉安属东夷也称干越,罗霄旧称泸潇,罗霄山脉在江西吉安境内包括武功山、万洋山、八面山、诸广山等大山。武功山,自江西萍乡市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绵延数百里。现在仍以罗霄统称一座大山脉,号称武功根盘八百,今八百里井冈。古庐陵最早在泰和,在井冈山之东,与安成、茶陵古县互为呼应。吉安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这里出现了最早的人类。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吉安市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吉安新干县境内有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炎帝部落作为早期华夏族的主干,在其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其迁移和活动空间必然是从点到面不断扩展扩大的,已有多处地方留下有关炎帝生平、发祥地及其活动区域的传说与历史遗迹。历代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们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们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教先民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据《吕氏春秋》记:“神农死托祀南方”。《汉书》记:“南方之神炎帝”。晋代皇甫泌《帝王世纪》:“帝葬长沙茶乡之尾是茶陵。”现吉安境内遂川、永新等各县仍然延续远古时期的茶文化,农耕文化和制陶文化。

东昌县治永和古镇丰富的瓷土和燃料资源发展了制瓷业,而境内鼎鼎大名的吉州窑则是推动古镇发展的助推器。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永和曾为东昌县治,开始了早期开发。南齐朝,又辟为焦度将军的封邑。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自唐朝开始繁荣昌盛,附居者数千家,人口四五万。特别是宋代,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吉州窑产品远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

如今漫步流连在永和古镇,既能目睹闻名中外的吉州窑遗址的风采,还能分享遐尔自然地理风情,领略厚重的庐陵文化。

吉州窑,因古东昌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永和窑”。地处吉安县东南隅,滨临赣江,上溯赣州,下达南昌,浅山丛林绵亘数十里,面对瓷土基地青原“鸡冈岭”,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交通条件极为便利。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集南、北方各瓷窑之大成,能仿制全国各地窑的瓷器,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在当时“海宇清宁”的环境下,又在邻近的丰城洪州窑、新干塔下窑、临川白浒窑、永丰山口窑和赣州七里镇窑等的相互促进下得到飞速发展。宋代元丰年间,已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大规模瓷城了,曾为庐陵赢得了江南望郡的美誉。

古吉州窑瓷业的发展促进了永和镇的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如今镇上仍残存着一条条匣钵和窑砖铺砌的长街古道,南北横纵。依稀呈现昔日瓷业兴旺,街市繁华,热闹景象。在筑起的“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行”的繁华中,永和街市以现在的桐木桥肖家为界,当地称之为“中市”,往北为“下市”,以南称“上市”。“六街”是古时永和镇六条繁华的主干道,分别为“瓷器街”、“莲池街”、“茅草街”、“锡器街”、“鸳鸯街”和“迎仙街”。其中,“茅草街”是制瓷燃料运输的主要通道,而“鸳鸯街”是宋时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七十二花行指粮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辅、茶楼酒肆等。“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歌舞”。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舟东一大都会”。对于永和镇昔日的繁荣,明初永乐年间的《东昌志》称:“异时谈吉安之盛,萃于庐陵,故庐陵为郡之望;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故永和为天下三镇之一。”

永和古镇内闻名遐迩的吉州古窑瓷器始烧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衰落于南宋至元初年间。北宋时,酱褐、青灰釉瓷停烧,乳白釉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新创黑釉瓷,并成为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

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宋代名匠舒翁舒娇父女俩的杰作,是吉州窑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也是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装饰工艺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并延续到元代,是顺应宋人斗茶风习而产生的。吉州窑黑釉因含铁量比其他窑口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相对要高,故烧成后,釉质肥厚莹润,黑色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釉薄处表现得更为明显。器型有罐、瓶、壶、碗、盏、碟、钵、盆、粉盒、炉等。

乳白釉瓷是吉州窑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产品,从晚唐五代创烧,一直延续到元代,胎质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黄,薄釉不及底,底足切削较粗糙,底有平底、宽圈足和窄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厘米以上,装饰以印花为主,器型有碗、罐、壶、钵、盏等,以各式碗为大宗,均系日用粗瓷。

现划分的吉州窑遗址主要在永和镇之西侧,邻近赣江河畔,东北面由林家园和拓树下起,到西南部的塔里前、船岭下长达2公里,西北面由窑门岭起,至东南侧的辅顺庙宽达1.5公里。现今永和镇仍残存着一条条匣钵和窑砖铺砌的长街古道,这一带就是古“东昌”县县城的所在地。吉州窑废窑累累,瓷片和窑具俯拾皆是。现有24处废弃窑址,即窑岭、茅庵岭、牛牯岭、后背岭、窑门岭、官家塘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塘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拓树岭、自家岭、天足岭、下瓦窑岭等,均由瓷窑废弃物堆积形成。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永和古镇曾经不仅闪烁万家灯火,汇集八方商贾,而且还是“文墨之邦”。自古以来,永和籍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南宋三朝宰相、文学家周必大,因“不善阿谀逢迎,没有附和权贵”,深得孝宗皇帝的器重,曾委托他辅佐过光宗、宁宗皇帝。晚年定居故里,著《平园集》200卷。自学成才的南宋教育家进士出身的欧阳守道学识渊博,先后受聘于吉州白鹭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培育了许多人才,南宋状元宰相、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还有坚持抗金的名臣欧阳珣等许多名人志士。永和还是南宋文天祥的故乡。

永和的山山水水和因发达的制瓷业是许多文化名人游历之地,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基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大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诚斋体”创立者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及胡铨、刘辰翁、解缙、罗洪先、王守仁等,或于此访友、或于此览胜、或于此讲学、或于此小住,留下不少诗文和遗迹。

永和镇的名胜古迹甚多。据永和镇肖家村的《萧氏族谱》记载,根据永和古迹图所标识的宋代古街道和名胜古迹共有65处,而亭台楼阁、祠宗寺塔等名胜古迹达4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有15处,称为“东昌十五景”,分别为凤冈精舍、丞相读书台、欧阳监丞祠、柳监镇祠、本觉寺塔、清都观台、秀水沟、东坡井、佛姥墓、绿野坊、金钱池、金凤桥、莲池街、秋月寒江亭和辅顺庙。“东昌十五景”一景一段历史,一桩故事,累被文人吟咏。“苏黄台”是苏东坡、黄庭坚讲经论道的地方;“明秀楼”有宰相周必大的诗咏;“金钱池”有状元罗洪先的诗咏;“东坡井”表苏东坡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在这里小住,为观题名,在这里会见了农学家曾安止,曾为其所著《禾谱》补写了农具图,作《秧马歌》。永和,一个撮尔之镇,竟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与上郡昌邑声名媲美,除了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之外,还有众多的文化仕杰充驰期间,歌以咏志,物化历史,其奥秘大概如此。

如今古迹名胜历数百年,天灾兵祸,这些景观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有的仅存遗迹。如今,很多外来的游人前往永和镇一睹吉州窑遗址的风采。只有24个吉州窑遗址等,如冈似阜的古窑包错落有致相嵌在镇旁的田野上,用万古不化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古镇昔日的辉煌。在“东昌十五景”中,清都观和本觉寺塔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都观位于永和镇桐木桥村,创建于南唐年间,而“清都观”三字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春,66岁的苏东坡游永和镇时的手书。而位于永和窑岭耸立其间的本觉寺塔建于唐开元年间,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层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该塔成为永和古镇的标志性古建筑物之一。

吉安古庐陵文化不能失忆,物产不能失传。吉州窑,我国瓷苑中这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在当地重现。1982年,吉安县在永和镇相继成立了“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厂”,熄灭了600多年的吉州窑火重新燃旺,名贵瓷品已逐步恢复生产,其中木叶天目盏经与国家陶瓷研究所合作科研攻关,终于破解千古之谜,其制造工艺于1985年在吉安县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目前,他们生产的仿古陶瓷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瑞士、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和中国香港。吉州窑遗址也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宣传和利用千年吉州古窑,开发旅游资源,弘扬庐陵文化,吉安县正加紧吉州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近几年来,永和依照古镇的独特风貌,着力建设小城镇,规划了古城区、名胜古迹旅游区和新城开发区,先后改造了18公里敦(厚)锦(源)油路,兴建了仿宋古色一条街,创办了锦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使遐迩闻名的江南古镇倍增秀色。如今的永和古镇,既保持着古风古韵的无穷魅力,又展现出青春焕发的勃勃生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