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这么让孩子绕开伤害

 寻梦向天歌 2019-04-11

作者 王无花

电视剧《都挺好》引起了种种热议,但有一个问题相信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明玉从小受到的家庭霸凌,使得她的成长和成年后的心理备受创伤。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别的孩子的欺负。遇到孩子被冷暴力、被欺凌,尤其是来自家庭的,家长应该怎么做?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童年呢?先从我的童年记忆谈起:

童年的灰色记忆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级里有个比我大几岁的留级生L,当时他的身高已经和教我们的男老师差不多。我记得,那年开学后,“上学”就成为我提心吊胆的“闯关”。

一进教室门,L就堵在门口:“叫我爷爷,才放你们进去!”他大声地命令每一个早到的同学。起初,作为班干部,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上前劝他回自己座位上,没想到被他一把推开,那位同学还摔了一跤。

然后,我们敢怒不敢言地坐回自己座位上,眼睁睁看他继续欺负每一个进教室的同学。

看到老师走进教室,可恶的L迅速回到座位上装模作样。老师前脚一出门,他立马上蹿下跳开始找同学的茬。最过分的一次,他提着一条被打死的长蛇,扔到一位女生的脖颈处,那女生被当场吓哭,在猛烈甩动中,还将头撞在桌子角上。

后来女生的父亲找了校长,校长让L在办公室里反思,然后和班主任一起来了解情况。全班同学都义愤填膺,一一表达了自己的愤慨、担心和恐惧,有同学当场哭了起来,很多女生也跟着哭了。

校长和班主任当时说了些什么,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只记得L要被劝退,他的父亲,一个粗鲁的男子到学校来求情。我们居然又开始新一轮的担心——怕校长一时心软,把他继续留在班里。

最终结果让我们长长松了一口气,L转学了。记得事后他的父亲还带人把学校的门给砸了……

很多年以后,L从小学同学那里要来我的电话,在电话里若无其事跟我谈论同学聚会的事时,我眼前立刻浮现出当年他叉着腰堵在教室门口威胁着让人叫他爷爷的一幕,还有那条长长的蛇,这些都令我再度不适和难受。我竟然又想起他的父亲。现在看来,那时候L的模样,应该也源自他家庭的教养。

看《都挺好》的时候,我向12岁的女儿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这段欺凌。

我想告诉她的是,这是非常不愉快的体验,但我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拥有了足够的自信,早已走出了当时目击整个过程受到的创伤。要抵御霸凌,我们需要勇敢和智慧 。

家庭霸凌更可怕

与我亲身经历过的学校霸凌不同,遭遇家庭霸凌的苏明玉内心的创伤更甚。电视剧拍到最后,她渐渐原谅了父亲,接纳了这个家庭,并暗地里为这个家庭默默付出了很多。

现实生活里,这个原谅和接纳没有那么快,那么顺畅。

当我们在学校里遭遇霸凌时,惹不起还躲不起嘛,但是家庭霸凌才是终极大BOSS,很多家长比如苏大强这样的,本来就是一枚“巨婴”,他的内心充满了妻子嫌他窝囊的创伤,他的妻子内心也积累着自己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

这对重男轻女的夫妻心智不成熟,爱面子,让大儿子出国留学给家庭挣面子,让小巨婴二儿子陪伴身边享受天伦,对女儿的需求却不管不问甚至横加干涉。这般低劣认知来管教孩子,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呢? 

我一直认为,不能将孩子的身心教育全部推给校园或交给老师。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家庭可以给孩子一个强大的内心。智慧的父母是在心理层面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在思想和行为上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自由。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在经历中获得成长与感悟。除去那些比较少数的恶性霸凌事件外,被同学起外号,被嘲笑,跟同学闹别扭、各种纷争现在想想基本上都是经历过的。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慢慢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遇到问题如何处理,也懂得了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把孩子当做朋友,尊重以及平等地沟通与交流,给予足够信任、陪伴、温暖和支持,孩子也会把父母当做朋友,敞开心扉。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合理的渠道释放压力,以及提前预防问题的发生,都需要父母的智慧。

 遇霸凌先做好自我保护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比如一些蛮不讲理甚至心理虐待的行为,这种时候也要及时进行自我调解。

近日,我们在一次乘电梯时,看到一位老人急速赶来。我立马按开门键,老人顺利进来了,可他手里提的东西却挡住了电梯门,电梯一直报警,迟迟不关门。

我本能地帮助他往里推他的物品,并请他再往里面挪一些。电梯门关上了,没想到他对我破口大骂:“你以为我不懂啊,谁要你推,多管闲事!”全电梯里的人愣住了,小小的空间里空气都凝固了。

后来,我注意到女儿也是一脸的难过和费解,就去问她的感受。她说:“我想不明白,这个爷爷为什么那么凶?”我告诉她,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不是每个人都通情达理、充满善意,有的人也许因为身体或心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变得古怪和难以沟通,有的人甚至会有暴力倾向。这样的人其实自己一点也不快乐。

我告诉女儿,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开他们,给予他们一些理解和同情。但是,如果他们做得很过分,侵害到了我们的利益,或者让我们的身体或心灵受到伤害,那一定不能原谅他们。“就像刚才他骂妈妈的这种行为,妈妈把他当做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在心里已经原谅他了,所以我们不和他计较了。”女儿若有所思。

她和我一起目睹过得理不饶人的食客在饭店当众殴打服务员的场面,也看到过同龄孩子一言不合动手打人的场景。

面对这种霸凌现象,我首先提醒她的是“要自我保护”。作为未成年人,没有能力前往制止事态的发生,避免无谓的伤害是最重要的。

有的时候她会义愤填膺,跃跃欲试想上前说理,我在肯定她的正义感的同时,也告诫“只有生命是最珍贵的”。有了这种正义感,等她长大成人了,有足够能力去应对和协调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那她该是个多么有魄力的青年。

 陪伴让他们内心强大

在观察和回想了不少欺凌现象后,我发现施暴者的家庭往往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被欺负的对象则多为弱小、内向、不善于沟通者。

校园里,觉察力强的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迅速处理,让被欺凌的孩子消除恐惧,及时得到安全感。

我的母亲总觉得我有点“宠”孩子,在教育上不够严格,缺少规矩。我可以和她没大没小地在野外欢呼雀跃,任她随意叫爸爸妈妈的名字;我们可以随时就各种国内外大事或生活、工作、学习等彼此交换看法。

我觉得,身为父母,我们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每一顿晚餐、每一个周末,一家人当中的任何一人都尽可能保证不缺席。

我承认自己有点宠爱,但不是溺爱。野外的奔跑和欢呼强健了女儿的体魄,她跑步、打球、游泳各项运动都娴熟和出色;我们讨论的话题越深,她业余阅读涉猎的范围就越广泛,知道的东西越多,就越喜欢在人前侃侃而谈,自信地展示她的风采;我们的陪伴让她懂得爱和被爱,有充足的安全感。

看到女儿热情开朗、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内心笃定,遇到困难能积极想出应对的办法,我也感到踏实。

假如有一天,她遇到了欺凌,我希望她能用自己的能力和魄力柔性化解,在不被别人伤害的同时,也能帮助到别人,化敌为友是最理想的境界。

我还要与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疗愈自己的内心,引导孩子的方向,共同经历人生中的阳光与风雨。

我做这些,只想让她有一个特别的童年记忆。这特别,是种善良和达观的气息,是种坚定和温暖的力量。

希望若干年后,当她忆起自己的童年,没有灰色的欺凌,没有苍白的不快,只有一抹明亮的色彩萦绕在心头。

作者简介:王无花,热爱生活的媒体人。码字之余相夫教女,花前厨下。十几年健康科普宣教主笔经历,关爱身心,追求平衡。来,一起笑傲江湖,做幸福的健康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