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桥记:三尺讲堂,三寸粉笔系国运! 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心其和顺其然 2019-04-11

古之刘屋桥,今之龙江桥也。

往昔之刘屋桥,过往皆当侧身相让。今之龙江桥,光桥洞一个,就不下百平方,桥面可容四大车通行,桥下可容百人讲学,而绰绰有余。此乃盛世太平,人皆安乐之喜相也。

去岁,我同揭阳名医拱成前辈游龙江,前辈掬水而饮,连赞甘露,水中清澈,可见石间鱼虾嬉逐,江边常有妇老洗衣。

拱老叹曰:此等盛景,似乎只在几十年前,山清水秀,古老的村寨中看见,五经富人民,真幸福也!

我于是在桥边,铺石为路,叠沙为台,百姓赤脚其上,身体寿康,学子迎风读诵,气机舒畅,皆赞不绝口,叹为稀有!

常有听众听课入神,一小时像只过一分钟,恋恋不舍。

我说,地灵人杰,此非吾之功劳,乃天地之功!若非青山绿水,钟灵毓秀,清风荐爽,碧水长流,何以在桥下讲学,能文思泉涌,妙语连珠!

于是遂提笔书桥下讲学之坛席曰:仁园义塾,仙圃长春。

我常推车穿乡过野,见长者必问五经富历史,何以有陈屋、蔡屋、刘屋等各姓人居住?更有传闻,为避战乱,五经富曾有七十二姓人,真乃当代桃源之称,南方绿宝石,名副其实,

昔日,宋朝末代皇帝,被金兵一路追逐,到达五经富境内,皆九岭延延,虎山雄雄,龙江湾湾,惠风和畅,顿思此地有九岭,又名五经富,有九五至尊气象,若非建郡迁都,必主为官近帝。

老一辈人传说,若非金兵穷追不舍,宋帝欲于此建都郡。无奈战火纷飞,在龙江边上血流成河,据后记历史考据,尸骨堆山塞海,莫测其数,真是乱世为人,不如太平鸡犬。若非朝代失其民心,何以海内分裂,若非兵将失去训练,何以遭受屈辱,改朝换代?

如今天下太平,国力强盛,东方雄狮觉醒,四海统一。龙江桥之路重修,一河两岸之堤重筑,环保全面治理,生态问题各个击破,山回归清秀,水更显清澈。

四方商贾,通达对流。

民生艰辛,一去不复。

丰衣足食,可于饭后,江边踱步,镇江桥美化可见;

五谷丰登,能于闲时,建庙布施,黄龙寺中兴可知。

这是盛世之功德,民心之所向也。

我得以能够桥边讲学,修文德以接四方之众;平原辟地,勤习劳以带众人驱病获康!

我义诊乡野,见民众衣食无缺,欣欣向荣,真如《黄帝内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外来学子常感叹五经富圣地,八十老翁还能骑自行车,九十耄耋,锄头还在手,非生活之无奈,实乃劳其筋骨,动作四肢之快活也!

足见其民风纯朴,对当地寿康之作用巨大!国泰民安,对世人健壮之重要!

于是,我仰望尖山峰、笔架山、大掌山高耸,俯察龙溪泉井之清澈,踏青于乡间小道,闻香于上古幽芳。

即便冬日凉风凛冽,心中常欣喜不已;夏日烈阳高照,神采熠熠生辉!

四季景色,让人逍遥快活,可爱至极!五方平和,让人自在舒适,可赞至极!

我能得以在生此地,回归乡里,民众欢喜乐见,外地朋友慕名前来,真是祖上有德,国家恩泽!

能够在太平盛世,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人生之至乐也。

三尺讲堂,三寸粉笔系国运!

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我且以中医界老师之名,便有宣传国恩,弘扬传统与民同乐之职,于是在龙江桥重建通车之际,作文以述其事,言其理,怀其恩,感其情,望后学当知身在福中,勤加惜福,衣食丰腴,不忘社稷,留福泽于后后学,造恩义于子子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