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雕好自己再雕作品

 衞筛 2019-04-11

北京雅柏艺术院重点推荐艺术家


我与国明是在2002年福建惠安举办的中国第二届雕刻艺术节期间相识的,再一次见到老友转眼已经过去14年。今年八月底,我们作为中国石材协会石雕石刻专委会的专家评委,应邀参加“中国第二届石雕石刻大赛”。对脾气的朋友总是这样,随便找个路边的小酒馆开怀叙旧,不亦乐乎。


我和国明交流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及其深刻:一是外形儒雅、二是心态年轻、三是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惠安人文传统的热爱和值守。我曾在国明的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描述:“惠安传统雕刻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身为惠安本土的雕刻师 , 既感到欣慰和自豪, 也感到责任艰巨。”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内在的思考。



我认为民间艺术家有个总体的特点,他们的艺术来源于乡土,他们的性格被乡情所成就;而他们也因此对给予他们给养的家乡山水田园和人文艺术充满着深情和眷恋。国明也不例外,他的心里总是装满了对惠安本土艺术发展的责任,他不仅敏锐的观察到了时代变化释放出的活力,同时,对闽南传统技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对未来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他说:“我们先辈的探索积累,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刻技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文化财富 , 需要我们用十分珍惜的态度传承下去。但师傅们在传艺中 , 主要依靠言传身教的办法, 很少留下系统的理论和教材,这对传承是不利的;另一方面 , 工艺师以创作作品为主 , 很少有时间进行反思并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工艺达到很高成就,而学术资料却十分缺乏的原因。”的确,口传心授的传承的弊端,以及缺乏反思和工作经验的总结,这些都是民间艺术未来发展亟待厘清的问题。



在关于民间木雕艺术的发展问题上,国明也有着自己的思考维度,他客观的分析了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并针对民间艺术的创作特点提出了“地方与民族特色”、“乡土味”的观点。他说:“首先,民间木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是与生俱来的优势;其次,由于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大都没有经过正式的学院教育,技法的学习多以传统的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师徒制”形式流传下来的,也因此成就了中国传统艺术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



“乡土味 ”是国明提出有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他认为:“乡土味是民间艺术家们为了能将他们的感情真实地表现出来, 把自我生活的阅历和和感受,通过作者自我的视角,雕刻在自己的作品上,体现了作者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国明的表达是根据多年深处民间的实践感受,他所说的民间艺术对自然和人物的描写,并非对自然与人的真实的描写,而是自我意图的主管和心灵的再造,这种毫无拘束的艺术审美与创作手法,也体现出民间艺术家的豪迈与泼辣的创作之风。


关于大家对批评雕刻界观点“守旧”和雕刻题材和手法“单一”的问题,国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那种谈到传统就视为保守的认识, 是没有看到传统中的活力, 没有理解传统创造的法则。越具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 在这方面, 传统中的佛教造像其中优秀作品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遍布各地的宗教信仰造像, 均按照 “理想 ” 塑造形象, 而不是走写实的路子。它们的形象, 是人们心中的形象的外化, 追求的是一种神似而非形似, 所以对同一个神佛的塑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相似而不同, 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国明始终相信, 立足传统才是艺术的正途,木雕艺术一定要立足传统,但光学习传统是不够的。走进传统的目的,是要通过学习,最终概况提炼出传统文化精髓,完成走出传统的创新。有所创新,才能说是学成归来。现在,很多人批评雕刻界固守传统,实际上是大多数人走进去没出来,出现了一味地抄袭传统,市场上的雕刻作品呈现同质化、低质化的现象,而这些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是不会被市场所接受的。

    国明先生还有很多值得赞同的观点,例如“先雕好自己再雕作品”,在这个观点中他表达了几层意思:一是说有些民间艺人不习惯创新性思考,习惯套路性思维,拿到材料就一通乱雕,是名副其实的“雕民”,而他们雕刻的往往是肤浅和表面,商业化气息浓重“垃圾雕刻”;二是表达“垃圾雕刻”不仅是费资源,而且对传统文化是一种亵渎,无法体现雕刻的真正价值。



“想成为一名雕刻家除了练好基本功,首先把自己雕好,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郑国明说,天赋不如重复,重复才有功夫,有真功夫才能创作精品。郑国明对雕刻艺术的执著还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培养与对学生的教授上。他将自己的雕刻技艺与经验传授给徒弟和子女,并建立木雕技艺传习所。“在雕刻的时候要心无旁骛,诸如玩手机、散漫聊天这样态度不端的徒弟,我都会建议他不要在我这里浪费时间。文化的传承是一项严肃的事情,不可随意对待。”郑国明说。


   郑国明出生在中国雕刻艺术之乡,从1971年从事雕刻艺术以来,不断研究探索雕刻艺术工艺,并精读了中国古代艺术文化、雕刻传承工艺等,从而提升了自身雕刻艺术的内涵,并结合雕刻经验,融入中外文化精髓,使艺术创作更贴近现代审美需求,受到海内外藏家的喜爱。40余载的雕刻艺术探索,“立足传统,再造传统”是他不懈的追求。


2004年,郑国明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委员会授予的“德艺双馨雕刻艺术大师”称号。近年来,他更加侧重木雕艺术理念和创意的提升。在他眼里,作为一名雕刻艺术家除了在工艺技艺上要超群卓越,还需具备诸多关于历史、文化、哲学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惠安木雕工艺源远流长,是泉州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章。


参考文献:

郑国明,闽南木雕技艺的继承与创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

小陈,“郑国明:根植传统 创作精品”,2015-07-23,16:16,泉州网

——http://www./spec/content/2015-07/23/content_5152136.htm



   人物名片

郑国明,1957年生于惠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从事木雕工作40多年来,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有多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及组委会收藏。现任惠安国明雕刻艺术园艺术总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多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及组委会收藏。2008年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应邀参加台湾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高峰对话”,并被聘为台湾著名闽南古建木雕艺术顾问,推动了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留和继承献出微薄之力。201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惠安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感谢阅读 · 欢迎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