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 - 图文 -
2019-04-11 | 阅:  转:  |  分享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刘?辉1,龙德云2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浙江?嘉兴;2.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放射科?浙江?嘉兴?31
4000)?【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资
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17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8例病灶最大径大于5cm。21例CT增
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且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2例病灶中央及边缘同时出现坏死,其中10例病灶坏死形态呈破网状。结论?腹膜后
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关键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9.43;R814.42???文献标识码:A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腹膜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发病率低
,约占腹膜后肿瘤的1%~3%[1]。本病术前大多不易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缺乏特异临床症状的患者多因邻近脏器出现压迫症状或腹部
查体发现病变而就诊,临床难以明确诊断。笔者回顾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总结其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正
确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与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06年3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
节瘤2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8.7岁。临床有阵发性高血压症状6例,表现为头痛、心悸、多汗等。
无高血压者17例,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腰痛9例,腹部包块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7例。1.2?检查方法使用Siemens4
层螺旋CT或GELightSpeedUltra16层螺旋CT机,采用仰卧位。扫描参数:电源120kV,电流220mA,扫描层厚
及层距均为5mm。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0~3.5ml/s,剂量为
80ml,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1.3?影像分析由2位有经验的高年资CT诊断医师分析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
T表现特点。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是否存在钙化、是否有坏死囊变、强化程度及特点、邻近结构有无受压浸润等
。CT值的测量方法为将肿瘤放大,取肿瘤实质部分,避开囊变坏死区和肿瘤血管。2?结果2.1?瘤体数目、位置、形态及大小23例均为
单发病灶,病灶均位于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自隔下至髂嵴水平,位于腹主动脉左侧10个,右侧13个。17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6例病
灶呈分叶状。病灶最大者为14.3cm×17.5cm×18.7mm,最小者为2.7cm×2.8cm×3.0mm,其中病灶最大径<5c
m共5例,病灶最大径5~10cm共10例,病灶最大径>10cm共8例。7例最大径>10cm的病灶沿人体长轴纵向生长,即最大径与人体
长轴一致。2.2?瘤体密度及强化方式23例病灶平扫CT值34~51HU,平均41HU;动脉期CT值71~145HU,平均84HU
;门静脉期CT值72~126HU,平均89HU。21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较平扫增高>40HU(图1),15例病灶门静脉期较
动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增高6~54HU(图2,3),8例病灶门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减低,CT值降低约5~36HU。5例病灶于瘤内或
瘤周见迂曲强化的血管影。2.3?瘤体坏死形态23例病灶中,22例中央及边缘同时出现坏死,其中10例坏死广泛呈大小不一的网状,内见
分隔(图4),5例坏死呈星芒状,1例完全坏死呈厚壁囊状(图5)。仅1例病灶无坏死。2.4?瘤体钙化及良恶性23例病灶中,5例有钙
化,表现为少量斑点状、条状钙化。2例病灶病理诊断为恶性,其中1例肝脏转移。3?讨论3.1?概述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
瘤或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在自颅底至盆腔中线附近存在副神经节组织的部位。临床上根据肿瘤是否分泌儿茶
酚胺及有无相应临床症状,将副神经节瘤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功能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晕、多汗和心悸等,常可被
早期发现。非功能性肿瘤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常为无意中或体检发现,或因局部压迫引起疼痛。恶性副神经节瘤很少见,发生率约占全部副神经
节瘤的2.4%~14.0%[2],本组2例为恶性副神经节瘤(占8.7%,2/23),其中1例发生肝脏转移。副神经节瘤对放疗、化疗
均不敏感[3],一期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首选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4]。2?CT表现特征分析本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笔者总结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点如下。2.1?发病部位?腹膜后副神经节组织沿交感神经链分布,主要位于主动脉旁、肾门周围及肠系膜上下动
脉起始处,所以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也以这些部位多见,本组23例病灶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自隔下至髂嵴水平,与文献报道相符。3.2.2?肿
瘤大小和形态?瘤体通常较大,本组病灶最大径>5cm共18例,占78.3%(18/23),最大径>10cm共8例,占34.8%(8/
23)。肿瘤边界一般清楚,形态较规则,本组17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占73.9%,17/23),6例病灶呈分叶状(占26畅1%
,6/23)。本组7例最大径>10cm的病灶沿人体长轴纵向生长,笔者分析可能与腹膜后潜在腔隙较大,瘤体因重力作用向下生长有关。3.
2.3?CT增强表现?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肿瘤,本组有21例病灶动脉期较平扫CT值增高>40HU,即表现为明显强化,占91.3%(2
1/23)。23例病灶中15例门静脉期较动脉期进一步强化,8例门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稍减低。黄小全等[5]认为CT增强后肿瘤实性
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延迟后继续强化是副神经节瘤最具特征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基础可能与副神经节瘤内血窦丰富,瘤细胞周围的基质有丰富的
血管,使对比剂延迟廓清所致原因有关[6]。5例病灶于瘤内或瘤周可见迂曲强化的血管影(占21.7%,5/23)也更加说明了副神经节
瘤为富血供肿瘤。3.2.4?肿瘤的坏死囊变?查阅国内外文献,肿瘤坏死是副神经节瘤的常见表现,本组22例病灶中央及边缘同时出现坏死,
占95.7%(22/23),其中10例病灶坏死广泛呈大小不一的网状,内见分隔,笔者将此坏死形态形象地称为“破网状坏死”,并将此征象
称为“破网征”。笔者认为,与大多数肿瘤坏死发生于瘤体中央不同,瘤体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呈破网状(即“破网征”)是腹膜后
副神经节瘤的特征性表现,有待更多文献报道证实。3.3?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鉴别诊断图1~5?均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病例。图1aCT平扫
示腹主动脉左前方、左肾门区类圆形肿块(箭头),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最大截面约6.2cm×8.5cm。图1bCT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瘤
体(箭头)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呈破网状,内见分隔,瘤体实质部分及间隔明显强化。图2aCT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腹主动脉右前方
巨大类椭圆形肿块(箭头),最大截面约14.3cm×18.7cm,瘤体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呈破网状,瘤体实质部分及间隔明显强化,
低密度坏死囊变区不强化。图2bCT增强门静脉期示瘤体(箭头)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图3aCT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腹主动脉右侧、肝脏后下方
巨大类椭圆形肿块(箭头),最大截面约9.7cm×13.0cm,瘤体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呈星芒状,瘤内见迂曲强化的血管影
,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不强化。图3b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示瘤体(箭头)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图4aCT增强扫描动脉
期示腹主动脉左侧、左肾前下方分叶状肿块(箭头),最大截面约5.6cm×7.2cm,瘤体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呈破网状,瘤
体实质部分及间隔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不强化。图4b矢状位MPR重建更好的显示瘤体(箭头)的破网状坏死形态。图5CT增强扫描动
脉期示腹主动脉左旁、左肾前下方类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最大截面约7.7cm×9畅2cm,瘤体完全坏死呈厚壁囊状,瘤体实质部分中度强
化3.1神经鞘瘤位于脊柱两旁且在椎管内外形成典型哑铃状神经鞘瘤鉴别相对容易,腹膜后神经鞘瘤也容易坏死囊变,但神经鞘瘤的坏死一般位于
瘤体中央,与副神经节瘤的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呈破网状不同。有文献报道[7]神经鞘瘤CT增强的强化程度不及副神经节瘤
。3.3.2?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为Castleman病,边缘常清晰锐利,病灶密度通常较均匀,部分病灶内可见特征性枯树枝样钙化,增
强后呈明显强化,极少有囊变坏死。3.3.3?肾上腺皮质癌?较罕见,恶性程度高,瘤体一般较大,形态多不规则,容易发生瘤体周围浸润及
远处转移。赵勤余等[8]总结肾上腺皮质癌坏死形态主要为瘢痕状坏死与中央型坏死。3.3.4?胃肠间质瘤?腹膜后邻近十二指肠的副神
经节瘤需要与胃肠道间质瘤鉴别,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有消化道出血或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胃肠道间质瘤的坏死多发生于瘤体中央呈星芒状。3.3.5?脂肪肉瘤及其它软组织肉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大多含有成熟脂肪组织,鉴别相对容易,对于低分化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等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通常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包膜不完整,早期可发现浸润及转移征象。综上所述,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有以下特征:腹膜后沿腹主动脉旁分布的肿块,体积常较大,形态规则,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瘤体中央-边缘同时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呈破网状(即“破网征”)是其特征性表现
献花(0)
+1
(本文系韦韦645219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