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本刊记者-孙骊君 吴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活动专业委员会科研总指导,北京少先队工作学会名誉会长。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出版多本学术专著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方法》《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等。 父母课堂:新学年开始了,又一批小朋友告别幼儿园,走进小学校门,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不少父母在喜悦之余,都有些忐忑:“该怎样做才能助孩子一臂之力,使他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应付裕如呢?”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吴剀:帮助孩子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帮他养成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孩子开始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时,父母应该多花点心思,多费点气力,引导、训练孩子养成做人、做事和学习的好习惯,这会令他终生受益。 习惯是什么呢?心理学上说,习惯是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养成的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通俗地讲,习惯就是不假思索的行为。人这一生,不管是否愿意,总是要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不是良好习惯,就是不良习惯。因此,教育要“主动出击”,培养人的好习惯。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时期,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可塑性很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时期是一个人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孩子势必要多吃苦头,父母也会追悔莫及。因此,帮助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正所谓“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父母一定要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上下工夫。 父母课堂:我这里有一张表,是您带领的课题组拟定的,关于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重点培养内容。上边依次列出三大方面内容: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和学习习惯。看起来培养目标很明确,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吴剀:培养习惯的目标一定要具体,要清楚地界定“怎样做”,不能只有个概念要求,要有个“操作化定义”。例如:“诚实守信”的操作化定义——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自己做错了事情主动承认、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等;“友善合作”的操作化定义——不打人骂人、不歧视同学、不随便给别人起绰号、善于交往与合作、关心班集体等;“独立思考”的操作化定义——勤于动脑、敢于提问和质疑、对问题能想出几个答案、主动与人讨论、大胆想象和联想等。 父母课堂:嗯,父母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该尽量细化,让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目标引领孩子,帮助他逐步养成好习惯。 吴剀:是这样的。此外,父母还要记住几点:1.一个时期(如一两个月)要求养成习惯的数量要合理。经验表明,在一个时期内只能重点养成一个习惯,在这一习惯基本养成时,再提出养成下一个习惯的要求,这就是“滚雪球”策略。2.因材施教,不要盲目参考别人的经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父母要好好观察,用心揣摩,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3.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不要忽略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培养那些“智慧性习惯”更是如此。如“讲究效率”里有“做事有计划”的要求,但是具体怎样有计划,那是因人而异的;“总结反思”里有“整理知识”的要求,具体怎样整理,更是因孩子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方法的。因此,养成习惯的具体要求,不能什么都“一言堂”“一边儿齐”,要鼓励孩子自己提出最适合他的要求。这样他才会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修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课堂: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 吴剀: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孩子要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熟练和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们主张小学生的行为练习应该采用“快乐练习法”,例如通过模仿活动、游戏活动、表演活动、比赛活动、岗位活动、历奇活动等方式进行,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体验,并建立和巩固某种行为方式。在练习过程中,父母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练习初期,父母要通过行为示范让孩子模仿,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在孩子初步掌握行为要领时,让他自己去做,父母要经常在一旁观察,并作必要的指导;当孩子已经建立了某种行为方式时,就应放手让他独立去做,父母只是偶尔监督和检查。 父母课堂:小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被奖励,父母是不是也可以把“激励机制”引入练习过程中? 吴剀:是的。每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时,父母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强,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强化”理论。一个微笑、一声夸奖、一盒巧克力、一个变形金刚、一张光盘,或者看一场电影、去一趟公园、踢一场足球,这些都可以作为对孩子的激励。 对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来说,不妨使用“代币制”。如培养孩子“早晚刷牙漱口的习惯”,哪天做到了,就奖励一朵纸质的“小红花”,没做则不奖;积累了5朵“小红花”,就可换一颗纸质的“金五星”;积累了5颗“金五星”,就兑现事先约定的奖励。父母应注意所定的行为要具体、单一、可行;最终的“强化物”要对孩子有吸引力;每天的行为检查、“花”与“星”的交换要认真细致。 父母课堂:那么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怎样激励才能强化他的良好行为呢? 吴剀:对于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一二年级的孩子,父母可以与他签订行为契约。孩子为甲方,父(母)为乙方,双方都要承诺要做到的行为;做到了有奖励办法,做不到有惩罚办法;还要规定契约的有效时期;以上内容要形成文字,并张贴在室内显著位置。特别要注意的是,父母与孩子要保持平等地位;承诺的行为要具体、可观察得到,项目各以1至2个为宜;有效时期不可太长,以1个月左右为宜;惩罚办法要有针对性,要讲究适度,要讲究巧妙。(如某母子的契约,因为家住12楼和二人都肥胖,他们的惩罚办法是:今天没做到,明天一天不许坐电梯。) 总之,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深化孩子的主体体验——体验因良好行为尝到的甜头(获得的快乐、赞赏、进步、成功),因不良行为吃到的苦头(产生的烦恼、挨批评、退步、失败)。这样对比的感受越具体、越深切,孩子的主体体验越真实、越深刻,良好行为则越能转化为自动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