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兴亡烟雨中之佛教的盛极与后世的警惕佛教的盛极与后世的警惕南北朝是中国佛教极盛的时期。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原,渐渐兴起。东晋时 ,建康佛寺不到四十所,到了梁朝,则“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不但 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宣布“唯佛教是正道”,更亲身示范——他曾多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只好出钱把他赎回来做皇帝。普通八年(527年)三月 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他第二次至同泰寺舍身出 家,还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 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 廷出资一亿钱赎回。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研佛理,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依据,要求僧人“禁断肉食”,中国和尚吃素的传统由此而来 。他对汉传佛教的发展贡献极大,但他以帝王之尊沉迷佛法,便没有精力再理朝政,老年的萧衍更是刚愎自用,朝政日益混乱,终于酿至“侯景之乱 ”,不仅自己被活活饿死在宫中,更让梁朝迅速走向灭亡。整个南朝的百余年间,寺庙数量虽难以准确统计,估计也有数千座之多,僧尼更有数十万 之众。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江南春》一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谓“四百八十寺”,在数量上不是夸张,反而是少写了 。同时期北方的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也学习汉族的封建文化,在推尊儒学的同时,宣扬佛教以安人心,因而佛教亦盛。其寺院、石窟的建造比 南方更甚。北魏极盛时期,仅洛阳便有寺庙一千三百余所。南北朝统治者推尊佛教,自然有安定人心,稳定社稷的用意,但从结果来看,都是缘木求 鱼之举,甚至反受其害。后世的君臣们读到这段历史时,如何能不对佛教心生警惕。后世每次君王要行“灭佛”政策时,梁武帝都会被拎出来当作反 面教材,也就理所当然了。苏辙《历代论》中的观点在后世士大夫中颇具代表性:秦姚兴区区一隅,招延缁素,译经谈妙,至者凡数千人,而姚氏之 亡,曾不旋踵。梁武继之,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尝见。至舍身为奴隶,郊庙之祭,不荐毛血,父子皆陷于侯景,而国随以亡。议者观秦、梁之败,则 以佛法为不足赖矣。参考译文:后秦的姚氏兴起于在北方小小的一角,大肆招揽僧徒,翻译佛经谈论妙法,应召而来的共有数千人,但姚氏的灭亡, 终究只是转眼之间。南朝的梁武帝继续崇佛,江南的佛教繁荣,是前世从未曾见过的。梁武帝崇佛,到了自己舍身做庙里的奴仆,祭祀宗庙和天地时 都不用带毛流血的牲畜的地步,然而梁武帝父子都陷落在侯景手中,梁朝随之灭亡。议事的人看后秦与南梁的败亡,就认为佛法是不值得依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