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跋鲜卑与华夏文明的交融

 昵称55301288 2019-04-11

这里呈现的并非是时空湮没的文物,而是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一本在历史深处回荡的史诗,澎湃在民族母体中的灵魂。

鲜卑族是发祥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古老民族东胡族系的一支,这个民族在茫茫林海的嘎仙洞中孕育,在辽阔蒙古高原的盛乐鹰扬,在草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襟带平城碰撞,以弭平战乱、分裂、重塑大一统国家的雄心视野,抖落风霜征尘,最后立都中原洛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儒家文化及礼仪制度为体系的少数民族王朝

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意志,对入居中原的拓跋鲜卑族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化革命和革新,将血缘部落组织的氏族主体转化为地域性编户住民,落籍为“河南洛阳人”,对中国中古经济社会格局重塑,对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和制度的基础,并对华夏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形成,产生深刻影响,谱写了光彩夺目的华章。

鲜卑族.骨弓弥

拓跋鲜卑族,早期活跃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区,在茫茫林海中洞穴而居,采集渔猎为业、石骨为器、刻木纪契,过着简单、淳朴的原始氏族生活。大鲜卑山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拓跋鲜卑民族原始的野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部为拓展生存空间在首领推寅的率领下,走出大兴安岭莽林,来到“大泽”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呼伦湖,这是史书所记载的拓跋鲜卑第一次南迁,也是拓跋鲜卑第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大泽时期,拓跋鲜卑族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渔猎、采集生活方式,利用草原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水草而居,繁殖牲畜,发展种族,社会结构由氏族向部落联盟转化,开启了民族交融的征途。

绿松石.玛瑙饰

大泽土地荒遐, “未足以建都邑”,拓跋鲜卑部族在“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神兽的导引下,抵达“匈奴故地”即汉代五原郡之地,在今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这一时期拓跋鲜卑与匈奴、乌桓等族快速融合,日常生活中出现大量陶器、铜器,游牧生活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草木茂盛的阴山为拓跋鲜卑族拓展生存空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2世纪中叶,拓跋鲜卑部族在首领诘汾的带领下,再次南迁,由呼伦贝尔出发,历经“九难八阻”,先居匈奴故地,后立庭于阴山南麓之盛乐,与匈奴、乌桓、高车等族错居杂处、互为婚姻,部落联盟实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拓跋鲜卑与曹魏、西晋“和亲”、“交市” ,接受汉文化的熏染。从拓跋猗卢建立“大代”至公元398年拓跋理定国号为“魏”,北魏政权正式建立,社会形制、生产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此拉开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历史序幕。

莲花门首

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盛期。而北朝所见佛教图像、造像样式、信仰内容以及造像形态等特征,基本上都在北魏形成典范。平城时代的佛教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发展,佛教造像的兴盛离不开北魏以国家为主导的佛教政策与徙民政策,甚至太武帝时因佛教过于盛行,还发布了废佛令。云冈石窟是北魏平城佛教文化与艺术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孝文帝迁洛,继续沿用汉晋的洛阳城址,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组成,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宫城正殿为太极殿,体现了“建中立极”“ 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是中国都城由多宫形制向居中单-宫城形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北魏洛阳城集秦汉魏晋都城之大成,又新修筑外郭城,从而发展为外郭城、内城和宫城的三城制都城,以太极殿为核心的都城单一建筑轴线、 单一宫城居中南向、主殿太极殿居中的布局,以太极殿为大朝、太极东西堂为常朝的东西堂制度、中心正殿前设三道宫门的“五门三朝”制度等,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和宫室制度的新时代。

作者薄荷盐系蓝少年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